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性教学促进农村教师专业成长的个案研究

2009-06-17 09:20毛明月刘晓燕
读与写·教育教学版 2009年11期
关键词:反思性老师教师

毛明月 刘晓燕

摘要:反思性教学已成为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潮流,也是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需要和重要方向。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关注反思性教学对自身专业的提升作用。本文结合一线农村教师的个案研究反思性教学的现状,提出了进行反思性教学的建议。

关键词:反思性教学小学教师专业成长

中图分类号: G642.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2-1578(2009)11-0108-02

反思性教学作为一种思想已经渗透到教师日常教育教学之中,教学反思也被当作一条教育原则贯穿于教学实践过程。越来越多的老师开始关注反思性教学对自身专业的提升作用。但也出现为反思而反思,反思过于形式化等问题,教师的反思行为和问题意识没有得到强化,教师的教学观和行为方式没有发生质的改变,教师只是“假性成长”。面对这样的现状,我们应该深刻反思“反思性教学”。为了真实了解教师进行反思性教学的现状,笔者选择农村小学数学杨老师作为个案,杨老师从事教学工作三年,可以反映出一线青年教师在反思性教学实践中的实际情况。

1 农村教师实施反思性教学的现状

1.1对反思性教学内涵理解不同

对于反思性教学大家各抒己见。有的学者把反思性教学看做是分析教学技能的一种技术,是对教学活动本身(尤其是教学技能、教学方法)的深入思考;还有的认为反思性教学是一种批判性思维活动,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批判地考察自我的主体行为表现以及学校教育、教学行为背后更广泛的社会、历史、伦理、道德意义上的思考(即批判水平的反思)、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有的认为反思性教学是一种协作活动,是由讲课教师和听课教师一起针对课堂教学中闪现的教学亮点、独特的方法和暴露出的不合理设计等共同进行回顾,通过分析、研究、探讨,达到互相交流、整体提高目的的一种教研活动;也有的学者认为反思性教学是一种教师选择行为是教师对于教什么和如何教的问题进行理性的和具有伦理性的选择,并对其选择负责任。

一走进杨老师的办公室,就看见他办公桌上放着几本关于反思性教学的书。当询问他关于反思性教学的看法时他随手拿起雄川武教授的《反思性教学》。

“我比较赞同熊川武教授的观点,即教学主体借助于行动研究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统一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他认为反思性教学是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过程。也就是说反思性教学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思考与研究,对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地进行回顾,运用教学标准中的要求不断地检查自己,追求的是全过程的合理性。而这种合理性的涵盖量很大,如教学计划中的目标设定是否合理,教学过程设计是否合理,目标达成是否合理等等。”

可见不同教师的专业水平和个人素质以及对反思性教学内涵的不同理解,就会使他们在反思性教学实践上有所不同。

1.2反思性教学操作标准不明

尽管教育界大力倡导反思性教学,大批专家、学者对反思性教学推崇备至,形形色色的反思性教学方法和方案与日俱增,但人们普遍意识到反思性教学的概念难以用于实践。

“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感到很困惑,反思性教学的标准是什么?刚当老师时,老师都要写教后反思。大部分老师每次写的都是为了应付检查。当时我就在想我们为什么要进行教学反思;学校以什么样的“标准”衡量我们已经“反思”了,并取得了成效?”

由于反思的主观性强,可量化评价的操作标准难以确定,因此有人质疑反思性教学。换言之,是不是只要“反思”了,教学工作就能改善?而且,目前老师们所接受的反思性教学几乎都来源于别人的概括,即便是来源于实践也是他人的、抽象的、模糊的甚至是肤浅的。这些理论要取得实效,还需要真正被内化为教师自己的观念,还要经过在实践中消化、过滤、升华。这都促使我们不得不再思考反思性教学的更深层次的问题,其所依赖的直接动力和内在支撑点在哪里。

1.3实践上缺乏内在动力

“对于反思性教学,以前也是随便跟着其他老师些教后反思、教学目标,但反思出的问题没有深究;教学目标有没有落实,不明确。大家都认可反思性教学,但实践中依然我行我素。”

“平日里老师们的教学任务很繁重,再加上课改压力,老师们都已经呈现疲于应付的状态。平日的课哪有工夫去反思,多数教师只是在讲公开课时才努力贴近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去上课、评课,去说些与时俱进的话。”

因此对反思性教学的研究,许多教师仅仅停留在从技术与经验层面,在实践中缺乏真正审视和改正自身问题的勇气。大多数教师(包括优秀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表示自信。他们对新观念表示可以认同,甚至可以尝试,但是并不意味着一定放弃或改变自己已有的观念。教师常要求学生“创新”,却很少考虑自己如何创新。这说明教师对自身的反思缺乏深度和勇气。如果反思仅仅从技术与经验的层面上思考教学问题,是远远不够的,而且教学实践的情境性和教学行为的复杂性要求反思性教学必须还原为反思的理性与决策的自觉。

1.4形式上“为反思而反思”

“在最初的教学实践中,我只把反思性教学当成是一种既定的工作任务去接受,而不是当成一种需要和理性反思的主题。以至于经常把教后反思写成了总结、自我评价等。而且对以后的教学也起不到促进作用。”

这说明对教学实践的反思不一定是基于教学主体的需要,而是为其它目的或为权威服务。这样的虚假反思将教学反思实践扼杀在了摇篮之中,也有碍于教师主体性反思智慧的发挥。一些教师把写教学反思当作任务来完成,只是为应付常规检查;还有一些教师的教学反思表现为表面化,只注重对课堂教学形式和教学效果思考,而忽视了对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行为深层的反思;还有的将教学反思写成了总结,仅对某个教学阶段的教学情况进行回顾与总结,这类反思主要是在检讨阶段性教学的得失,是对教学工作的自我评价,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反思。

