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兰兰 黄 伟
摘 要:“X门”族词进入汉语之后,逐渐脱离其本意,泛化为“具有新闻效应的事件”。从它的生成机制、构词特点和应用来看,“X门”族词及类似词汇丰富了汉语的表达方式。但“X门”族词在广泛使用的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
关键词:“X门”族词 水门 汉化
“水门事件”之后,汉语里出现了“X+门”的“X门”族词。通过把“watergatecase(水门事件)”中的“X+gate”直译为“X+门”的这样一种表达,其文化内涵在汉化过程中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本文拟从“X门”族词的产生、结构和应用三方面分析“X门”族词是如何从最初的“丑闻”汉化成今天的“具有新闻效应的事件”的。同时也对“X门”族词在使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相关的探讨。
一、“X门”族词的产生及流行
(一)产生
汉语中的“X门”族词来自英语后缀“X-gate”,而英语“-gate”,又是从美国WatergateCase(水门事件)中的Watergate衍生出来的。1972年发生的水门事件是美国历史上最不光彩的政治丑闻之一。因为“水门事件”,尼克松成为美国第一位被迫辞职的总统,使其政府陷入一片混乱。该事件对美国历史、美国形象甚至整个国际新闻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水门事件”彻底改变了媒体和民众对政治人物的看法。此后,“Watergate”就由专用地名逐渐演化成了表示政治丑闻的专用名词,“-gate”也由此演变成了新的词缀,表示政治丑闻。近年来,英语中已出现了大批以“-gate”作后缀表丑闻的词汇。比如:Iraqgate(伊拉克门)、Zippergate(拉链门)、Spygate(特工门)等。
(二)流行
“X门”词族的普及是国际语言交流的产物。新闻媒体高度发达,影响着语言的发展。“门”一经出现,就在媒体和网络上广为流传,很快为大众所接受。
“X门”的出现符合语言发展机制,适应语言发展的类推原则。布龙菲尔德(LeonardBloomfield)认为“凡说话的人没有听到过就会说的形式,按它的直接成分说是规则的。它的成分有着规则的功能——语法模式往往叫做类推(analogy)。规则的类推可以使说话人说出他没有听到过的语言形式”。[1](51)“X门”正是通过这一机制,实现了由实词向虚词的转化,产生了一系列的“X门”族词汇,并且进入了现代汉语的流行词库。
作为新生词汇,“X门”词族的出现迎合了人们求新求异的社会心理,这也是“X门”词族得以流行的重要原因。
二、构词特点和搭配
“-gate”作为词缀,在英语中既已形成,是一个独立的意译外来语素。除了专有名词(如“伊拉克门”)外,“X门”中的“X”多以双音节为主,多为名词,如“和讯门”“馒头门”“艳照门”“错字门”“镜子门”等;也有动词形式,如“骗补门”“虐囚门”“抄袭门”等。汉语的“X门”的构成,基本上是临时组成的“三音节附缀式单词”[2](P40)。
“X门”多充当“事件”的同位语,在张谊生搜集到的语料中,“X门事件”占到一半以上。其中“事件”常为了简洁的需要而省略。此外,常用的搭配还有“丑闻、危机”等,以作补充说明。“X门”在句中常作主语或宾语。谓语动词多为“陷入、卷入、遭遇、经历、引发”等。从构成和句法来看,“X门”基本上是体词性的,可以归入广泛的名词。
三、应用
(一)外来语
