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周秦诸子学派中,纵横家传世著作中唯有《鬼谷子》一部,鬼谷子其人和《鬼谷子》其书的真伪,千百年来一直聚讼纷纭。本文通过对原著思想内容的分析和历代著录文献的考辩,考证鬼谷子其人应是纵横家神秘其道的产物,而《鬼谷子》一书则是魏晋间人在周秦纵横学著作的残篇遗意的基础上加工、整理而成的,其书不全伪。
关键词:周秦诸子 纵横家 鬼谷子考辩
周秦诸子学是中国文化史最引人注目的学术领域之一。对这一轴心时代的辉煌学术成就,较早较完备的阐述评论应是班固的《汉书·艺文志·诸子略》:“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皆起于王道即微,诸候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弛说,取合诸候。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仁之与义,敬之与和,相反而皆相成也。”
在《汉书艺文志》所载先秦诸子十家: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和小说家的著作之中,唯纵横家、农家和小说家无完整、真实的著作流传于世。作为存世的唯一一部名列周秦纵横家的著作《鬼谷子》及作者身份的真伪,一直是学术界聚讼纷纷、经久不休的话题。现综合历代各家的文献记载和学术评述,结合笔者对《鬼谷子》原著的思索,提出一些粗浅的见解。
一、鬼谷子其人
鬼谷子是个富有神秘色彩的历史传说人物。在正统史籍上,他是战国纵横家苏秦、张仪的老师,据《史记·苏秦列传》记载:“苏秦者,东周洛阳人。东事师于齐,而习之鬼谷先生。”又《张仪列传》:“张仪者,魏人也。始尝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学术。苏秦自以不及张仪。”在道家典籍里,鬼谷子是一位仙风道骨的神仙,道号“玄微子”。杜光庭《仙传拾遗》中就详细记载了其神仙法术的奇幻神话,甚至还杜撰了他的名字——王诩。在民间传说中,他是先秦军事家孙膑、庞涓的老师。吴门啸客的《前七国志孙庞演义》生动描述了鬼谷子在云梦山传授孙膑、庞涓兵法战策的故事,鬼谷子的大名也因脍炙人口的孙庞斗智传说而妇孺皆知、闻名遐迩。这位神秘的鬼谷子究竟是否真有其人哪?其实,史传对鬼谷子的生平记载也是前后矛盾,难圆其说。同是《史记》的注释,裴骃《史记集解》引《风俗通义》曰:“鬼谷先生,六国时纵横家。”而司马贞《史记索隐》则引乐壹注《鬼谷子》书云:“苏秦欲神秘其道,故假名鬼谷。”据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所作的“鬼谷先生”小传:“鬼谷先生不知何许人,或云姓留,名务滋,楚人。隐居颍川阳城之鬼谷,因以自号。有《鬼谷子》三卷。”而据马总《意林》卷二《鬼谷子》按语:“其书云‘周时有豪士隐者,居鬼谷,自号鬼谷先生,无乡里族姓名。此苏秦作书记之也。鬼之言远,犹司马相如假无是公云尔。”对此,国学大师钱穆在其诸子学名作《先秦诸子系年·九五·苏秦考·附鬼谷子考》得出的摸棱两可的结论:“此或可确有其人,或亦策士伪饰。”反不如《四库全书总日提要·鬼谷子提要》的推断更具价值:“(《鬼谷子》)托于鬼谷,若‘子虚、‘无是之属,其言颇为近理,然亦终无确证。”
