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再勇
原生态文化的保护,关键是必须考虑主体受益的价值以及需要这种原生态文化的人的价值。从这两个方面去研究它的价值,对原生态文化的保护和利用才能真正做到有机的统一。
原生态文化是人们在长期相对封闭的生存环境中形成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一种文化形态。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与世界一体化,各民族文化进一步交流与融合,原生态文化被纳入世界文化遗产的范畴,其价值也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并成为人类文化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原生态文化概念的
内涵及价值认识
黔东南州于2001年到2002年间在我省首先提出了原生态文化概念,并把原生态文化作为一种商品、一种旅游资源加以保护,对其所具有的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和传承价值展开研究。当时提出了“原生的民族文化、原始的自然生态、原貌的历史遗存”这一旅游文化概念,举办了中国贵州凯里原生态民族文化艺术节,在凯里学院专门成立了原生态民族文化研究中心,对这项工作进行专题研究。关于原生态文化概念的定位主要在三个方面:第一是原生的民族文化,第二是原始的自然生态,第三是原貌的历史遗存,也就是民族的、自然的、历史的概念。
原生态文化这一概念提出之后,紧接着就有一个如何认识和评价原生态文化价值的问题。原生态文化的起因、它的价值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专家的研究和对这种价值的提出,这是一个起点。第二,从价值的可用性来说,起因主要是背包族和游客通过走村串寨提出了原生态文化的价值需求及可用性(旅游需求价值)。
价值首先是一种交换,没有交换就没有价值。而交换是一种群体对另一种群体的需要。专家、背包族和游客发现了原生态文化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而城市人又感觉到这种原生态的生活方式是一种愉悦心境的生活方式,这就必然会产生交换,并因为交换产生了价值。现在我们认可这种价值和保护这种价值,是在城市的人们需要这样一种生活方式的前提下,来探讨这个问题的。如果原生态文化始终隐藏在深山老林里,没有被人发现,那就谈不上交换价值,而只是一种无形的价值形态。
城市人的生活需要决定了这种原生态文化的价值。今天我们生活在城市,有些人还生活在非常现代化的城市,但是城市喧嚣的生活环境直接影响到人们的健康质量,很多人对自身发展的空间产生了否定,于是就有人提出了“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哪里去”的问题。我们从农村来到城市,从自然来到现代,现在又希望从城市回到农村去,从现代回归自然,这是一种生存的环境、空间的概念。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回归到过去原始的状态。这两种东西,一种是需求的要求,一种是存在的价值。因此原生态文化的价值主要是从生存质量和空间质量上来理解的。
原生态文化保护的紧迫性
对原生态文化如何实行科学的、有效的保护,这也是我近年来一直在深入思考的一个问题。从地方领导的角度出发,我们与专家、学者的看法是完全一致的。我们与各少数民族地区的干部、群众,都是原生态文化的主体。在我省各级干部中,就有苗、布依、侗、土家、彝、仡佬族等多种民族成分。通过这批主体看原生态文化的流失,我们可以看到原生态文化保护的重要性。今天,在他们身上,原生的民族文化已经或正在消失,很多少数民族的文化都看不出来了。例如我本人是仡佬族,可是现在别人已经从我身上看不出有多少仡佬族文化了。这都说明了原生态文化保护的紧迫性。
对于原生态文化的保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加快对原生态文化保护的立法步伐,依法进行保护。我们现有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目前一些地方对原生态的破坏性开发仍然比较严重。二、对原生态文化保护圈的设置应加大力度。通过圈内功能划分,分强度进行保护。三、把“政府主导、主体受益、社会参与、市场运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加强对原生态文化的保护。原生态文化的保护,单靠任何一方面都是做不好的。各级政府要加大发挥主导作用的力度,让广大群众特别是少数民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在保护民族文化的过程中逐步提高。