水门事件之后,每当国家领导人遭遇政治危机或丑闻,便会被新闻界冠之以“门”(gate),如“伊朗门”(Irangate)、“旅行门”(Travelgate)、“拉链门”(Zippergate)等。“X门”由专用地名演化成为了一个表示政治丑闻的专有名词,“-gate”在英语中类化为表示“scandal,esp.apoliticalscandal”的后缀。《麦克米伦高阶英语词典》将“-gate”收录为英语的构词后缀,使其与其他名词连用构成一个新名词,用在新闻中专指对美国总统或政府有影响的政治丑闻。英语“-gate”词缀作为“丑闻”的含义已经确定下来。如克林顿政府时期的“白水门”“特赦门”和“档案门”;布什政府的“情报门(Informationgate)”和“安龙门(Enrongate)”。“-gate”被译为“门”“丑闻”或“事件”,至今人们仍用“门”来表示“政治丑闻”,如:
(1)英国“骗补门”事件掀政治风暴又击倒两名议员
中新网5月23日电:英国议员“骗补门”事件在该国掀起了一场政治风暴,导致下议院议长辞职。(中国网,2009年5月24日)
(二)汉化
汉语中“X门”已不仅仅限于对外文词语的直译,而是在引进的基础上又推而广之,在使用上、意义上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从震动国家世界的大事发展为不值一提的花边新闻,词义逐渐扩大。在词语的虚化过程中,词义的泛化是一种伴生现象,词义的泛化又常常带来使用范围的扩展。
“X门”进入汉语最初是在本世纪初,国内发生的事件也被冠之以门。起初也用于指政治事件。如2000年,新浪新闻留言板出现了“选票门”丑闻。2004年陈水扁遭枪击事件被称为“子弹门”(bulletgate)。从而渐渐地由原来的政治丑闻泛指一般的贬义的“事件”,甚至是一些引人关注的新闻事件。例如“收入门”“补妆门”“口误门”“馒头门”“解说门”“脏话门”等。这些都不算丑闻,也不是政治事件,仅仅是具有新闻效应的事件。这些“门”是在汉语内部形成的,而且不限于政治,已常用于娱乐、体育、学术等各行各业,词义从严肃的政治问题泛化为普通的生活娱乐问题。如娱乐圈陈冠希“艳照门”、体坛易建联“年龄门”、学术界杨帆“抄袭门”、网游界“铜须门”、商界的“活力门”,如此等等,不胜枚举。
(三)感情色彩的改变
由原来的贬义词渐渐变成中性词。从“X门”族词的发展过程看,早期的“X门”多是贬义,指丑闻、绯闻、闹剧、错误或窘况等。近期的“X门”多指值得关注的新闻事件,有中性义倾向。如:
(2)“傅成玉回应‘薪水门:捐千万薪水是我的自由”(网易网,2009年4月19日)
(四)以书面语为主
“X门”族词多见于网络报端,且以标题居多。“X门”族词言简意赅、形象生动,易于吸引读者,且符合新闻语言的特点,因而受到新闻媒体的青睐,常用于新闻标题。
总之,就像其他许多外来词一样,当代汉语中的“X门”,不但已经突破了英语“政治丑闻”的内涵和外延,而且还形成了汉语“X门”自己的用法特色。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外来词、外来词缀、外来表示法一旦进入汉语后,通常都会发生一定程度的汉化。
四、问题
(一)“X门”的泛滥
“X门”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人们生活中。不少人已对铺天盖地的“门”表示出了反感。傅宏认为有些记者为“吸引眼球”,故意班“门”弄斧。他们认为一旦打出“X门”的标题,就能更容易地吸引大家的注意,引起公众的兴趣。“X门”出现频率最高的当数娱乐界。如:
(3)“谁让央视多出几扇‘门”
央视遭遇“镜子门”:“露腿门”“补妆门”“哈欠门”“口误门”“错字门”,央视又出了个“镜子门”,央视的一些节目俨然成了“大家来找茬”的游戏,挑央视毛病已经成了网友们非常热衷的事情。(新浪博客,2008年7月7日)
(4)今天,你“门”了吗?
