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霞
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小组合作学习”在改善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非认知品质等方面实效显著。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指导小组合作学习,笔者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提高教师业务素质
面对大班额的教学环境,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指导“小组合作学习”,教师不但要坚持终身学习,熟悉教材,具有渊博的数学理论知识和书本知识,深入了解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还要具备较强的数学教学能力,科学、合理的组织引导能力,决策应对能力,准确表达能力,调控、驾驭能力,课程整合能力,分析设计能力等。
二、明确教师角色的转变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也就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要求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参与者,指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是总体设计师,又是全面组织者,更要充分认识到自己跟学生一样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参与者,要深入到学生中去,理解学生,宽容学生,帮助学生,尊重学生,做学生亲密合作的伙伴。
三、科学组建合作学习小组
学习小组的组建是“小组合作学习”顺利开展的前提。组建学习小组时教师要对学生的分组进行认真研究设计,使各个小组总体水平基本一致,以保证各小组开展公平竞争。小组一般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由4—6人组成;分组时不仅要求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特点出发,而且在构成上要求小组成员在性别、个性特征、才能倾向、学习水平、家庭背景、社会背景等方面存在合理差异,以便学习时发挥各自的特长和优势。
四、明确目标和责任分工
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责任分工是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关键要素。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各成员应有明确的合作学习目标和具体的责任分工。分工明确,责任到人,才能使小组成员全员参与,并明白各自应该承担的角色和任务,使合作学习有序又有效地进行。在这里,值得提醒的是:“小组合作学习”目标是小组成员共同确立的学习目标,是小组成员共同努力的方向。
五、培养团队意识和合作技能
培养小组成员团队意识和合作技能是“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有序开展的重点。合作学习不是一种个人的学习行为,而是一种集体行为,为了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需要每个成员具有足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技能。即:小组成员之间必须相互了解、彼此信任,经常进行有效地沟通;成员们不仅要对自己的信息负责,而且要为所在小组中其他同学的信息负责,要互相帮助和支持,要有一种凝聚力,形成强烈的集体责任感,并妥善解决可能出现的各种矛盾,建立起一种融洽、友爱、互助的亲密伙伴关系。
六、设计具有挑战性、开放性的数学问题
小组合作学习是每个学生参与的一种探究式教学活动。俗话说:“团结就是力量”,“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充分说明集体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为此在“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只有具有挑战性、开放性的数学问题,才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情趣,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合作精神,才能促使学生产生在这样一个合作学习的社会氛围中共同探究、创新的巨大凝聚力,才能培养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团体竞争意识。
七、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机制
只有多元化的评价机制,才能不断调整小组成员的各种行为和活动规范,引导小组成员向更有利的方向发展,以便小组合作学习有效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应做到以下几点:
1.评价主体多元化
面对我校普遍大班额,小组多的实际情况,指导有效性的“小组合作学习”确实有一定难度。因此,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评价主体不能单单是教师一人,可以开展小组互评,小组内成员互评,让学生自我评价等等。也就是发挥每一个参与者的评价权利。
2.评价对象多元化
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的评价不但要及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反应,还要着眼于小组整体。了解每个小组的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及时给予鼓励、指导。以便活动顺利进行。
3.评价方式多元化
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必要的空间、时间和资源,让学生积极投入到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去,合作探究,开放学习,有效的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师可以采用观察评比,收集材料,结果展示,汇报发言等多种评价方式。
4.评价内容多元化
小组合作学习中,评价的内容不只是目标、任务的完成优劣。更应关注学生合作学习的状态、投入的情感、对所解决问题的兴趣,对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合作意识,创造能力,创新精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