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误构”模式与人文主义教育初探

2009-06-15 07:25马丽娅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09年5期
关键词:人文主义后现代师生

马丽娅

一、后现代“误构”模式

后现代主义不仅是一场哲学运动,也是一种文化现象,一种思维方式。利奥塔在《后现代状态:关于知识的报告》一书中从哲学角度阐述了后现代知识观是不断追求“误构”模式。所谓“误构”,指激发理想的对话和理解的一种追求,是不断追求差异,追求对已知的否定与突破,不断追求对知识含义及其动作原则的更新的一种知识合法化模式。误构本质上是“求变”,鼓励人们在否定和自我否定的过程中实现自我对现实创造性的认识,打破传统理论框架对人们思想的束缚,推动理论的新发展,进而带动整个社会的发展。“误构”在利奥塔的哲学体系里主要是通过对话来实现的,建立理解性的对话机制,实现对话的平等性、互动性是实现误构的必然途径。鼓励人们参与对话,呈现自我,实现对世界现实的自我建构是创新思想形成的必要条件。实现平等交互式的对话,作一个大方慷慨的倾听者,不仅能提高对话的效度,也是自我完善的过程。

后现代“误构”模式为大学教育者解决面临的困惑和挑战提供了契机和突破口。后现代“误构”模式强调21世纪的大学英语教育应该以人为本,充分考虑学生群体的差异性,学生个体的多样性,以对话为主要沟通渠道,实现对学生的英汉文化通识教育,构建学习共同体,培养学生的人文气质,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力、处世能力和倾听能力,不断创新,丰富教学理论与实践,转变大学英语教师传统的角色定位。

二、对话教育

后现代“误构”模式主张教育者在培养教育对象人文主义思想和气质的过程中要采用对话形式,对话是实现人文教育的平台、方法和手段。学习是一个生命的过程,需要教育主体专心致志地经历,分享该过程中的酸甜苦辣。对话教育遵循平等交互的原则,以师生的相互理解和尊重为前提,确立了师生互为教学主体,通过知识沟通和情感沟通建设自由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教育者通过对话机制解决教育对象实际存在的问题,掌握学生的知识获取,理解和关怀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人文气质培养,有利于教师的自我人格和教学实践的完善。对话教育是实现人文主义教育的敲门砖和途径。对话教育是后现代经济全球化、知识多元化、教育对象个性化的客观要求,是教育主体追求误构的根本所在,后现代误构模式下的对话教育充分体现了师生平等的教学关系,打破了传统师生的二元对立,解除了教学主体角色的冲突和混乱为当代教育带来的困惑。

三、后现代“误构”模式下人文主义教育的途径

后现代“误构”模式强调教学应是把人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以人为本”,充分考虑学生群体的差异性,学生个体的多样性,以对话为主要渠道,实行学生的人文通识教育,在此过程中师生共同理解尊重,共同进步,不断完善教学成果,创造性地学习。英语是一门兼具知识性、工具性、实践性和人文性的学科。在大力倡导和谐社会的今天,探索英语人史性教学已十分必要。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

1对话教育的平等性与交互性

传统的课程存在“重技术、轻对话”的弊端,英语教学中英语教师过度强调多媒体技术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无论是词汇运用还是语篇分析大多采用幻灯片放映的形式,从短期看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图片背景和各种音频的帮助下加深了对语言知识的理解,巩固了运用能力,但从长远角度来说,背景和音频可以转化成“前景”,喧宾夺主,成为学生的显性注意,要学习的语言词汇和文本结构弱化为背景,使学习效果事倍功半。多媒体技术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用的频率以及该以怎样的形式使用才最有利于大学生的英语学习,要通过科学实证研究,其中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是师生之间进行对话,了解学生对多媒体的认同度。多媒体教学为学生习得英语带来的诸多困惑,学生通过多媒体学习英语的兴趣何在,多媒体教学中应有怎样的学生参与和师生互动,大学英语教师对这些问题的关注正是教师对学生人文关怀的一种体现。

后现代“误构”模式下的对话教育具有平等性和交互性。平等性和交互性是民主教学的客观要求。师生之间民主、平等、和谐发展的互动关系在英语课堂更是实现人文教学的纽带。所谓“民主教学”是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相互尊重、信任和平等的立场上,通过不同见解之间的平等讨论、争鸣,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教学方式。实行民主教学关键是使课堂教学人文化,建设平等互动的课堂氛围,鼓励师生的民主对话。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一种模式偏见,需教师科学引导,英语学习主要依赖大学生自己练习和背诵,练得多背得多,英语学得越扎实。这种忽略师生对话的内向型教学方法只让学生掌握了死知识,应用起来难度很大。建立平等互动的对话机制,不仅能提高大学生使用英语的现实能力,有利于大学生的就业,适应2l世纪人才的培养方略,还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后现代“误构”模式明确了师生共为教学主体,教师不是知识的提供者,而是与学生共同进行有关学习主题、意见、思想和情感的交换和分享。

