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心理研究

2009-06-17 03:00单金龙
文教资料 2009年36期
关键词:赋格欲求蓄积

单金龙

摘要: 音乐是人对象化的产物,它直接对应于我们的内心,这种对应在作用于我们的情感的同时,也对应于我们生理的自然欲求,在广泛的听众中产生共同的美感,这种美感即“蓄积与释放的满足感”。文章通过对20世纪音乐心理学的研究,结合特别的音乐分析模式,来说明听众内心的这种快意之感。

关键词: 音乐蓄积与释放作品结构和声

一、蓄积与释放的满足感在作品结构中的表现

关于音乐的心理反应论说,我国有庄子的“共同美”说,国外有康德的“美的普遍性”。具体说来,一部纯形式的作品总会给我们一种“蓄积”(“构建”)、“释放”(“破除”)的心理反应或心理结构,遵循它,我们就会获得“快意”与娱乐。一部“美妙”的作品的形成过程必然是复杂的,是作曲家精心设计的。这一点只有巴罗克和古典乐派做得最纯粹,以后的时代由于美学理想的转变,形式转向内容进入瓦肯德罗的“诗意”化与瓦格纳对音乐的“革命”(浪漫主义的理想),完全成为了内容的奴役,音乐史上原本或多或少依照心理快意的创作必然趋向削弱,在内容美学中沦为一种随机的“快意”状态,与此同时这种“快意”在内容美学中的心理体验与精神升华中又被激起,这时的判断就变得复杂起来。

为了便于分析,本文选取巴罗克和古典主义的两种代表性体裁,即赋格曲和奏鸣曲,因为我们很难单纯地就巴赫的赋格来谈赋格内容,或单纯地就奏鸣曲来谈其内容,换句话说,这两种体裁都比较注重形式方面。

BACH Toccata and Fugue in D minor Bwv565,Fugue段分析

音响版本:Organ works.Albert Schweitzer①,Angel Records July 12,2005乐谱版本:《外国钢琴曲选》第二册,人民音乐出版社。

整个分析事实上是一种“蓄积(构建)—释放(破除)”的生理结构或一种“心理能量”分析。库尔特的“能量论”音乐观是探讨人的无意识状态的意志力量,即一种“心理能量”,“认为这是一种潜在的、不稳定的、出于运动状态的东西,它时刻要求发泄和寻找释放的途径,以达到内在的平衡”②,这是就创作而言的。就欣赏而言,作品对应于我们的心理需求,从而给我们美的体验。

1.音乐作品提供的张力感分析。

图1Fugue部音频波形图

如图1所示,波形图将全曲的力度直观地分为了10个部分(事实上远比这个“力度模式”复杂,“力度”是由声部的叠加构成),前疏后密很明显,即巴赫在整部作品的力度控制中,2′17″之前,也就是fugue段的前55小节,给我们的整体紧张从力度上看是较为平缓的;55小节后,即2′17″后,力度模式加大,作为全曲的第一次“强奏”(四声部同时发声),一直持续到Fugue的结束99小节,即4′18″之前的主和弦上,这一部分持续了近2分钟。然后Toccata主题再现,力度模式变得频繁,在1′28″的时间里(4′09″—结束),也就是99—116小节里,给我们以构建(力度加强/突强)和破除(力度减弱/突弱)上的不断变换刺激。

波形图也直观地说明了赋格段写作的三个部分:波形1,即1′10前,为赋格的呈示部,在图2中清晰地说明了主题分别在四个声部依次呈示完毕;波形2,是赋格的发展段;波形3,是赋格的再现部,力度模式为轻—次轻—重,此后是Toccata段。以上的力度“格式塔”是一种蓄积—释放的心理能量构建,构建一种体内和谐的运动。

2.心理美感——蓄积与释放的满足感。

一个具有性格的主题呈示完毕后,我们便开始了对该主题的期待。蓄积是满足的蓄积,之后走向饱和。蓄积又是期待的蓄积,之后需要释放,即对期待的满足,此外,释放中又包含着新的期待,期待变成一种要求新的释放的蓄积,整个过程螺旋上升,直至达到心理快意的一个“阈值”。不同阶段的过程总是时刻在这样的运动中寻找着平衡,使身心平和(一种自然生理欲求,即人的“自然性”)。

(1)一部音乐作品在运动中能引起心理快意过程,这种快意不仅源自时间过程的乐音运动,而且源自空间的乐音运动(丰富的声部变化),力度(声部的同发响)的稠密、相对于显现主题以外的较为隐蔽素材的再现反复,都会引发一种更为复杂的心理快意状态。

(2)该曲的主题一共为我们建立了13个显在的“蓄积(构建)—释放(破除)”过程,加上与主题平行的素材和主题发展的素材,这些素材在性格上的相似提供了更多的期待、满足,形成了一种密集状态(隐蔽的——我们经常说乐曲给我们一种快意却说不清,就是这个道理),它犹如钟表内部的机械运转,细微而繁复,这需要更为精细的说明才能接近一部作品所给予我们的心理快意。

(3)心理欲求获得满足的条件:①能量源(一个性格的主题)+(期待/满足)n=心理欲求的阈值。②期待与满足,遵循着逻辑的心理时间如对称,或和声的结构逻辑(一种生理时间)。(见本文莫扎特分析)

