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翻译的文化对应策略

2009-06-15 03:13
电影文学 2009年10期

张 锐

[摘要]每一种文化对应分析及电影片段实例探讨和论证,有助于译者对影视翻译涉及文化语汇及文化现象有更为清醒的认识,在影视翻译过程中能够更加清晰把握翻译中文化词汇的处理。影视翻译文化对应策略指的是将源语文化中历史、宗教、地理、政治以及其他所有文化元素恰如其分地翻译到对应目标语中,以避免意思不清或概念混淆。

[关键词]影视翻译;踌文化交际;文化对应

影视翻译的瞬间性、通俗性以及观众多层次等诸多特点决定了影视翻译必须以译语观众为中心,满足译语观众的需要,就是说影视翻译工作者在翻译时必须充分考虑译语观众的接受性因素,只有在观众接受中影视翻译才能实现文化交流的目的。本文在对不同类别文化词语划分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影视的特殊性,将文化词语对应归纳为五大类,即时空对应、身份对应、语言修辞对应、宗教意识形态对应及文化意象对应。每一种文化对应分析及电影片段实例探讨和论证,有助于译者对影视翻译所涉及的文化语汇及文化现象有更为清醒的认识,在影视翻译过程中能够更加清晰地把握翻译中文化词汇的处理。

一、时空对应

时空对应要求译者头脑中要有明确的时空概念。有一定横向联系和纵向对比,避免因时空概念缺失而造成许多不必的要误解。如:

1Mushu:Whats the matter,youve Never seen-ablack and whitebefore?(怎么,没见过特殊快递吗?)

2 Mushu:Pack your bags Cri-Kee.were movinout.(收拾行李,咱们走人。)

以上两句摘自迪斯尼动画片《花木兰》,这部外国导演拍摄演绎中国传统民间故事的电影,因此该字幕译文的文化错位现象比比皆是。“特殊快递”“行李”“走人”“美容觉”等都是现代用法,是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逐步衍生出来的新词或是新的表达方式,而木兰和李将军是生活在古代历史的人物,是不懂得使用这样的语言的。正确翻译应是“怎么,没有见过急召吗?”“收拾行装,咱们走人。”

二、身份对应

影视作品是一种大众娱乐形式,其语言必须鲜明、流畅、贴切传神、富有艺术感染力。要采用生动口语体词来充分体现原作品整体语言特色和具体每个人语言特色,做到千人千面,千人千腔,使人物形象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同样是口语,知识分子、强盗小偷、城市小姐、乡下老太各有鲜明的口语色彩,不能设想用乡野村夫的语气去配文弱书生,反之亦然。身份对应涵盖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称谓对应,二是器物名称对应。如:

1在Pretty Woman《风月俏佳人》中,女主人公Vivien身份起先是个街头女郎,她对男主人公问语;“Do you want me to go with you?”直译作“你要我跟你走吗?”就没有表现出其职业媚态特点,不如改译成“要我给你解闷吗?”更活灵活现。

2影片Erln Brock vich《永不妥协》中,主人公Erin文化不高,说话难免粗俗,请看其中一段台词:“That is the fucking problem……I can not believe that you are doing this t0 me now when Im up t0 my ass in Kettleman plaintiffs which by the way looks like it is going to be double the amount that we had in Hickley……”摸清了人物特点,翻译时就要用相应粗俗的语言表现其性格特征,让观众充分感受Etin泼辣的性格。

三、修辞对应

中英文都含有丰富的修辞手法,很多还可以找到对应修辞译法,但是由于文化差异注定了英汉两种语言表达上的差异,如何把握这个差异就成了能够灵活掌握两种语言翻译技巧的关键。如:

1——You know him?

Yes,an invisible man,

句中invisible man被译作“透明人”。这个译法似乎是海外译者杰作,内地译者相继跟上Invisible是not able to be seen by the eye之意,但透明之物还是能看得见的,“透明人”与原文显然不符,该是“隐身人”。

2You thought I had betrayed you?Come on.其中Come on被译作“来吧”,大谬不然。按译文意思,说话人不仅背叛了人家,还要公然宣战。和剧情与常理相悖。Come on一语含意颇多,除了move or quickly“来吧,快点”意思之外,还可以express annoyed lack of belief,即“什么,真的吗,瞧你敢不敢;别装腔,得了吧”等。本句恐怕要译作“得了吧”才能妥帖。

3Oh,really!You sleeky!这句话是在得知对方替她事先安排好了休假时说的,是带赞美意味的反语,如将之译成“好卑鄙!”与情节南辕北辙。应按剧情与说话人口吻译作“嘿,你可真圆滑。”

四、意象对应

文化意象是能够让人们联想到一种固定的文化意义,能够通过具体事物来体现某些抽象意义的文化象征。有时,在一种文化传统中一个具有正面寓意的词意在另一种文化里却成了有反面寓意的文化。如英国电影《呼啸山庄》中有这样一个对话:

Edgat:Oh,you want a dragon?

哦,你该不是想嫁一个龙骑兵吧?

Isabella s Yes.I do.With a fiery mustache.

