许建强
摘要:近年来,随着高速公路的建成并投入运营,沥青混凝土路面早期病害现象也越来越引起业内人士的普遍关注。目前最常见的病害现象有:裂缝、水破坏、松散、泛油、推移等,这些病害对新建公路的正常使用形成了严重的威胁,对公路维护提出了更严峻的挑战。文章分析了以上几种常见病害的成因并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措施。
关键词:沥青混凝土路面;早期病害;路面养护
中图分类号:TU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2009)07-0177-02
一、沥青混凝土路面早期病害成因分析
造成沥青混凝土路面早期病害的因素很多,但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设计不合理;施工质量控制不严;超载车辆管理不严;气候条件。
(一)裂缝
高速公路沥青混凝土路面裂缝主要有纵向裂缝和横向裂缝两种。纵向裂缝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地基和填土在横向不可避免的不均匀性所造成的,特别是在旧路基拓宽地段,由于土质台阶处理不规范、分层填筑厚度及压实度控制不严,尤其在有表面水渗入的情况下,这些地段往往是纵向裂缝的高发区。
和纵向裂缝一样,横向裂缝也是不可避免的。横向裂缝的产生往往是由于温度应力的作用而产生的疲劳裂缝。这种温度裂缝往往起始于温度变化率最大的表面并很快向下延伸。并随着时间增长造成沥青的老化,沥青面层的抗裂缝能力逐年降低,温度裂缝也逐年增加。
(二)水破坏
所谓水破坏即降水透入路面结构层后使路面产生早期破坏的现象,它是目前沥青混凝土路面破坏现象中最常见也是破坏力最大的一种病害。水破坏的主要破坏形式有:网裂、坑洞、唧浆、辙槽等。水破坏的产生往往是由于施工中沥青混凝土配合比控制不严、沥青混合料拌合不匀、碾压效果不良等导致的沥青路面空隙率过大所造成的。在行车作用下,特别在降雨过程中和雨后行车道上的局部网裂会逐渐松散,松散的石料被车轮甩出形成坑洞。
当水透入沥青面层并滞留在半刚性基层顶面时,在大量高速行车作用下,自由水产生很大的压力并冲刷基层混合料表层的细料形成灰白色浆,灰浆又被行车压挤,形成各种形状不一的裂缝(纵、横、斜裂缝及网裂)到路表面形成唧浆。在灰浆数量大的情况下,可能很快形成更为严重的裂缝,在数量小的情况下,可使路面形成网裂或形变。某处一旦有灰浆唧出,该处很快就会产生网裂和形变,随后的降水就更容易透入,并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导致路面严重破坏。
形成水破坏的原因除与沥青混合料不均匀、空隙率过大有关外,还与沥青和碎石间的黏结性能或有无抗剥落剂、交通量大小、重载车比重及公路沿线降雨量等因素有关。在我国南方潮湿地区,沥青路面的水破坏数量及速度比北方干旱地区严重得多。
(三)松散
松散是由于沥青混凝土表面层中的集料颗粒脱落,从表面向下发展的渐进过程。集料颗粒与裹覆沥青之间丧失黏结力是颗粒脱落的主要原因。可能导致松散的情况还有:
1.集料颗粒被足够厚的粉尘包裹,使沥青膜黏结在粉尘上,而不是黏结在集料颗粒上,表面的摩擦力磨掉沥青膜,并使集料颗粒脱落。
2.表面离析处往往缺少大部分细集料,离析面上粗集料与粗集料相接触,但只有少数接触点有沥青黏结着集料。随着时间增长,沥青会逐渐老化,沥青膜剥落会使沥青与集料的黏结力减弱,孔隙中的水冻结会破坏黏结力,或足够大的摩擦力会破坏离析面上的集料颗粒而产生松散。
3.沥青混凝土面层需要有高密实度才能保证沥青混合料的黏聚力,如果混合料密实度不够,集料就容易从混合料中脱落而形成局部松散。
(四)泛油
沥青从沥青混凝土层的内部和下部向上移动,使表面有过多沥青的现象称作泛油。在高温季节,新铺沥青混凝土面层在大量行车特别是在重载车辆作用下进一步压实,易导致沥青混凝土内部过多的自由沥青向上移动,产生泛油现象。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泛油仅产生在行车道上,而且是间断式的片状分布。
沥青用量过大是产生沥青面层泛油的最主要原因,而沥青用量过大的主要原因有:
1.沥青混合料设计的击实功不够。我国在设计沥青混合料配合比时通常采用马歇尔试验方法。当初在开发和确定马歇尔试验方法时,选定室内试验的压实功是要使室内产生的密度等于路面在行车荷载作用下最终达到的密度。
2.施工控制不严和管理不善。有些施工单位在生产过程中私自改变配合比、沥青混合料拌和不均匀等都会造成局部沥青用量过大。