(4)该曲的蓄积—释放的10过程:如图,第一次①蓄积—释放,0′在中声部,叠加素材a1和a2;②出现于0′05″中声部,此时主题展开1;③出现于0′23″高声部,叠加素材a3、a4、a5、a6;④出现于0′54″低声部叠加素材a7a8;⑤出现于1′08″,高声部,叠加主体发展素材2、3、2、3、4;⑥出现于2′20″,低声部,叠加原素材a1和新素材a10;⑦出现于2′36″,中声部,叠加a11;⑧出现于3′00″,出现于中声部,叠加主题的展开素材2;⑨出现于3′07″,高声部,叠加旧素材a11;⑩出现于3′18″,低声部主体发展4和2;⑩+出现于3′46″,低声部,叠加旧素材a11;{11}4′07″(1′56″)以后为Toccata段,具体是a12+Toc+a12+Toc+a13+a12。以上主体与素材的安排显示:①我们可以对比每个主题出现的时间发现,给我们的期待与释放值是不同的,实现一种心理快意。②主题不同声部的进入也给我们一种空间的期待与满足。③主题在不同时间不同声部进入,有5个不同素材的发展,加上其他12个支撑主题的素材,时隐时现在时间的同步性中叠加显在的主题期待/满足过程,给我们一种作品最深度的快意感觉。

二、蓄积与释放的满足感在和声中的表现

作品分析:莫扎特奏鸣曲K332 版本: PHILIPS Mozart All Piano Sonatas SET-Mitsuko Uchida-

片段:呈示部第二主题,调性:F调主题的属调

笔者认为莫扎特的天才之处就在于他对人性心理结构的那种拿捏得当的把握。如上图显示的,在这个15秒的片断中他是如何给我们心理快意的:首先是对不协和的蓄积,构成我们一种心理结构,然后在11秒(一个他感受的时间阈值)后,给予我们一个相对变弱的,并且节奏舒缓的协和的回归。古典主义的形式美学尽管对演奏家有这样那样的限制、处理原则,但他们却“在限制中体会无限的自由”。(歌德)

20世纪初,现象学、美学家舒茨在《音乐时间》中的一个论述:“‘当下的现在虽然已经成为‘过去,然而它在人的意识流中却没有完全消失,它通过‘记忆而仍滞留在人的意识中与‘当下的现在连接在一起,形成意识的不可分割的连续。”③同时这也是一个“蓄积”—“释放”或心理的“构建”与“破除”的过程。

笔者沿用舒茨的思路,来说明“心理快意”的实现过程:当下的“蓄积”(构建)虽然已经“释放”(破除),但在我们的意识中却引发了一个对曾经“蓄积”内容的期待,这个期待在时间中将不断膨胀,直到一定限度,即心理阈值,然后给我们以期待事物的再现,即一种心理“释放”或构建的破除,完成一次以“能量运动”为依据的“心理平衡”。当那些期待的事物被满足后,顷刻间又成为过去,然后新的一轮对蓄积内容的期待又开始在我们体内孕育,然而这次留存在我们潜意识中的以往“内容”,将会变为一个更大的期待,也就是说作品一旦开始,它的宿命就是在这样的循环中不断提供给人的内心以平和,最后在我们心理还未觉得疲惫之前收束,结束全曲。

三、结语

音乐的听觉快意除期待与释放的满足感外,还依赖存在于广泛美感共识中的其它心理欲求:松弛与紧张的张力感;丰富与有节律的秩序感;饱和后的新需求感;对比感;动态感和形象感(笔者已着手对此进行研究)。这些内在的欲求感遵循着一种内在的时间结构,当这些心理欲求迎合了这种心理结构,我们就会体验到更为快意的美。笔者在新近的研究中发现这几种心理欲求并不是相互独立或具有某种顺序而作用于我们的内心意志,而往往是共时存在作用于听者的。音乐作为艺术中最具感官体验价值的艺术,调动了我们内心丰富的欲求,我们在这种被唤起的丰富欲求中,又非常完美地被其调和心理的运动,使我们的身心达到和谐。

注释:

①Albert Schweitzer(1875-1965),阿伯尔特·史怀哲.管风琴演奏家和巴赫研究的权威,曾著有《巴赫传》、《巴赫论》、《德法两国管风琴的制造与演奏风琴的技巧》.他是一位以客观重建对待历史作品的巴赫演奏家.

②库尔特,于润洋.能量论心理学派观点.现代西方音乐哲学导论.湖南教育出版社:317.

③库尔特,于润洋.能量论心理学派观点.现代西方音乐哲学导论.湖南教育出版社.

参考文献:

[1]史怀哲著.赵震译.巴赫传.

[2]库尔特,于润洋.能量论心理学派观点.现代西方音乐哲学导论.湖南教育出版社:317.

[3]库尔特,于润洋.能量论心理学派观点.现代西方音乐哲学导论.湖南教育出版社.

猜你喜欢
赋格欲求蓄积
g小调赋格(钢琴小品)
清华与古厚
卡普斯汀《二十四首前奏曲与赋格》中的赋格主题研究
樟子松人工林林分蓄积量计算方法的对比分析
清华与古厚
藏药佐太中汞在小鼠体内的蓄积
变化的时代与表达的欲求——从阿来《空山》中的文体试验论起
浅谈藏医“疾病蓄积”与健康养生
坚持创新 蓄积行业永续发展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