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典诗歌鉴赏中的几个审美点

2009-06-13 05:52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09年10期
关键词:风格意境语言

陈 可

摘 要:中国古典诗歌历史悠久,意蕴悠远、流传千古,其根本原因之一就是,它们蕴含着丰富的美学因素。本文就古典诗歌中的语言、意向、风格和想像等方面,简要谈谈古典诗歌鉴赏中的几个审美点。

关键词:古诗歌鉴赏 语言 意境 风格 想像

中国古典诗歌历史悠久,从《诗经》到《楚辞》,从陶渊明到建安七子,从唐诗到宋词到元曲,高潮迭起,名家辈出,精彩纷呈,璀璨夺目。它不仅反映了古代的社会生活,而且表现了我们祖先的喜怒哀乐,希望痛苦,理想抱负等复杂的感情。这些感情铸造着我们民族的灵魂和性格,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脊梁。它们之所以意蕴悠远、流传千古,其根本原因之一就是,它们蕴含着丰富的美学因素。下面笔者就古典诗歌中的主要美质,简要谈谈古典诗歌的几个鉴赏点。

一、灵动的语言美

鲁迅曾说:“诗歌虽有眼看的和嘴唱的两种,研究以后一种为好……我以为内容且不说,新诗先要有节调,押大致相近的韵,容易记,又顺口,唱得出来。”(《给窦隐夫》)现代诗人郭小川也说:“在语言艺术中,诗的音乐性是最强的。”(《谈诗》)诗歌语言的音乐美主要表现在节奏、押韵、音调等几方面。[1]凡是有规律的运动都可造成节奏,诗歌语言是由有意义的声音组成的,它的强弱、长短的不同组合,如果符合一定的规律,就形成了节奏。诗歌格律就是固定的节奏形式。诗歌节奏必须符合语言的民族特点。中国古典诗歌节奏是依据汉语的特点建立的,由“顿”来体现的:四言诗每句两顿,每顿两个音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经》)五言三顿,每顿音节是二、二、一或二、一、二,如“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杜甫《望岳》)。七言四顿,音节组合方式是二二一二或二二二一,“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还”(杜甫《登高》)。这种音节组合方式,诗人刘大白在《中诗外形详说》中认为,比较接近形式美的“黄金分割律”。不过我们吟咏时,通常在五言的第一顿,七言的第二顿,声音要特别拖长些,形成二三或四三节律,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还”。[2]押韵就是使相关诗句末尾的一个音节韵母相同或相似,以形成声音的重复回环,韵脚的重复也形成节奏。[3]诗歌不同声调的音节的和谐配合会形成悦耳动听的音调,律诗的平仄律以及双声叠韵、叠字、叠句的恰当运用,也能求得音调的和谐。如“窈窕淑女”、“参差荇菜”、“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既音调铿锵婉转,又利于情感抒发。

二、含蓄的意境美

诗歌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因此,意境创造是古诗词的一个重要特点。什么是意境呢?“意”是情意,是主观的思想感情;“境”是境界,是有立体感的艺术图画。在诗词中,意,往往不能赤裸裸地说出,需借助外物来表现;境,也需由内心感受所触发。因此,意境可以说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和客观事物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一幅情景交融、形神结合的有立体感的艺术图画。意境美是诗歌追求的最高境界。对学生进行诗歌鉴赏的教学,必须带领学生进入意境,在分析诗歌时,应该把诗中描绘的画面和形象再现出来,用语言引导学生引起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把不尽之意给予适当发挥,让学生体会到作者所追求的意境美。有些风景诗,乍一看好像是单纯地描写自然山水,花鸟虫鱼,实际上蕴含着诗人喜怒、哀乐、爱憎的感情。如杜牧的《江南春绝句》,诗人以明快俊俏的笔调描绘出了一幅美丽的江南水乡春景图,四句写景,也全含情,尤其后两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貌似凭吊南朝的覆灭,实则寄寓了诗人对南朝统治者迷信佛教,修建佛寺的嘲讽。有意境的诗,由于是情景交融,形神结合,所以很富有形象性和艺术感染力,在鉴赏中,学生应多揣摩,认真研读,体会意境,感受诗歌的艺术美。

三、多样的风格美

风格是文学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统一所呈现出来的风貌,是作家的精神面貌和创作个性在作品里的完整体现。文学作品的风格可以说是作家的人格。诗的风格就是诗人的人格,鉴赏诗歌的风格,必然要了解诗歌体现出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诗言志”,诗必须表现诗人自己真实的灵魂,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李白在少年时就博览群书,诗才横溢,又喜击剑,广交豪杰,轻财侠义,蜀中的名山大川陶治了他大海一样狂放不羁的性格,才有了“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啸傲凌沧州。”他的浪漫主义作品燃烧着自由的欲望,显露出蔑视礼法鄙弃俗态的狂傲和追求理想的境界并汇成一股排山倒海的气势。他的诗作章法起伏跌宕,变化莫测,作品充满了丰富、奇丽的想象和幻想,大胆的拟人,惊人的夸张,构成瑰丽奇特的意境。杜甫被誉为一代“诗史”,在于他敢于承担起现实的那份沉重,抒写忧民感时伤怀的诗篇,“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他把国家的盛衰起伏和自身的感受相呼应,产生一种激荡人心的感染力,形成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屈原在汨罗江畔吟出的万古悲风,苏轼手执铁板唱出的慷慨悲歌,柳永拿着红牙板子吟出的轻柔哀婉……都使古典诗歌焕发出强憾的生命力。

四、丰富的想象美

在中国以诗为大宗的抒情文学作品中,无论是言志还是缘情,着重点都在主观情志的宣泄,表现手法都强调蕴藉含蓄,言有尽而意无穷。这种文学的文本特征是留给读者较大的想象空间,想象美,是诗词牵引读者神思飞越的最强有力的羽翼。明代谢棒在《四溟诗话》中说:“韦苏州曰:‘窗里人将老,门前树已秋。白乐天曰:‘树初黄叶日,人欲白头时。司空曙曰:‘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三诗同一机抒,司空为优。”三句诗的构思与立意是一样的,为什么司空曙的诗句高出一筹呢?因为韦应物的诗句直接点出了“老”和“秋”,过于直白,用不着读者去想象;白居易的诗句虽未道出“老”和“秋”,但两句扣得太紧,点出了时光的流逝,并直抒“人欲白头”,叹老之情自现,读者也没有多少想象的余地;只有司空曙的诗句没有直接点明题旨,两句的联系显得松散,如同两幅画面的组接、两个电影镜头的蒙太奇对列,留出较大的空间让读者自己去想象、去感受。这种间接说出增加了主体接受的难度。根据心理学分析,认知障碍构成了对主体智能的挑战,这就要激发主体心理能量的高档投入。读者从“雨”、“黄叶树”、“灯”、“白头人”一组镜头的转换中,会情不自禁地强烈感受到光阴转瞬、人生易老的深切悲哀。

注释:

[1]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2]王国维:《人间词话》,李梦生评释,北京: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年版。

[3]王玉琴:《意象,诗歌写作的焦点》,语文月刊,2001年,第7期。

(陈可 长沙市第七中学 410007)

猜你喜欢
风格意境语言
春色满园
电影视听艺术中的影像色彩表达
解读木刻版画在动画中的运用
一朵花的意境
我有我语言
语言的将来
Action Speaks Louder Than Words 你对肢体语言了解多少
有趣的语言
环境——雕塑意境的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