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飞雁
[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交际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英语教学也受到严峻的挑战。为适应形势变化,英语教学必须大胆创新,重在如何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上,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关键要把握好“真、活、变”三个字。
[关键词] 英语教学方法 学生 语言运用能力
生活在今天的人都知道,语言具有社会交际功能,是一种交际工具。我们外语教学的目的是要在打好扎实的语言基础知识,进行认真严格的听、说、读、写训练的基础上,培养听、说、读、写的交际能力。几十年来,对于英语教学的形式和方法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多种多样,谁也不敢说什么是“捷径”,或者说那一种方法和形式是最佳的,但无容置疑的是,我国的外语教学只是偏重语言形式(语音、语法、词义)的讲解传授,培养出的学生,他们虽然精通语法规则,却只会认读,不会听说,尽管考试成绩很好,但在实际运用中却往往一筹莫展。
那么,怎样使学生在学习语法的同时,不断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呢?首先我们必须明确:(1)语言——指掌握语法知识;(2)功能——指运用听、说、读、写四方面的能力;(3)语境——选择与所处语境相适宜的话语;(4)交际者之间的关系——根据对方的身分、地位、社会场合,说出合乎自己身分的话语;(5)社会文化知识——语言首先是一种“社会实践”。这其中后三个方面综合起来就是一点——语言得体性。交际能力的培养也就是使学习者在与对方交流中,根据话题、语境、文化背景讲出得体、恰当的话。这种能力反映出学习者对所学语言所代表文化的了解程度。语言得体性离不开社会文化知识。“不了解语言中的社会文化,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英语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准确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与人进行交流,然而仅仅靠掌握语言的“物质”外壳——纯正的发音,大量的词汇和准确无误的语法知识,而不对其文化和习俗做深入的了解就往往会令人啼笑皆非,产生许多误解。因而,语言教学不能仅仅拘泥于学生听说读写的训练,更应该把这种学习与训练放到文化教学的大背景中进行,最终使学生真正具有语用能力。
外语教学目的最终应是培养语言应用能力,学习一种语言必然要学习这种语言所代表的文化。从这个意义出发,将外语教学看作是跨文化教育的一环更加恰当一些。
由于普遍的应试教育带来了很多的负面影响,导致我国外语教学的弊病之一就是讲者不厌其烦,力求一次讲全、讲透。在介绍一个新语言项目时,往往以点带面,全面开花,字典搬家。学生则忙于记笔记。应试教育和结构主义理论的影响更起了负面推动作用。另外,传统的外语教育观也深深地束缚着我们教师的手脚。对于中国的学生来说,有了词汇和语法知识就可以阅读,就可以应付考试,但是,在跨文化交际时往往会出现问题。中国人跨文化交际的问题点归纳出来如下:
1.把学习语法和词汇当作外语学习的全部。这样教育出来的学生不但发出信息的能力很差,就连获取信息的能力也很差,综合交际能力低下。
2.学习方法陈旧,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受传统方块汉字学习的影响,学习外语也是一板一眼、循规蹈矩。注意力往往集中在词、句的理解上,而较少注意篇章;往往重视信息的接收,忽略信息的发出。
3.综合语言能力较强,但是跨文化理解能力差,缺乏社会技能。当语言能力提高到相当的水平之后文化障碍便更显突出。语言失误很容易得到对方的谅解,而语用失误、文化的误解往往会导致摩擦发生,甚至造成交际失败。一个外语说得很流利的人,往往背后隐藏着一种文化假象,使人误认为他同时也具有这种语言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他的语用失误,有时令人怀疑是一种故意的言语行为,因此,导致冲突发生的潜在的危险性也最大。
语言是文化的产物,它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与不同的对象,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如何表述一个思想,与文化背景密切相关。“如何说”、“不说什么”,有时候比“说什么”更加重要。仅能够运用语法上正确的外语,并不能足以与外国人打好交道。例如,英语中lion是百兽之王,是“勇敢、凶猛、威严”的象征,英国国王King Richard I由于勇敢过人,被称为the Lion-Heart。英国人以lion作为自己国家的象征。The British Lion就是指英国。英语中有许多与lion有关的习语,如play oneself in the lion's mouth(置身虎穴),come in like a lion and go out like a lamb(虎头蛇尾),like a key in a lion' hide(狐假虎威),译成汉语时,lion习惯上用“虎”代替,因为中国人认为“老虎”是百兽之王,用“虎”来表示勇敢、凶猛、威严。如虎视眈眈、放虎归山、谈虎色变、为虎添翼、猛虎下山等。中国人对“龙”怀有至高无上的尊重,认为它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而西方人对“dragon”却没有好感,认为它是一种能喷烟吐火,凶残可怕的怪物,是灾难的象征。在英语中,如果把一个woman叫做dragon,意思则是她很凶狠,令人讨厌。
