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近现代教育开拓者周恭寿

2009-06-15 03:13张羽琼
贵阳文史 2009年3期
关键词:知识分子贵州中学

张羽琼

在贵州近代知识分子群体中,不乏对地方教育怀有拳拳关怀之人。但真正力行不息、卓然有成者,还得首推周恭寿。作为身处社会文化急剧转型时期的知识分子,周恭寿不但完成了从传统文人到近代知识分子的角色转换,而且以其中西合璧的知识底蕴,积极引导时代潮流,践行教育救国思想,大力推进贵州教育近代化的发展。他本人也因此成为清末民初推动贵州教育发展的领军人物。

一、新式教育是促进贵州近代知识分子文化转型的重要因素

知识分子(intellectuals)是一个外来词,出现于19世纪60年代。而在此之前,中国的知识分子——传统士人,已经延续了约两千五百年了。士,是中国传统社会的特殊阶层,辞书上解释为读书人,意即知识分子,泛指古代不从事农、工、商业活动,而专门进行学习或传授文化知识的阶层。传统的中国社会,是一个以士人为中心的“四民社会”。“四民社会”如梁漱溟先生所说,乃是一个伦理本位、职业分途的社会。农工商形成了以儒家价值为核心的社会分层。在中国古代,士大夫是王权制度与社会宗法制度相互联系的中枢和纽带。

甲午战争后,知识分子群体登上政治舞台,先后发动了戊戌维新、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并开始了自身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如果将周恭寿作为贵州近代知识分子的代表,我们可以发现,在传统士大夫向近代知识分子的转化的过程中,教育一直是促进与制约贵州近代知识分子文化转型的重要因素。

1896年,贵州学政严修改革学古书院,创办经世学堂,在全省选拔40名高才生入学。周恭寿即以深厚的中学功底受到严修器重。严修在《蟑香馆使黔日记》中写道:“麻哈文童周恭寿叔侄写作俱佳,为全郡所弗及,恭寿器宇轩昂,颇不寒俭,美才也。”(“叔”即指恭寿父亲周诚,清代科举制度忌父子同科,故称叔侄。)1899年,周恭寿被选为优贡,1901年中举以后,曾在黔西书院、贵州大学堂任教。青年时代的周恭寿属于传统的士大夫,其思想价值是在庙堂上,希望通过“修齐治平”为国家做贡献。但新式学校的大量兴起,很快切断了通过科举进入庙堂的传统仕途。周恭寿不是悲观失望,而是及时调整自己的价值观念和知识结构,积极学习新思想、新事物。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知识准备,1903年,当贵州巡抚林绍年为培养新学师资,在贵州大学堂考选留学生时,周恭寿就成为既是带队教师,又是留学人员、一身二任的最佳人选,与廖杭一道带领贵州首批官费留学生赴日本留学。周恭寿在日本一面考察教务,一面在宏文学院学习,两年以后毕业回国。在国外经过新知识、新思想的熏陶。周恭寿开始了由传统文人向近代知识分子的转型变化。而最后促使他成为贵州近代知识分子先进代表的,则是国内为他提供的教育改革实践舞台。

周恭寿回国之际,国内废科举,兴学堂运动正如火如荼的展开。周恭寿奉令在贵阳创办新式学堂10所(官立高等小学堂1所、初等小学堂9所,学生近1000人,教师50多人,周恭寿任总堂长)。周恭寿凭借他的中西学功底以及对当时教育改革的理解,制定了比较规范的教育教学制度和管理制度,为贵州近代小学教育发展奠定了一定基础。周恭寿根据初等小学堂:“启其人生应有之知识,立其明伦理爱国家之根基,并调护儿童的身体,令其发育的教育宗旨,大力提倡体育教学。并于1909年,举办了贵阳首次小学生运动会。作为贵州省小学教育的样板,周恭寿创办的高初两等小学堂,后改称模范小学。

二、教育关怀是贵州近代知识分子重要的价值取向

在贵州近代历史上,周恭寿可以称得上是贵州近代教育的领跑人。1909年,贵州教育总会成立,周恭寿出任贵州教育总会副会长。第二年,借以贵州咨议代表赴北京、上海参加请愿召开国会之机,周恭寿到各地参观新学,深受启发,认为贵州要摆脱贫困和落后,必须把教育发展放在首位。为扩大贵州教育影响,在兼省教育总会会长时,出版《贵州教育官报》。他所提出的“黔之振兴、教育为大”,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周恭寿对贵州近代教育发展的贡献,主要表现在:

1、建立和完善了地方教育机构。1927年,贵州省教育厅成立,周西成委任其为厅长。周恭寿上任以后,对地方教育机构进行整顿,1927年4月,教育厅制定《贵州省县教育局规程施行细则》,明文规定各县废止劝学所,设教育局。教育局为协助县长办理全县教育行政事宜之机构,负责督促指导属于该县教育事务。

2、推进了贵州近代教育的发展。周恭寿担任贵州省首教育厅任厅长以后,积极整顿积弊,并采取措施推进贵州中小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在小学教育方面,为了保证小学教育的发展,制定《贵州省县教育局规程施行细则》和《教育人员任免及限制条例》,实行“各县教育经费独立”,“通令各县清理学款,不准擅行挪移”。在教育厅的领导和督促下,各县教育局基本能够履行职责,积极采取措施扶植本地小学教育的发展。