2006年中国的娱乐界显然刮起“X门”事件的娱乐风暴。从花儿乐队的“抄袭门”到厉娜的“脏话门”到范冰冰的“整形门”到杨臣刚的“糜烂门”……如此种种,不一而足,委实刺激公众绝佳性感的眼球。中国的娱乐界其实早就跨入“门”时代了,娱乐真挺“门”的。在我眼里,历数近年来娱乐圈内的“丑闻式轰动”,诸多的“XX门”事件无疑是对娱乐本身的最大戏谑。当然,这种谐谑,往往与娱乐本身的良性(恶性)炒作本身或内幕有关。(豆丁网《中国进入“XX门”时代,是对娱乐本身最大的戏谑》2006年6月20日)
(5)中国式“XX门”报道何时才能进行到底?(时空网,2007年1月1日)
“X门”的使用一如黄河水之泛滥,一发不可收拾。连芝麻小事也被冠以“X门”。人们从这个“门”出来,又朝那个“门”进去。不亦忙乎?不亦乐乎?这一现象折射出的是媒体的浮躁和哗众取宠,还是公众的娱乐戏谑心态及娱乐圈的恶搞文化?只是见多不怪,美女看多了难免会有审美疲劳,门进多了自然而然也就打起酱油,虽然八卦的大旗还不会倒掉。但是已经有了日渐褪色的趋势了。如今的“门”招来的更多的是人们的非议和不满。
(二)“X门”的使用不够规范
2006商务版《新华多功能字典》(第3页)的“前言”曾指出:“门”作为后缀,表示“丑闻”“不光彩的事件”等意义,用法还不稳定,列为正式义项尚待观察,故先在“知识窗”板块中介绍。同一事件既有用名词性语素,也有用动词性语素的,没有统一固定的说法。张谊生也指出“X门”的使用不够规范:“不过,即使发展到今天,当代汉语仍然存在着“X门”的类推适用度问题。”譬如,同样是堕胎丑闻,有的报道还用“堕胎事件”,有的报道就说成了“堕胎门”。再如,“毒品门”和“吸毒门”同指道姆的吸毒事件。“X门”作为后缀在目前阶段还处在形成、发展的过程中,使用还不够规范,构造也尚未定型。
五、结语
新闻媒体的介入,互联网的普及,以及人们的猎奇心理使外来词不断丰富汉语词汇。“X门”族词的汉化,及类似词族的层出不穷,究竟说明汉语强大的生命力还是人们词汇的贫乏?这有待我们进一步的研究。
注 释:
[1]Jakobson,R.Closingstatements:LinguisticsandPoetics[A].
InInnis,R.E.(ed.)1985.
[2]张谊生.附缀式新词“X门”试析[J].语言文字应用.2007,(4).
参考文献:
[1]Jakobson,R.Closingstatements:Linguistics and Poetics[A].
InInnis,R.E.(ed.)1985.
[2]布占廷.新闻标题中“门”族词的意义及用途[J].青岛大学师范
学院学报,2007,(1).
[3]曹志彪,高丕永.“水门事件”引领的“门”族词[J].咬文嚼字,
2006,(2).
[4]陈佩秋.从“水门”到“情报门”[J].语文建设,2003,(1).
[5]傅宏.小议“××门”[J].现代语文,2006,(11).
[6]刘宗保.“X门”词族探微[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06,
(9).
[7]郭秀梅.实用英语科学[C].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5,(16).
[8]彭婷.“×门”词族探析[J].文史博览(理论),2008,(8).
[9]田新颖.概念合成与“门”族词的生成[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8,(6).
[10]徐媛媛.“XX门”中“门”意义的误释[J].乌鲁木齐成人教育
学院学报,2008,(2).
[11]张伟丽.洋词缀门的汉化[J].读与写,2007,(5).
[12]张谊生.附缀式新词“X门”试析[J].语言文字应用,2007,(4).
[13]周日安,邵敬敏.美英式原型标记“-门”的类化和泛化[J].外
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7,(4).
(黄兰兰 济南 山东大学外语学院 250012;黄伟 山东邹城 邹城铁运处小学 273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