外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实现跨文化交际,就是为了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大面积、全面提高外语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大幅度地提高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既是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同时也是跨世纪的中国教育的一项紧迫任务。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需要我们正确认识到外语教育是跨文化教育的一环,把语言看作是与文化、社会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
在具体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笔者认为在英语教学中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努力创新教学方法,注意把控好“真、活和变”三个字。
1.真,就是教学情景的设计要尽可能接近生活的真实,师生使用的语言也要尽可能真实。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慢慢体会到,在英语教学中,不应只把孤立的单词、句型灌输给学生,让其去背一些孤立的语言点,而是让他们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化为自己的能力。要把教科书上的语言转变为学生说英语的能力,一定要创设形式多样的情境,在有意义的交际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正如布鲁姆所说:“成功的外语课堂教学应当在课内创设更多的情境,让学生有机会运用已学到的语言材料。”突出语言的实践性和交际性,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情况和教学内容,设计出既让他们感兴趣,有能培养其语言运用能力的情境进行交际。如学生通常喜欢谈论与自己有关的事。因此在教表示家庭成员的词汇和描述人物外貌特点的句型时,我让学生带来自己的家庭照片,并让他们互相介绍自己的家庭成员和他们各自的外貌特点或编拟话题,将具体情景、现实生活引入教学活动中,让学生连说带演,边再现生活,边学习语言,并在演练中学会交往。比如,到亲友家作客、上公园游玩、去旅游景点观光、到超市购物、到医院看病、用“听音猜人”的游戏教句型“Who is…?”等。这些情景对话真实感强,小品剧式情节和游戏的趣味性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达到了学以致用或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目的。
2.活,就是要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在交际活动中学会用英语进行交际。在学校里开设英语角和英语晚会,每天一句漂亮的英语,可以是谚语、名人名言,也可以是一句英语笑话或是学生自己的精彩表达。由学生自己抄写在黑板上,供大家交流欣赏。每周一歌,发动学生每周学唱一首英语歌曲。日积月累,时间一长,学生就能学会不少英文歌曲。每月阅读、欣赏一篇美文,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英语水平选读至少一篇精短美妙的英文小品。做值日报告,为了使每一位学生有更多机会练习口语,每天课前5分钟可安排一名学生做值日报告,用英语说出当天的日期、星期、天气、出勤、新闻等情况。它既可以营造浓厚的英语学习氛围,起到课前“热身”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活的语言环境中去,也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变,就是要跟据课文或话题的不同内容,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因为语言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的,所以,我们的教学方法也要适时而变,内容和话题也要适合当前的社会,同是还利用流行文化学习英语,如一些优秀的英文原版电影录像带、DVD或经典英文歌曲引进课堂,让学生在耳温目染中学到原汁原味的英语,使学生学得轻松,也为我们的外语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这样使学生学得更有兴趣,而不致于与社会脱节。
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除了要求教学方法上要做到真、活和变外,同时教师也要求学生多记一些英美人士日常会话中最常用的句型、词汇、贯用法。“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诌”就是这个道理。而英语谚语短小精悍、音韵和谐、琅琅上口,非常适合背诵。例如:No pain, no gain.(不劳无获。)Grasp all, lose all.(贪多必失。) Out of sight, out of mind.(眼不见,心不烦。)如教师要求学生多记忆谚语,长期坚持,烂熟于胸,定能由量变上升到质变,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会脱口而出,收到贴切、生动、幽默、风趣等意想不到的语言效果。
通过这些学习,学生将会学到很多地道的英语,一改学了那么多年英语还是哑巴英语的局面,并且能更好地发挥语言的交际功能,使我们的教学有着质的变化,为提高我们民族的素质和促进社会发展做贡献。
参考文献:
[1]英语教学经验谈.广东教育出版社.
[2]特级教师论教书育人.广东教育出版社.
[3]教育参考.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