考核周秦诸子学术渊源和传承,最有价值的先秦至汉初著作是《庄子·天下篇》、《尸子·广泽篇》、《荀子·非十二子篇》、《韩非子·显学篇》、《吕氏春秋·不二篇》、《淮南子·要略篇》、《汉书·艺文志·诸子略》七篇文章。研读上述文献,没有只字提及鬼谷子生平、行迹和所谓的“鬼谷术”,假使当时确有教出两个声名显赫徒弟的鬼谷先生和他开创的纵横捭阖的纵横术,何以当时及稍后的诸子著作中无一人作出事迹记录和学术评述?同样是刘向的著作,《说苑·善说篇》中引“鬼谷子曰:人之不善而能矫之者难矣”。而刘向在为记录先秦纵横家游说言辞和计谋的《战国策》作的书录中却明言:“而游说权谋之徒,见贵于俗,是以苏秦、张仪、公孙衍、陈轸、代厉之属,生纵横短长之说,左右倾侧。”(《全汉文》)如果刘向相信纵横家祖师鬼谷子确有其人,则不应在论述纵横家渊源时视而不见宗师鬼谷子的存在,把功劳完全记在徒弟身上。这样的自相矛盾和错误,对于时代较近的汉代文献学大家和曾经整理过周秦诸子著作的大学者来说,根本不会有存在的可能。其实,司马迁在《史记·苏秦列传》“太史公曰”中已经稍微露出谜团的根源:“而苏秦被反间以死,天下共笑之,讳学其术。然世言苏秦多异,异时事有类之者皆附之苏秦。”鬼谷子传说的产生也许正是纵横家后学“讳言其术”,故意神秘苏秦所开创的纵横学说而编造的天方夜谭。
综合上述文献资料的叙述和分析,笔者认为鬼谷子应是秦汉时期传说中的人物,与张良的老师黄石公同样是人为制造的神话,是纵横家神秘其道的鬼把戏。正是因缘这种虚幻、奇特的神秘性,鬼谷子才成为箭垛式人物,最终演化为魏晋时的道家神仙,变成了玄风道骨的道士。(郭璞《游仙诗》:青溪千余仞,中有一道士。云生梁栋间,风出窗户里,借问此谁何?云是鬼谷子。”)
二、《鬼谷子》其书
在考辨《鬼谷子》一书真伪前,先对《鬼谷子》所属的思想体系即纵横家的学术渊源做个考察。班固《汉志·诸子略》纵横家案语:“纵横家者流,盖出于行人之官。孔子曰:‘诵诗三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又曰:‘使乎、使乎!言其当权事制宜,受命而不受辞,此其所长也。及邪人为之,则上诈谖而弃其信。”由此可考镜其学术渊流在外交学。春秋时代,实行血统贵族执政制度,外交亦是家事,责任重大,责无旁贷。降至战国,公族衰败,间有外族贵族或平民阶层人士参与各诸侯国的政权,当时风尚是:“自春秋战国以降,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则有两事乘时而起:兵与纵横是也。”(王易《国学慨论》)正是时代发展和政治进步的需要,更多有才华的“士人”参与到政治、外文和军事领域里,竞相激励,用自己的智慧和实践,开创了中国文化史上第一个黄金时代。纵横家学派也应运而生,其相应的理论性著作,《汉书·艺文志》所载的十二家一百零七篇,今皆亡佚,直至《隋书·经籍志》才录有《鬼谷子》,这也是《鬼谷子》乃伪书的最直接证据。班固《汉书·艺文志》本于刘向、刘歆父子两代校定国家官府藏书的纪录《别录》和《七略》,应该无漏收和漏录的疏误。(一说刘向《别录》原题《鬼谷子》,班《志》本《七略》,从其核实题名《苏子》)后学者多指其为伪书,如唐柳宗元《辨鬼谷子》、明宋濂《诸子辨》、清姚际恒《古今伪书考》等辨伪学著作都直指其为伪书,是魏晋六朝时好事者所作。信其真为周秦诸子书者则寥寥无几,只有宋高似孙《子略》、清秦复恩《鬼谷子叙》和阮元《鬼谷子跋》等。
经过清末民初辨伪学和疑古学术的冼礼和熏陶,近代学者大多都认为《鬼谷子》决非周秦诸子古籍,如钱穆《先秦诸子系年·九十五·苏秦考附鬼谷子考》:“余疑《汉志》《苏子》三十一篇,当如沈氏说,即今传《史记》、《国策》所载苏氏兄弟之辞,而《鬼谷子》则犹为东汉后晚出伪书,不得谓今《鬼谷子》即出《汉志》《苏子》三十一篇。”钱氏这段考辨结论否认了《鬼谷子》与周秦诸子书有任何实质性的内容关联,吕思勉先生的《先秦学术慨论》则明确指出:“然今书词意浅薄,决非古物,……隋志所录,已为伪物,今本又伪中之伪耳。”这其中不乏辨伪疑古过当的嫌疑。《史记。太史公自序》:“圣人不朽,时变是守,虚者道之常也,因者君之纲”一句,司马《索隐》指出:“此出《鬼谷子》,迁引之以成其章,故称‘故曰也”,另外刘向《说苑·善说篇》中也有引“鬼谷子曰”一段文字。这两段文字皆不见今本《鬼谷子》,由此可以推断,周秦汉初之际应另有一部佚失古本《鬼谷子》,与今传世本内容不尽相同。
