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

2009-06-15 07:25王浩天徐晓曼王靖岳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09年5期
关键词:建构主义政治思想

王浩天 徐晓曼  王靖岳

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改变,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的发展机遇和新的挑战。认真研究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和规律,积极探索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途径和新办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互联网对青年学生的影响

互联网是集计算机技术、信息传播与交换技术、多媒体技术等多项技术于一体的一种综合性信息技术。毫无疑问,大学生正生活在这日益网络化、数字化的环境中,面对异常庞大的网络,他们既是网络信息的生产者和发布者,也是网络信息的接收者的享用者。网络与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已紧密联系在一起。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交流互动性强且影响范围广的网络对青年大学生产生了如下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1积极影响

(1)获知场所及获知时间的改变

因特网的全球性打破了青年学生学习知识的地域性,青年大学生获知场所已不局限于课堂、书本,而是可“根据自己的不同兴趣和实际情况来选择何时、何地学习。现在的青年学生已经具有通过搜索引擎在网络上搜索到自己需要的材料的能力,网络所具有的开放性和即时性使学生的学习时间不再仅仅局限于上课时间。而且在任何时间都能获得所需要的知识。

(2)获知内容的改变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大学生可以在网上随意浏览与下载自己想学的知识内容,获知观念由被动接受教育的灌输和安排转为主动上网查阅资料并获取自己所想要的知识。同时由于各种知识的充实使得大学生不再局限于获得传统教育中认为实用的知识。这种获知内容的改变,使得青年大学生的知识体系更加丰富完整。

2消极影响

(1)网络成瘾

网络成瘾已成为青年大学生一种新的心理疾病,对于心理发展不成熟的大学生来说,网络成瘾不仅影响学习,还会影响个性形成、价值取向等深层次心理模式,从而改变大学生的人生道路。随着互联网使用人数的迅速增加,网络成瘾对青年学生的危害正逐步增大。

(2)信息污染

网络信息丰富,同时也是信息的垃圾场。由于表达的极端自由,使网络中泛滥着色情、诈骗等不良信息。大学生若沉湎于这些垃圾信息中,就会给其心身健康造成极大伤害,轻者耽误学习,重者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3)人际淡化

网络把世界联成一个纵横交错的整体,个体只要进入网络,就进入了“人-机-人”相对封闭的环境中,使得人们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与他人、与社会接触的机会。特别是对于大学生来说,长期沉溺于网络世界,沉溺于虚拟空间,与亲属、邻居、同学之间的感情联络就会淡化,与现实中的生活也产生了距离感。当他们从网络走出来的时候,面对不理想的社会现实感到悲观失望,极易导致情绪紧张、孤僻、冷漠以及其他心理问题。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网络的理论基础

1建构主义教育理论

在教育心理学领域,建构主义作为一种新的学习理论对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提出了新的解释。建构主义在学生观上强调受教育者的学习潜能及其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主张教育过程要以学生为中心。知识信息并非由外向内“输入”,而是学习者的思想经验体系由内向外“生长”。

建构主义认为每个受教育者都有自己的经验世界,不同大学生可以对某种问题形成不同的假设和推论,人的素质是互动内化的结果。学生可以通过相互沟通和交流,相互争辩和讨论,共同解决问题,从而形成一致意见,并且对问题的理解也会更深刻。同时,学生可以与教师、专家等展开充分沟通,形成一个广泛的学习共同体,从而为知识的建构提供丰富的资源和积极的支持。

2隐性教育理论

隐性教育理论强调教育过程中要隐蔽教育意图和要求,使大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信息,在心理和行为上从抵触变为主动参与。隐性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就是隐蔽德育的“教育”意图,淡化受教育者的“受教育”意识。隐性教育理论注重创设情境和氛围以促使受教育者产生内在的需求和情感上的共鸣,让教育不是在说教中奏效,而是寓于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甚至是娱乐之中,从而使学生主动去实现教育的目的。

建构主义理论和隐性教育理论都要求教育过程自然化和情境化,注重教育手段的艺术化和技巧化,强调受教育者和教育者关系的互动化和民主化。相对于传统高校教学中教育者居高临下的“法官”地位,这两种教育理论都要求教育者要站在和学生平等的角度上进行讨论和引导。教育者要放下架子,尽力使自己和学生处于“水乳交融”状态,消除双方之间存在的心理距离与对立情绪,在教育过程中与学生共同学习和探讨。

