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讯首届世界健康论坛暨合作洽谈会新闻发布会11月30日在北京举行,同时还宣布:首届世界健康论坛将于2010年3月31日至4月3日在上海举行。
论坛执行主席艾丰介绍说,这一论坛的宗旨是:弘扬科学发展观,促进人类大健康。论坛的主题词是:“健康,让世界更美好!”论坛的主要议题有:全球变暖与人类健康、流行病应对与人类健康、中医药发展与人类健康、生命科学与人类健康、食品安全与人类健康。
艾丰说,从气候变暖到疾病流行。人类确实面临着生存危机,正是这一生存危机催生了世界健康论坛。首届世界健康论坛由中国发展研究院策划发起。世界自然医学组织健康促进会、中华预防医学会、美国亚洲协会等联合主办。
中华预防医学会发起“一分钟关注”项目
本刊讯中华预防医学会日前发起针对社会公众,特别是广大婴幼儿家长的“一分钟关注”预防儿童肺炎球菌疾病公益项目。号召全社会、特别是婴幼儿家长加强对儿童肺炎球菌疾病的关注。
肺炎球菌疾病是由肺炎球菌引起的一组可能引发严重后果的感染性疾病,包括肺炎、脑膜炎、菌血症、中耳炎等。可引发呼吸衰竭、心肌受损等严重后果,甚至导致死亡。2岁以下的婴幼儿由于自身免疫力尚未发育完全,更容易受到侵袭。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首席科学家曾光教授说,肺炎球菌广泛存在于健康成人和儿童的鼻咽腔中,并可通过咳嗽或打喷嚏传播。一旦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抵抗力下降,肺炎球菌就可能乘虚而入。而2岁以下的婴幼儿由于其对免疫力至关重要的淋巴系统发育不成熟,更是肺炎球菌疾病的易感人群。
他建议。肺炎球菌疾病作为严重威胁我国儿童,尤其是2岁以下婴幼儿健康的疾病之一,无论是否在疾病高发季。家长都应该考虑为儿童接种疫苗以有效预防。
世界艾滋病日:中国科学家“聚焦”艾滋病研究
本刊讯11月28日,以“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合并HCV(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肝损伤机制及优化治疗”为主题的中国科协第206次青年科学家论坛在京举行。来自研究机构和医院的数十位专家就当前国内艾滋病、丙型肝炎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尤其是艾滋病合并丙型肝炎基础与临床研究进行了研讨。
由于传播途径相同,有10%~15%的HIV感染者合并HCV感染。HIV可以加速HCV疾病的进展,加重肝脏损害。两种病毒相互作用,使抗病毒治疗更加困难。了解合并感染者肝脏损伤加重的机制,不仅可以为合理治疗提供依据,也成为近年来临床研究的热点课题。
在这次论坛上,解放军302医院赵敏教授、北京协和医院李太生教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张福杰教授、上海市公共卫生中心卢洪洲教授等就HIV合并HCV感染后加重肝损伤的机制、儿童感染、机会性感染以及疫苗研发等进行了交流和探讨。
专家们提出,艾滋病研究和临床治疗应引起全社会进一步关注。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感染HIV的成人和儿童中,HBV/HCV的合并感染率高。需要在成人和儿童中进一步探索合并感染预防和治疗的策略。
抗原刺激会增加基因翻译出错率
本刊讯国立过敏与传染病研究所病毒病实验室、遗传性学系、生物与化学系、Ben May研究所。芝加哥大学医学院的科学家们在蛋白转录翻译的研究过程中发现了新的机制,相关成果文章Innate inMllune aIld chemically triggered oxida-tive stress modifies translational fidelit)r公布在最新一期的Nature杂志上。
要使细胞发挥正常的功能,每一个细胞器、每一种转录翻译的蛋白都必须保证不出错。蛋白翻译的保真度(Trans-1ational fidelity)是维持细胞功能和形态正常的关键,在这个过程中,准确地将tRNA翻译成蛋白是最核心的步骤。
然而,现象的研究发现,一种氨基酸的翻译过程中出现了10%的差错率。令人惊讶的是这种差错出现在因自体免疫或是病毒细菌刺激的氧化应激情况下。
用HeLa细胞所做的研究表明,蛋白合成中所用蛋氨酸残迹的约1%被氨酰化成了在教科书上被认为不正确的tR,NA。令人吃惊的是,当细胞通过病毒感染或用病毒或细菌类Toll一样受体配体处理而处于压力之下时,由蛋氨酸被错误氨酰化而生成的tRNA比例显著增加。
用其他氨基酸所做的试验表明。该现象仅限于蛋氨酸,而且因为蛋氨酸残迹已知保护蛋白不受活性氧分子所造成损伤的影响,所以一种可能性是,蛋氨酸误氨酰化是对细胞压力的一种自然的保护性反应。
中国创新型艾滋病黏膜疫苗项目有新进展
本刊讯在世界艾滋病日前夕,国家“十一五”重大科技专项创新型艾滋病黏膜疫苗有了新进展。项目负责人之一、清华大学艾滋病综合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张林琦教授12月1日表示,“我们进行实验的第二批30~40只恒河猴已经筛选完备。如果猴子试验进展顺利,试验结果令人满意,我们将立刻开展人体临床研究的准备。”
在这一研究中,张林琦等人发现,通过联合使用改良型痘苗病毒天坛株(MVTT)黏膜载体疫苗和5型腺病毒载体疫苗(Ad5)可以有效控制,甚至是完全预防高致病性SIVmac239病毒对恒河猴的黏膜途径感染。他们在中国恒河猴中评估了MVTT疫苗黏膜途径初次免疫和Ad5疫苗肌肉注射加强免疫后的免疫原性,结果表明这种策略在试验猴体内诱发了高水平且持续时间很长的细胞免疫应答。
“第一批试验的16只猴子中,效果最好的一组有4只猴子接受免疫,其中3只猴子在6周之后病毒检测不到,还有一只猴子病毒在低的水平,说明我们的黏膜诱导靶反应还是非常成功的。”张林琦教授兴奋地说。
创新型艾滋病黏膜疫苗是国家973资助项目,也是科技部、卫生部的重大传染病专项之一,完全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