中学教育方面。早在1910年,周恭寿就在贵阳创办官立中学堂。担任教育厅长以后,又对全省中学进行整顿。将全省划为八个中学教学区,每区设立一所省立中学,并把所有联立中学都改为省立中学。当时的省立中学有贵阳一中、赤水二中、遵义三中、安顺四中、都匀五中、瓮安六中、思南七中、镇远八中。这些省立中学全面实行新学制、新课程,在积极推进贵州教育近代化方面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联立中学改为省立中学以后,由省教育厅直接管辖,经费由省拨给,办学条件大为改善,成为当时全省教学质量最好的中学。其中如贵阳一中、遵义三中均是当时的名校。安顺一中(原安顺四中)、都匀一中(原都匀五中)等,至今仍是省重点中学。在创办省立中学的同时,各县立中学和私立中学也有较大发展,安龙、兴义、黔西、天柱、大定、铜仁、瓮安、黎平、思南的县中渐次成立。周恭寿还采取在贵阳男子师范学校开办后期师范班,在女子师范学校增设特班等措施,以解决中学师资不足的问题。

在高等教育方面,创办了省立贵州大学。1928年,周恭寿一手创办了省立贵州大学并兼任校长。设文理预科各1个班,学制两年,设土木工程、矿业、经济、军事专科各1个班,学制3年,共招生200多名,省立贵州大学创办以后,不仅使大批贵州青年就近接受资产阶级近代教育成为可能,更重要的是为贵州近代化发展培养了一批急需人才。

3、在民族教育和女子教育方面也卓有贡献。1915年,在任遵义县知事时,除了创办12所新式小学外,还在遵义创办女子师范学校,首倡贵州的女子教育。

民族教育方面,在麻江捐资

建立景阳小学校、倡办新式教育、对私塾教师进行教育培训。

4、积极宣传新思想、推动教育改革。为了推动贵州近代教育的发展,周恭寿利用一切机会宣传自己教育改革思想。如贵州省教育总会成立以后,周恭寿兼任会长期间,出版《贵州教育官报》,大力提倡教学研究与学术讨论,以促进教育改革。

三、坚守社会良心是贵州近代知识分子的优良传统

知识分子历来是时代的精神,社会的良心,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以天下为己任”,替天行道,为民请命的社会责任感以及人文精神、民本思想。他们在两千多年君主专制社会演进过程中,发挥了知识阶层的独特的积极的社会功用。这一传统一直传递给他们的后来者——近代知识分子。在政局纷乱的民国时期,无论在庙堂还是在广场,周恭寿始终坚守自己的道德品格和人文关怀,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优良传统。

1、作为知识分子,尽力维护社会的良心。1916年,刘显世主持黔政,令周恭寿在遵义开放烟禁,征收鸦片烟税。周恭寿不愿为虎作伥,毒害人民,辞职而去。1918年,赴广州追随孙中山革命,在广州出席国会非常会议。1923年,周恭寿以议员身份出席国会。曹昆贿选总统,定十五日开会,于十四日晚共发大选支票600余份,每份银元五千或一万元不等。周恭寿拒绝受贿,愤然离开国会,行至武汉,向国会致电“弃权”。

李粲“定黔”,周恭寿拒绝应聘离黔去上海,何应钦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长时,委周恭寿为军部秘书,拒不受任。四川军阀刘湘的幕僚邓汉祥,聘其到刘、邓合营的商号任董事长,亦被婉言谢绝。其晚年在麻江书房的对联:“不因毁誉而为乡愿,有责兴亡在匹夫”,集中体现了周恭寿作为知识分子的情操与志趣。

2、作为地方官员,积极兴利除弊。1935年起,周恭寿任贵州省府委员,省赈济会主任。在任期间,能够有所作为。一是帮助制定地方法规,如《贵州省学产整理委员会简章》、《贵州省立民众教育馆暂行规程》、《食盐专卖议案》等,二是注意兴利除弊,如严厉查禁炉山、龙里、瓮安、平越、麻江等县种鸦片事宜,维护地方民众利益。

“知识分子”,如果按照西方学者一般理解,就是除了受过相当程度教育并且献身于专业工作外,还必须具备超越个人及其所属团体的私利之上,深切关心国家、社会乃至整个人类利益的品格。作为身处社会文化急剧转型时期的知识分子,周恭寿不但完成了从传统文人到近代知识分子的角色转换,而且以其中西合璧的知识底蕴,积极引导时代潮流,践行教育救国思想,大力推进了贵州教育近代化的发展。通过对周恭寿教育思想及其实践的历史考察,我们认为,其所表现的关怀教育的创造精神和道德精神,至今仍有值得我们崇敬和深思之处。

猜你喜欢
知识分子贵州中学
“贵州制造”的前世今生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
宁波市四眼碶中学
诸暨市学勉中学
贵州教育出版社
对知识分子的希望
对知识分子的希望
知识分子
让世界感知多彩贵州
你是知识分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