3.少数施工单位习惯于使用沥青量过大的混合料。有些人认为沥青用量多,包覆矿料的沥青膜厚,沥青混合料的黏结力就大。但实际情况恰恰相反,包覆矿料的沥青膜越薄,沥青混合料的黏结力就越大。
(五)推移
推移的产生一般与基层施工质量、透层油洒布、超载车辆加重、沥青混合料性质有关。在沥青混凝土路面铺筑前,由于基层表面清扫不干净、透层油洒布不均会容易造成沥青面层和基层黏结不良,沥青面层建成运营后在大量荷载(超载车辆)作用下,由于与基层黏结不良特别在沥青面层施工接缝处开始产生推移,随着时间增长,轮迹带两侧会产生壅包,甚至会出现由于推移而造成的严重裂缝。在基层平整度较差、面层厚度较薄的地段往往
由于施工质量等原因,基层不平整会反映到沥青路面上,车辆荷载作用下面层不平整会愈加明显,形成波浪。
二、沥青混凝土路面早期病害预防措施
沥青混凝土路面早期病害不能彻底消除,但是可以通过优化设计、加强施工质量管理等去预防,将其危害降到最低,从而延长公路使用寿命。
(一)裂缝
根据纵向裂缝形成原因,在路基施工中特别在路基拓宽地段、路桥(涵)衔接处严格控制填土厚度及填料的均匀性,并保证达到规范要求的压实度,沥青路面进行半幅摊铺时,采取合理措施纵向冷接缝。
采用优质沥青会明显减少温度裂缝。试验证明,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采用较稀(针入度大)的沥青有利于减少温度裂缝。另外,沥青混凝土面层抗温度裂缝的能力与混凝土均匀性、压实度和空隙率有关。混凝土均匀、压实度高、空隙率小,混凝土强度高且比较均匀,面层表面的薄弱处也就越少。
另外,沥青面层常有因基层施工质量不高而引起的反射裂缝。因此,在基层施工中,及时地养护、良好的接头处理及整体强度是有效防治沥青面层反射裂缝的有效方法之一。
(二)水破坏
由于水破坏的产生数量及速度与沥青混凝土密实性及空隙率大小、沥青和碎石的黏结力大小或有无抗剥落剂、交通量大小和重(超)载车辆的多少有关。有效防治水破坏发生,应从以下几点着手:
1.选择合适的混凝土类型。沥青面层各层应尽量使用空隙率≯5%的密实型沥青混凝土。从当前的技术水平看,密实式粗集料断级配沥青混凝土既具有良好的不透水性,又具有明显优于连续级配沥青混凝土(如AC—16I、AC—20I、AC—25I)的高温抗永久形变能力,用前者作为表面层,还具有良好的抗滑性能。SMA路面广泛应用是最好的例证。
2.使用优质沥青及抗剥落剂以增强沥青与碎石的黏附性。
3.提高施工质量。施工前原材料的选用必须规格、均匀、合理,配合比设计必须严密。在施工过程中必须注意沥青混凝土的均匀性,严格控制碾压温度、碾压遍数。尽量提高压实度以减小空隙率。
4.严格控制超载车辆。公路管理部应该按照《公路法》及交通部《超限运输车辆行驶公路规定》的要求对超载车辆进行强制卸载,并在入口处设卡不得让超载车辆进入高速公路。
5.优化设计。沥青面层层间使用防水材料,在沥青面层表面涂上防水材料,形成一种不透水的薄膜封层,能使沥青面层中因降雨而聚集的水大大减少。
(三)松散
松散的产生往往是由于沥青混凝土面层强度不足、压实度过小,面层内部空隙率过大而造成的。所以为有效预防松散现象的产生,必须做到:
1.选用合格的原材料,特别严格控制细集料含泥量以增强沥青混合料的黏结力。
2.严格控制施工温度及压实效果。沥青混合料施工温度过高会导致沥青老化,降低与矿料的黏附性;温度过低会导致混合料压实困难,造成混合料内部空隙率过大。
3.严格控制沥青混合料均匀性,防止混合料离析。
(四)泛油
由于泛油往往是沥青用量过大造成的,所以在配合比设计阶段必须严格按照试验规程、规范进行最佳油石比的选定;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工程师批准的配合比进行施工。
(五)推移、壅包、波浪
推移、壅包、波浪往往产生在行车道上,特别是沥青面层只有一层时,由于长期荷载作用下,因基层与沥青面层黏结力较差而产生推移,推移严重时会产生壅包、波浪等破坏。所以有效防止推移等病害必须注意以下两点:
1.加强路面基层施工质量,提高基层平整度是有效防治病害的条件之一;再者,透层油洒布前首先必须认真清扫基层表面浮土及杂物并且保证透层油洒布的均匀性和设计用量,提高基层与面层的黏结力。
2.有效阻止超载车辆。总之,沥青混凝土路面早期病害的产生有多方面的因素,无论设计方面、还是施工方面都存在一些不足。鉴于目前沥青混凝土路面病害早期化的特点,在优化设计的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应该加强施工质量管理,规范施工,尽量在提高沥青路面使用性能的同时,延长使用寿命,提高投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