(是的,还长着火红的大胡子。)

在上述翻译中“dragon”是一个关键词。在英语语言中,“dragon”作“吐火的魔鬼”解释。每当提及此词,西方人思想意识中立刻会呈出一只面目狰狞的魔鬼正张牙舞爪地扑向人间,由此不难看出“dragon”在西方语言文化中隐含贬义。而在中国文化中“龙”字象征着“高贵,至高无上”等意,昔日中国人称皇帝为“真龙天子”。因此与“龙”字相关的词语绝大多数具有崇敬之意。如中国人称自己为“龙的传人”;祈盼着自己的子女将来有出息为“望子成龙”等。“dragon”在东西方语言中,其文化寓意是截然相反的。由此可见用“龙骑兵”来硬译“dragon”一词显然不妥当。因为当中国观众在观赏影片时忽而听到“龙骑兵”这一词语。他们肯定即刻会联想到“他”可能是个“皇家骑兵”。但依莎贝拉回答却又使观众对影片阐释如坠云雾。观众不禁要问:这个堂堂正正的“皇家骑兵”怎么会是“长着火红胡子”呢?在中国传统历史文化中,只有那些三头六臂的怪物才有一张可怕的绿眉毛、红胡子嘴脸。如此生搬硬套不仅不能处理好文化内

涵错位这一棘手问题,同时也不能传神地译出这段对白真实含义,反而给上下文语义贯通设置出语言障碍。因此,例中埃得加与依莎贝拉的最后一段对话不妨翻译如下:

Edgar:Oh,you want a dragon?

(哦,你该不是想嫁给一个野蛮人吧?)

Isabella:Yes,I do.With a fiery mustache.

(是的,还长着火红的大胡子。)

译者在此采用了归化法,用“野蛮人”代替了源语文化词语“龙骑兵”。由于东西方文化差异,电影翻译中如“dragon”这样英语词语若用直入法硬译,会令广大中国观众无法接受与认同。因此,译者应从艺术角度出发,选用本民族语言中与原片艺术最相似、最贴近,为本国观众所熟悉,易于接受文化内涵的词语来进行电影翻译。

五、宗教文化对应

东西方宗教信仰有很大不同,中国人多信仰佛教和道教,而西方人多信仰基督教或天主教。宗教文化对各个民族人民生活和思想都起了非常深远的影响,因此正确翻译宗教有关的文化现象至关重要。如:

1As God as my witness…as God as my witness theyre not going to lick me.

(老天在上,为我作证。我会战胜这些事。)

这是《乱世佳人》里斯佳丽最经典的独自之一,而译者却频频将“God”——西方人崇尚的上帝,翻译成“老天”,中国人民信奉自然神,难免会让不了解实情的国人观众误认为两国信仰是相同的。

2“Oh,well,alright,lets aU just sell our souls and work for Satancause its more convenient that way.”(From American Beauty)

(“嗅,行,我们全都出卖灵魂为擞旦工作去吧,因为那样更省力。”)这里不必把“Satan”改译成“魔鬼”,根据上下文观众完全可以猜出该词语含义。另外,译制片中经常会有像“Oh,my god”“Wow”这样西式表达,翻译时不妨直译“哦,我的上帝”“哇噢”,显然比“天哪…啊呀”更洋化,更带有异国情调,如像美国影片《特工佳丽》中那位高鼻子蓝眼睛的形象设计师维克多一样,竟吐出“阿弥陀佛”的台词,就难免会引来观众哄笑声了。

六、关联对应

影视剧字幕翻译也可以视作为原语电影制作者和目的语观众进行交际过程。为了达到交际成功,字幕翻译者必须让目的语观众充分明白原语电影制作者的表达意图。在翻译过程中,字幕翻译者充当了双重身份。在欣赏原文电影时,字幕翻译者是受话者,要对原文电影明示意图进行推理,找出相关性。在进行字幕翻译时,字幕翻译者变成了交际者,他要根据目的语观众的认知语境,结合字幕特点,把从原文电影推断出相关性明示给目的语观众,从而使他们能够以最小推理努力获取最佳关联。

电影《夜宴》描述的是宫廷的斗争无情和命运无常,演绎希腊戏剧永恒主体——复仇、爱和死亡。在欧洲电影市场取得了相当不错的销路,除了电影本身的艺术成就之外,也与电影字幕成功翻译不无关系。译者根据翻译交际目的,充分考虑了字幕特点和观众期待,综合运用多种翻译策略,给西方观众提供了通俗易懂的英文字幕。

例如,在影片结尾,婉后在登上皇帝宝座后有这样一段独自:

多少人的生命被它吞噬,

惟有朕,因它的燃烧而辉煌。

How many lives have been consumed by this flame?

Only I shall rise out of it like a phoenix.

在影片原文中并没有出现凤凰一词,但是字幕翻译者却在翻译时别具匠心地加上了“like a phoenix”,这实际上也是与关联理论翻译观相一致。我们知道,在西方神话中,phoenix(凤凰)与“复活”“再生”有关。传说凤凰生存五六百年,筑一个香巢,唱一支挽歌,用翅膀扇火,将自己烧为灰烬,然后从灰烬中又诞生一只新凤凰。而在中国文化中,凤凰象征着吉祥。根据影片情节,此时婉后已经夺取了王位,她以胜利者姿态抚摸着手中的茜素红,表达着内心的欲望,希望自己就像西方神话中凤凰那样能在烈火中重生,并获得更强大的生命力。在这里字幕翻译者充分考虑到了目的语观众的认知语境,了解他们对“phoenix”一词文化内涵熟悉,翻译时通过添加“like a phoenix”,让西方观众很轻易就明白了原语电影的创作意图,获得了最佳关联。

总之,影视翻译是一种有目的行为。它是在时间和空间的制约下,根据导演及剧作者的意图,向处在特定文化背景中的观众的最有效地传达最相关的信息。文中所探讨的“对应”是指根据源文本中文化词本身生僻程度和观众对源语文化潜在接受力来决定字幕措词,最终达到一个既能将源语文本文化传播到目标语文本中的目的,又能以最简洁明了的语言最大程度地将原汁原味的电影呈现给观众。事实上这里存在一个不可调节的矛盾,如何达到二者平衡成为译者一个不懈追求的目标,惟有通过不断实践与归纳总结,才有可能实现或接近此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