互联网技术所具有的开放性能够很好地为实践建构主义理论和隐性教育论提供有效的实施途径。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网络的方法

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果忽视网络和其它计算机信息手段的应用,将使这块领域被日益冷落。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尽快进入计算机信息网络领域,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传输渠道。

1建立健全的校园信息网

对现在的在校大学生来说,网络生活已经成为他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面对复杂的网络环境,学生很容易受到负面信息的误导。如在对国家敏感事件进行讨论时,学生往往会受到社会激进分子的言论影响,出现情绪化和非理性的表现。一个典型事件就是在今年由网络发起的抵制家乐福活动,当青年人的爱国心无法通过有效途径进行表达时,他们选择在网络上进行串联活动,并迅速扩大参与人群,引发在某些地区的抗议活动。这样的事件蕴含了很多不稳定因素,如果抗议活动被某些心怀叵测的人士利用,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我们必须建立健全的校园信息网,它既可以充当“把关人”的角色,把一些流入学校的消极消息过滤掉;又可以发挥“天平”的作用,对一些难以过滤的消极信息进行平衡。当遇到学生所关心的热点问题时,我们可以通过校园网进行跟踪掌握,及时地纠正在讨论中出现的错误观念。

同时,建立健全的校园网络能够提高大学生的网络综合运用素质,可以将网络文化与校园文化紧密结合,引导聪明、勤奋的新一代大学生去真切地感受充满挑战和机遇的网络世界,领略数字时代以知识论英雄的创业精神,充分激发同学们的上进心和创造性,走积极、健康的网络之路。

2利用通讯软件增加有效沟通

上文中在阐述建构主义教育论和隐性教育论时,都强调受教育者和教育者关系的互动化和民主化。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互动和民主能够有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质量。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局限于德育课堂和德育工作者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虽然这两种方式有着不

可取代的作用,但对于新形势下的德育教育来说,必须要有其他的方式进行补充。现在的很多青年学生和家长之间都存在着“伪沟通”现象,即除了在学习上有共同话题外,其他方面沟通很少。在学校中也存在这样的现象,这不利于德育工作者发现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在互联网技术支持下,我们可以利用即时通讯软件来对传统的沟通方式进行补充,如腾讯公司出品的QQ软件等。通过网络技术手段,可以打破辅导员工作的时空限制。在传统的交流方式下,我们同一时间只能和一个学生交流,而在互联网上,我们可以在同一时间进行一对多的单独交流,交流的内容又能够得很好的保密。这可以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同时在非面对面的交流方式下,学生更容易消除紧张情绪,真实表达自我。

3应用web2.0,尝试新的教育模式

网络技术不断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依托的网络手段也不断丰富。随着web2.0的普及应用,具有互动功能的Blog在学生中间广泛流行,在国内学生中比较流行的是千橡公司出品的“校内网”,而国外比较出名的社交网站是名为“Face-Book”的网站。在网站中,学生以真实的身份发表日记或对问题的评论,表达个人的真实情感。通过阅读他们的日记和讨论,能够为思想政治工作者了解学生状态提供便利的途径。同时,学生也可以浏览教师的日记,了解老师的想法和心情,并可以通过留言表达对老师的要求和希望,甚至可以针对某个问题进行辩论,使双方在讨论中互相进步。这种技术使德育教育能够更加自然化和情境化。

同时,也可以将这种技术运用于高校其它教学活动中,例如将教学讲义通过网络日志的形式发布,在网络上同学生们进行学术思想交流;也可以将互动网络应用到学校管理中,一方面学校可利用网络收集学生对学校事务的建议及学生关注的问题,另一方面,学生可以利用网络了解学校的形势、政策。

随着网络应用的不断普及,高校应当积极面对网络时代的挑战,对大学生的成才过程做到理论上指导、思想上启迪。充分发挥高校德育教育的作用,加强学生上网的引导,增强学生的判断力,克服上网引起的人格障碍等问题。高校的德育工作也要加大改革力度,必须现代化、信息化,着眼于提高学生处理信息,分辨信息,选择信息,综合利用信息的能力。

猜你喜欢
建构主义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旁批:建构主义视域下的语文助读抓手——以统编初中教材为例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借鉴建构主义思想培养财会专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