从《鬼谷子》全书思想,体系和文本词句角度来考察,书中多早期道家的阴阳、动静、远近、离合、同异、反覆、进退等辩证变化思想,而捭阖、反应、内键、飞钳、忤合、揣摩、权谋、符言等纵横术词汇亦也不是后人所能妄意杜撰的。正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鬼谷子提要》的精辟论断:“《隋志》称皇甫谧注,则为魏晋以来书,固无疑耳,……高似孙《子略》称其:‘一阖一辟,为易之神;一翕一张,为老氏之术,出于战国诸人之表,诚为过当。宋濂《潜溪集》诋为:‘蛇鼠之智,又谓‘其文浅近,不类战国时人,又抑之太甚。柳宗元《辨鬼谷子》以为‘言益奇而道益隘,差得其真。盖其术虽不足道,其文之奇变诡伟,要非后世所能为也。”
笔者认为《鬼谷子》同魏晋间出现的题名张湛注《列子》一样,应是魏晋间好事者在周秦诸子古籍残篇遗意的基础上,重新整理编定而成的一部硕果仅存的纵横家著作。只是《鬼谷子》的编著者文学才华远逊于张湛,缺乏在文句修辞上达到以假乱真的高超手法,不但没能冒名顶替,反而因主题词汇的古奥与整篇辞意的浅薄露出了麒麟皮下的马脚。但是《鬼谷子》毕竟还是传承和总结了周秦纵横家的纵横游说术的理论,如捭阖、反应、内键、飞钳、揣摩等纵横手段,并且旗帜鲜明地提出了纵横学派的指导纲领,“圣人见萌芽巇罅,则抵之以法。世可以治则抵而塞之,不可治则抵而得之”和“合于彼而离于此,计谋不两忠”,这种离经叛道、真诚无讳的大胆言论,非纵横家莫属。由此可见作者的诚实坦荡和果敢无畏。鲁迅先生就因此非常推崇《鬼谷子》:“《鬼谷子》自然是伪书,决非苏秦、张仪的老师所作;但作者也决不是‘小人,倒是一个老实人。宋的来鹄已经说:“捭阖飞钳,今之常态,不读鬼谷子书者,皆得自然而然符契也。人们常用,不以为奇。作者知道了一点,便笔之于书,当作秘决,可见禀性纯厚,不但手段,便是心里的机诈也并不多。”(《华盖集·补白》)
结论
通过对鬼谷子其人及《鬼谷子》的文献研读,笔者的粗浅意见是:鬼谷子是一位历史传说人物,历史上可能并真无其人。而现在流传的《鬼谷子》一书应是魏晋六朝间好事者依据周秦诸子古籍的残篇遗意,重新整理编定而成的。这是一部硕果仅存的纵横家著作,其历史价值、文献价值和文学价值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清]秦复恩刻本.鬼谷子陶宏景注三卷[M].古书丛刊,嘉庆十年(1805).
[2][清]永瑢,纪昀编.四库全书总目提要[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9.
[3][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4]刘向撰,赵善诒疏证.说苑疏证[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
[5][清]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6]钱穆.先秦诸子系年[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
[7]吕思勉.先秦学术慨论[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
(孙兴国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 25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