2 反思性教学促进农村教师专业成长的建议

2.1从最容易的课后反思性回顾开始,培养反思习惯

“现在每次上完课就会自己在脑海里中像放电影一样把课上的情景再播放一遍。哪里达到了教学目标,哪里没达到,哪个问题问得好,哪个问题让学生感到迷惑等等。我都会仔细的反思一下,分析一下。再将这节课重新备一下,将没达到目标的地方重新思考,将这节课设计得更合理。这样对我以后的教学很有帮助。”

教师上完课后,根据教学中所获得的反馈信息,进一步修改和完善教案明确课堂教学改进的方向和措施。课前预定的教学目标和要求的实现程度如何,只有在课后才能检验出来,而且为了提升教学效果,许多教师都会进行课后总结。以此为契机,培养教师良好的反思习惯,如果效果明显,还能带动其他形式的反思教学,形成良性循环。

2.2反思日记记录专业成长的细节

杨老师的教学日记第一页这样写着, “每天在灯下写下自

己一天的教学体验与收获是我最快乐的时候。孩子们的作业是对我一天教学成果最好的评价。”

“2007年9月21日 星期五

今天讲公开课《长方形面积的计算》。一开始,我让学生通过想一想、猜一猜、验一验的方法,使学生确信:长方形的面积和它的长与宽有关,也与它的周长有关。到底有什么关系呢?这时,我并没有把问题抛出去就像完成一个任务一样松一口气,而是设置了一个小环节:我把探索权交给学生……这一环节有利于学生相互合作,取长补短,从而促进学生小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的提高。

这一节课上到这里,并我没有马上巩固练习,而是这样处理的:对总结出来的公式进行验证……通过小组研究、汇报、总结、验证的过程,学生有了一个较深刻的探索体验,使学生对新知识的认识非常透彻,而且记忆牢固、深刻。

整个教学过程给学生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充足的探索空间里主动地参与操作、观察、思考和交流,构建新知,得到了其他老师的好评。这堂课虽然我比较满意但仍存在很多不足,如因为小组讨论时有些乱,浪费了时间以至于没时间做巩固练习;还由于我太过紧张,忽视了班里比较内向的学生;还问了几个让学生困惑的问题等等。这些我要在以后的教学中注意。”

在一天的工作结束后,教师写下自己的经验,同时教师在上课和作业批改后主动征求、了解学生的意见,并详细记录下教学的背景、效果、上课的具体感受,存在的问题以及通过反思后得出的解决办法和设想等。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的反思日记就是教师的成长日记。

2.3反思听课记录,博众家之长

在优质课评比或其它公开课上,教师相互观摩彼此的教学,详细描述他们看到的教学情景,对此进行分析讨论。通过这种反思方法,教师们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教学技能、教学素养。同时其他教师对自己课堂教学所提出的意见,也可以使自己有更进一步提高。

“去年十月,我听了北京一位特级教师杜宪章老师的两节数学课,受益匪浅。

杜老师讲的是小数的初步认识。课前,他和学生做了几分钟的交流。他先告诉学生自己的姓名,从北京来,然后问小朋友:‘你们还想问老师点什么呢?孩子们有的问:‘老师,您在哪儿教学?有的问:‘老师,您几岁?他全都亲切地作了回答。在这融洽亲和的气氛中,学生倾刻之间和老师亲近了许多,对陌生老师的害怕、疑虑全烟消云散了。为下一步顺利地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

讲分数各部分名称时,他不是肤浅、生硬地去讲分数线、分子、分母。而是生动地打比方:我们开头把一个大圆月饼从中间切开,平均分成两份,这一刀啊就代表平均分,用一横表示,咱把它叫分数线。分两份的‘2写在下面叫‘分母。这一半月饼是两份中的一份,就写在上面。它和下面的分母关系密切,该起个什么名呢?学生天真地说:‘叫分儿。‘叫分女。他微笑着告诉孩子,你们想象得很好,等你们长大了也许会创造出新的数学公式,命名为‘分儿‘分女,咱们今天先叫它分子,同意吗?我感到:这不是无足轻重的儿戏之举,它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点燃的是智慧与创造的点点火花……”

杨老师在听其他教师上公开课时,认真记录并写下自己的观后感并和其他教师相互分析、讨论。杨老师身有感触地说,一堂好的或不好的公开课都是一堂成长课,教师总是在取长补短中成长。

2.4行动研究是促进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

“我们学校经常会让我们教师进行一些课题研究。这学期我准备做一个关于‘数学日记存在问题的研究,我也经常会把自己的教学日记写到博客上去,不过能力有限……”

杨老师表示教育叙事研究特别适合于教师。因为教师的生活是由事件构成的,这些事件就如同源于教师经验的短篇故事。对教育事件的叙说,能使教师把怎样遇到这个问题和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整个过程叙述出来。当然除了课堂教学的叙事以外,教师还可以叙述课堂以外的生活事件。教师一旦把教学与行动研究紧密联系在一起,就进入反思性教学的较高层次,这也是促进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熊川武.反思性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鞠玉翠.走进教师的生活世界——教师个人实践理论的序事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3]马兆兴,王泽农.新课程与教师综合文化素养(小学版)[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续梅.新课程教学方法指要[J].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

[5]刘芳.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与提高[J].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2000.

[6]申继亮.教学反思与行动研究[J].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反思性老师教师
最美教师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六·一放假么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