英语教学本身包含英语对话教学,对话以外的课文也可以进行重组,以戏剧表演、对话系列、讲故事、做游戏、辩论会等对话教学形式呈现出来。对话教学体现在英语教师定期向学生寻求反馈,对学生存在的学习问题进行解决,这既是大学英语教学中教育主体追求“误构”的方法和途径,也是后现代“误构”模式倡导的人文主义教育的平台和重要内容。

2文化教育的动态性与开放性

人文主义精神的内涵是充分尊重人及其文化的历史存在与价值精神,人文主义教育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核心是英语文化教育,以文化教育带动大学生英语语言教育和人文价值观念的培养。英语作为语言和文化的载体,承担着传授人文主义精神的重要任务。英语教学中,英语教育更要体现人文精神,体现大学精神。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其目标在于专,在于精。专业课有其特定的培养目标,其研究领域是窄而专,纵深发展,英语作为语言教学和课程设置对于任何专业的学生来说,都可以说是一种文化调节,其自身包括的广泛的知识内容使其具备了传播人文主义精神的应用层面,语言作为载体使人文传播成为必然。

文化教育具有动态性和开放性。文化是动态的,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的含义不断更新,新的元素不断渗入文化中。大学英语作为双语教学,教师应在教学中时刻对文化的发展保持警觉性,掌握中英文化潮流的新动向,提出主题,供师生共同讨论,分享彼此观点。英语教材传授的知识是多元的,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天文、地理、文教、卫生、体育,古今中外,无所不包。在对于教材传授的知识,尤其是涉及历史、中外文化和理念的差别时,更要体现人文主义精神。因此,

只开设一门大学英语是不能满足21世纪人才培养需求的,即使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英语专业的跨文化交际课程也无法对广大大学生进行文化通识教育。加大课时开设针对不同专业的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文化教育势在必行。大学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对自己的民族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了解本民族文化与他国文化的关系,本民族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历史地位及价值。加强文化学习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语言意义的理解,能够减少因文化差异而产生的语用失误,从而更好地与使用英语的人进行交流。另外,通过客观全面地分析介绍西方文化,使学生能够全面地认识世界,思考世界上发生的问题,增强他们的跨文化交流意识,使学生在掌握语言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道德观和价值观,并且能够全面公正地认识中西文化差异,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全面提升人文素质。

3能力教育的多元性与创新性

后现代“误构”模式下大学英语的能力教育是多元的,不仅包括自主学习英语的能力,更包含学生倾听英语的能力、运用英语做事的能力和交际能力。《英语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要培养听的策略,培养语感,特别强调培养在听的过程中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现行教材也专门设立了听力材料,许多英语老师却认为听力训练就是让学生多听听英语磁带就可以了。后现代“误构”模式认为学生的倾听能力应该是脱离听力教材在社会现实中辨别理解英语,进而与其他人沟通的能力。我们现在所面临的新形势是:人们越来越关注在一个纷繁多变的社会环境下,与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进行国际交流。我们应当培养学生的“处世”能力,来适应这种新的形势。

大学教师应通过平等、互动的对话,使各种能力被学生所理解、尊重和掌握。知识经济呼唤能力教育,能力的培养过程是发挥想象的创造过程。后现代“误构”模式主张能力的发展是境域性的,英语教师应引导师生共建适合英语学习的境域用于英语语言交流、英语文化交流,进行不同情景的英语模拟训练,在现实的环境中对英语语言和英语文化知识重新认识,重新思考,通过对话机制,提高英语学习能力、英语倾听能力和做事能力。

四、小结

后现代“误构”模式下大学教师应积极开展人文主义教育,建设和谐、自由、开放的课堂氛围和师生关系,实现大学生英语语言与文化的整合,提高大学生自主学习和运用英语的能力。进行平等互动的理解性对话教育是人文主义教育的平台和途径。开展人文教育是一种必然,也是大学英语教师在21世纪角色转变的关键。

猜你喜欢
人文主义后现代师生
《坠落的人》中“拼贴”的后现代叙事意义
民间资源、自然神性与人文主义立场——阿来小说论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宁夏人文主义戏曲现代化探索之路
90后现代病症
《宠儿》中的后现代叙事策略
麻辣师生
如何重构人文主义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成功的师生沟通须做到“三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