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秋奎
[摘要] 吉林省高校人才培养结构及学科专业建设当前还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如得不到及时解决,势必影响吉林省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笔者对此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地方经济 学科建设 专业结构
在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和布局结构调整基本结束后,吉林省高校教育结构调整的重点应放在哪里?省内的教育专家认为,重点应转向学科专业结构调整,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增强竞争能力,当务之急是加快学科专业建设。
一、服务地方经济是学科建设的立足点和归宿
高校学科建设既要着眼于国家宏观经济建设的长远需要,又要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建设的现实需要,为地方经济建设直接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这样建设起来的学科才有根基和立足点,学科建设的成果才能直接应用于现实经济社会发展,培育的人才才有就业市场、科技成果才可以直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学科建设的核心不外乎是人才培养、创新知识,最终还是要服务于社会,可以说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又是高校学科建设的最终归宿。事实证明,凡是高校相对集中的地区或城市,其科技创新能力就越强,大学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就越高。比如,北京、上海、广东、江苏、山东等省市,其超强的经济发展能力和较高的社会发展水平,除了得益于国家的改革开放政策和优越的区位资源之外,当地的高等教育发展绝对是功不可没。因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必须依托人才和科技创新这两个核心,而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恰恰是高校学科建设对地方经济发展的直接推动。
地方财政建设资金的投入量直接影响高等学校的发展速度。无论是部属院校、或是省属高校,还是地方高校,都需要地方财政建设资金的投入。比如,基础设施建设、横向科研项目、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就业市场等,都受制于地方经济的投入。比如,我国地方经济比较发达的北京、上海、广东、江苏、山东等地区的高等教育发展较快,其高校学科建设的水平较高;而在我国中西部如江西、河南、西藏、新疆、宁夏等经济欠发达地区,其高等教育发展缓慢,高校学科建设的水平自然较低。
二、高校学科建设服务地方经济的途径与方式
1.发挥教育资源优势,为吉林省地方经济建设培养各类人才。高校学科建设要紧紧围绕吉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市场需求,建设特色学科,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各类人才。同时,高校要充分发挥教育资源优势和高素质人才优势,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建设的现实需要,加强人才培养和技能培训,为地方培养高素质科技型实用人才,直接为我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成为所在地区的智力源和人才库。
2.加强产、学、研结合,直接为吉林省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实践证明,产、学、研相结合是学科建设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和方式。一是联合科研。结合地方经济建设过程中的现实问题,依托人才、技术和实验条件等优势,与地方生产经营部门联合开展科研工作,其研究成果直接应用于生产第一线。二是转化学科建设成果。学科建设取得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可以直接转让给地方企业进入生产销售,也可以以科技股份的形式联合开拓市场,既直接为吉林省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也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就业岗位。三是创办科技公司。作为技术创新应用主体的地方企业,由于缺乏技术的吸纳能力,使得学科建设取得的大量科技成果难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因此,高校以创办科技企业的形式构建技术的吸纳平台,直接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产、学、研相结合的服务模式,已成为高校学科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也是现阶段高校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必然选择。
3.推进科技创新基地建设,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科技创新基地是学科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技术平台,它不仅可以为学科发展提供良好的实验、研究环境和条件,也可以直接为吉林省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特别是在解决重大科技难题更是具有独特的优势。要改变过去那种高校一家独立设置科技创新基地的模式,而是要充分发挥学科综合优势,结合地方经济建设支柱产业或优势资源,按照统建、专管、共用的原则,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确保能为从事前沿性、基础性、应用性较强的高、大、精、深、新的课题研究提供有效的支撑,促进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比如,联合设立市级、省部级甚至是国家级的重点实验室(或培养基地)、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和社会化中介服务机构等等。这样既可以为学校的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集聚与培养提供重要科研条件,也可以地方经济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重大现实问题。因此,高校学科建设要树立为地方经济服务的特色观,充分发挥高校科技创新“孵化器”的作用,积极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提供科技和智力支持,成为高校所在地的智力源和人才库。
当然,高校学科建设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途径和方式还有很多,比如,开展科技咨询服务、直接参与地方重大工程、开展学术交流活动,等等。
三、深化教学改革,加强专业与学科建设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对教育体制,学校培养人才的规格提出了新的要求。
学校面对新形势的挑战,审时度势,结合实际,制定深化教育改革的总体方案,确立了“改革有新突破,规模有新发展,质量有新提高,观念有新转变,效益有新增长”的改革和发展的总体目标。搞好专业建设与改革,是适应我省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教育改革的核心是教学改革,而专业建设与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龙头,是实现高等教育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良好“接轨”的重要体现,专业设置是学校与社会相联系的一个重要环节,决定着一所学校教学水平和发展潜力,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有计划地进行专业建设与改革,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1.调整专业,增强办学活力。过去由于受计划济体制的制约,高等学校实行的是一种建立在以计划和命令为主要手段的“封闭型”的教学管理体制,存在着严重的弊端,培养的学生无论在人才素质,知识水平,能力水平,人才规格上,都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高等学校办学经费,生源及毕业生安置等自由度的逐渐扩大,造成了传统教育一定程度上的不适应,出现了许多新问题。这使我省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和学科结构受到了挑战。作为培养第一线人才的普通高校应解放思想,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把“封闭型教育变开放型”教育,主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2.调整专业结构,增强适用性,重视学校老专业的发展和建设。根据市场经济的需要和学校条件,有计划、有步骤、积极稳妥地对老专业进行调整:一是在内容上进行调整,拓宽专业面适应当前的需要。二是优化知识结构,在专业调整过程中,突出重点需要的专业和学科。根据新时期人才素质的内涵的发展变化,针对某些专业培养人才的知识能力结构做相应调整,进一步明确培养规格,修订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优化课程结构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