辨证地认识原生态文化的
保护与开发的关系
如何辨证地认识保护和开发的关系,科学、有效地做好原生态文化保护、开发工作,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严峻课题。对原生态文化进行适度开发是保护的一种手段,有利于文化的传承和保护。通过对原生态文化的适度开发与有效控制,体现其传承文化(祖先文化)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提升群众对自我传承文化的认知度,增强自我传承文化的自豪感,提高对自我传承文化的自觉保护意识,增强自我传承文化保护的精神与经济的支撑,拓展原生态文化的发展空间,从而实现对原生态文化的最大保护。
我们要保护一种价值,就必须发挥这种价值主体、群体的自觉性。在铜仁地区、黔东南州原生态文化保护与开发的过程中,最大的矛盾是发展与保护的矛盾。近年来,许多年轻人为了发展外出打工,他们穿着民族服装、唱着民族歌曲出去的,回来的时候却都穿上了牛仔服,服装换了,歌不唱了。这种已经发生和仍在发生的巨大变化给原生态文化的保护带来了极大的冲击。为什么原生态民族文化会流失?如何不让它流失?要解决这个问题,最重要的是要让群众对本民族文化有自豪感,有价值认同感。但是怎样才能让他们有自豪感?有价值认同感呢?人们的价值取向,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本民族文化的存在一定要给他带来最大的生存快乐。如果他现在的文化生存状态与发达的文化生存状态比较,不能给他带来一种最大的生存快乐,他是不愿意保护的。特别是经过现代文明教育的年轻一代。老的一代可能因为对传统文化的留恋而保护,而年轻一代却做不到。老百姓要保护这种文化,就是要在这种文化交换的过程中,能够满足他的生存需要。而这种生存需要最直接的反映就是收入的增加。
如今在铜仁地区、在黔东南州,人们自觉保护村寨,让游客去观赏他们唱歌、跳舞、参观村寨文化,这些民族文化展示所产生的收入大大超过了他们在土地上劳动的收入,有时甚至大大超过他们外出打工的收入,这就能够增强他们对本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促使他们更加自觉地保护民族文化。同时,他们已经意识到,自己世代居住的木板房、竹楼更能吸引游客、能获取更大的传承价值,而改造成砖房后由于没有特色反而失去了吸引力。因为砖房在这种文化形态中是没有价值的,在砖房开设的农家乐,游客是不愿意去的。
铜仁地区原生态文化资源丰富多彩。如红色文化、生态文化、民族文化、宗教文化……全区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5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2项,国家级民间文化艺术之乡5个、省级民间艺术之乡10个。其中尤其以梵净山为代表的生态文化、民族文化和佛教文化更为神奇、独特。目前我们首先通过对梵净山旅游环境进行科学的规划,把保护圈和开发圈有机分离,并专门成立梵净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和地区风景名胜管理处,各司其职。其次,建立原生态文化保护协调机构,全面普查原生态民族文化资源,建立原生态民族文化保护教育体系,加强原生态环境保护,营造人与自然融合的环境。为促进对铜仁地区丰富的原生态文化资源的传承保护和开发工作,先后建立了国内第一座傩文化专题博物馆,设立了中国思南土家花灯艺术陈列馆,积极筹建萧笛艺术博物馆,成立石阡木偶戏抢救领导小组,等等。第三,以旅游为抓手,进行适度开发,把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铜仁地区坚持把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有机结合,以开发促进保护,保护推动开发,创新体制机制,着力打造“梵天净土、桃源铜仁”的原生态文化旅游品牌,大力发展原生态文化旅游产业、促进原生态文化资源开发、优化原生态旅游发展环境、构建原生态文化旅游跨越发展的平台。
总之,原生态文化具有历史遗存的意义、民族多样性的意义、丰富人们精神生活的意义、文艺创作的意义,等等。但如果我们的认识仅仅停留在这样的层面上,原生态文化的保护仍然难以取得很好的成效。关键是必须考虑主体受益的价值以及需要这种原生态文化的人的价值。从这两个方面去研究它的价值,对原生态文化的保护和利用才能真正做到有机的统一。(作者系中共铜仁地委副书记、行署专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