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 葵
人们都知道革命先烈林青,是一位杰出的职业革命家。但很少知道,这位中共贵州地下党的创始人,还有一段短暂的话剧职业生涯,并且又曾发起组织过群众文艺团体《草原艺术研究社》,还亲自担任该社戏剧组负责人,主持排演过三出话剧,运用话剧艺术进行革命活动,在贵州话剧运动中起到了先导作用,在贵州话剧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林青原名李远方,小名毛幺,又名茅戈,原籍江西吉安,1911年出生于贵州省毕节县。其家境十分贫寒,父亲是一个脚夫,母亲以缝洗为业。林青小时候曾读过几天书。他爱读文艺书籍,但凡能找到的书,都要认真仔细地阅读。他13岁就到一家商号当学徒,15岁时,由于不堪老板的虐待,偷跑出来跟着四川背盐的苦力,辗转到了重庆。那时,中国话剧已诞生了10余年,话剧演出的风气在重庆颇为盛行。正巧,一家演出进步戏剧的文明戏(话剧)剧团招考演员。林青凭着浓厚的文艺兴趣和清秀俊逸的形象,居然考入了该剧团担任女角演员。他从这里开始认识舞台,接触戏剧艺术。一边训练演技,一边登台表演。1927年3月31日,他积极参加了重庆各界在打枪坝举行的抗议英美帝国主义炮击南京暴行的群众大会,在四川军阀制造的“三·三一”惨案中被捕,后经营救出狱。是年4月12日,发生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四川军阀疯狂镇压进步力量,林青所在的话剧团因倾向进步,被迫解散。他结束了舞台生活,度过了一生中短暂的职业话剧演员生涯,遂考进西南美术专科学校(官费生),转习美术。并于1929年在西南美专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930年,正值“左联”、“剧联”相继成立,左翼文化运动蓬勃发展,林青到了上海,考进提篮桥一家锁厂当学徒,接上了团的组织关系,满腔热忱地投入抗日救亡活动。1931年“9·18”事变后,他联络“觉悟书店”的同乡缪正元、金啸远等人,组织“朝阳音乐社”,通过“左联”的关系,在上海沪东和沪西工人区演出抗日歌曲,以文艺为武器,推动抗日救亡群众运动的发展。1932年因共产党嫌疑,林青被英租界巡捕房逮捕,判刑两年。1933年适逢英王举行登基25周年大典,在服刑一年半后被大赦提前释放。出狱后由于组织遭到破坏,找不到组织关系,便与同时获释的缪正元一起商定,回贵州毕节老家开展革命活动。这样,黄浦江畔的文化新风,开始刮到了贵州偏远山区。
贵州省毕节县地处黔、滇、川三省交界处,交通比较发达,早在上世纪二十年代,这里就曾出现过宣传旧民主主义思想的文明戏。进入三十年代后,亦偶有演剧活动出现。毕节县中学学生创作的话剧《顶门针》,讽刺了蒋介石开门揖盗的不抵抗政策,情节幽默,思想进步,在当时引起很大社会反响。还有该校校长李仲群编剧的《教育与人生》,以及师生们创作的《放生娃智擒敌乒》等几个话剧,也发挥了较大的艺术效果。林青和缪正元于1933年秋冬之交回到家乡毕节县以后,立即开展工作。1934年初,建立了贵州高原上的第一个中共地下党支部。同时,发起了组织了群众性的文艺团体《草原艺术研究社》,开展抗日救亡活动。
《草原艺术研究社》社长由喜爱演剧的地方名人李自然先生担任,实际上为地下党支部领导。社里分设戏剧、音乐、美术、文学四个活动小组,吸收进步青年徐建生、秦天真、熊蕴竹、王树艺等人为骨干分子。建社之初,明确规定:演剧要演新剧(话剧),唱歌不唱糜糜之音,绘画不画才子佳人,文学要写劳苦大众。其中,戏剧组由林青直接负责。排演地点设在毕节县二小。为了赶在春节首次公演,戏剧组一成立,立即遴选剧本,进行排练。
当时排演的三出话剧是:《暴风雨中的七个女性》(田汉编剧)、三幕剧《火的跳舞》(田汉编剧。1932年改名《烈焰》,搬上银幕。)、《五奎桥》(洪深编剧。也有人回忆说演出的第三出话剧不是《五奎桥》,而是反映打入敌人内部的特工人员英雄事迹的《敌同志》,还有说是《槐荫树》的)1934午春节前夕,《草原艺术研究社》贴出公演海报,轰动了整个毕节县城。剧场设在城内大横街的川祖庙。《暴风雨中的七个女性》一剧中的七个女性,由林青、缪正元、秦天真三位男同志和熊蕴竹、宁碧恭、邱在陵、糜克义四位女同志分别扮演。其中林青男扮女装饰演的人物,惟妙惟肖,神形兼备,表演栩栩如生,生动感人,给观众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另外两剧,均由林青担任导演,并领衔演出。参加演出的还有秦天真、缪正元、徐建生、孙师武、瓦兆竹等人。演出时,川祖庙内人流如织,观众堵得水泄不通,后来者站在门外,顶着凛冽的寒风,冻得身子发抖也不肯离去。
这次公演,大家做戏都非常认真。林青以他较成熟的演技,成功地塑造了各剧的剧中人物形象,获得一致好评。演出进行了三天,就破国民党毕节县党部的钟华民勒令禁演。
《草原艺术研究社》除演话剧外,还开展许多进步活动。1934年夏,国民党二十五军防共委员会密令毕节驻军犹禹九,逮捕林青等人,幸得驻军译电员暗地报信,林青等人才得以连夜出走《草原艺术研究社》也随之不解而散。这是贵州第一个共产党领导的群众文艺团体,虽然仅存在了半年时间,只演出了三个话剧,然而,正是由于它的存在及它开展的话剧运动,拉开了贵州抗日救亡活动的序幕,在贵州话剧史上留下了一页浓墨重彩的不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