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

2009-06-13 05:51江花萍
成才之路 2009年12期
关键词:预设弹性新课程

江花萍

随着“新课程”的全面铺开和“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语文课堂教学也出现了不断创新、不断多元化的“新课堂”形式,其中“生成性”课堂也成为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非常关注的热点之一。因为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建立在一个全新的基点上,这就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把学生从传统教学中的“认知体”提升到“生命体”的高度,把学生看做教学资源的重要构成和生成者,始终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关注课堂的“预设”与“生成”,用动态生成的理念善待新课改背景下的课堂教学。

“预设”是预测与设计,是课前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清晰理性的超时空的设想与安排,应具有弹性和留白;“生成”是生成和建构,是课堂教学本身的进行状态而产生的动态形成的活动过程,它具有丰富性和生成性。“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提高,“预设”应为“生成”服务,二者应是相辅相成的矛盾统一体。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发现,不少教师缺乏生成意识和及时捕捉、随机处理课堂新信息的能力。当新的问题出现时,教师为了教学设计的不被打乱和冲击,“果断”地采取了避开的原则。这样的选择,也就把学生的创造性全抹杀了,我们口口声声在呼唤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今天,教师却硬生生地在浇灭学生的火花,这无疑是与现在的教学改革方向相冲突的。那么,如何在教学中把握好预设与生成呢?

一、 精心准备,弹性预设

过去我们不顾学科和学生的特点,把备课误解为谱写教案,把上课误解为就是照搬教案,这显然不符合新课程精神。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合理的思考,明确的安排,自觉预估课堂教学中师生、生生、生本等多对话而出现的“非预计性”生成。因为教学过程本身是一个动态的建构过程,这是由学生原有的经验,各自的知识结构及个性等多方面的差异性和复杂性决定。备课前教师必须熟悉学生,并深入地了解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关注学生的主体性。从学生出发,从学生现有的体验水平、理想、情感、态度现状出发,分析文本,制定多维目标,然后依据目标预设几种有助于学生学习的思路,尽可能多地将学生在学习中可能出现的情况预设到,为课堂生成奠定基础。但教师不可能也无法对实际的教学过程准备得毫无疏漏,故有必要在备课时进行弹性预设。弹性预设是指教学方案为体现学生主体而预备充分的空间,为鼓励动态生成保留足够的余地。弹性预设指明教学达成的大方向,又显示高度的灵活性。我们预设教学目标,但只是基本的目标,预设目标可以在教学中修正;我们预设教学重点,但只是基本重点,预设重点可在生成中调整;我们预设教学流程,但也只是基本流程,预设流程可以在实施中变化。可以修正、调整、变化的预设是弹性的预设,只有这种弹性的预设才能促进生成,也只有这种生成才是朴素的、真实的、生动的,因而也才是有效的生成。这是科学而艺术地把握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关系的结果。

二、 巧妙把握生成性因素,提升课堂教学价值

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再好的预设也不可能预设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因此,当我们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我们在促成学生动态生成的过程中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当课堂生成新的教学资源时,我们应该有一个平和的心态。学生的回答一定有超出自己的预设之外的,这是值得我们欣喜的事情。这个时候,教师一定要相信自己,相信自己能够应对这一切,能够从容指导学生。如果教师在这个时候,就已经方寸大乱,那么其他的一切教学设想都不可能得以实现了,并且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将自己放在一个与学生平等的地位上。尊重学生的生成,给学生的生成营造氛围。面对学生的种种想法,我们在平等的立场上给予指导,而不能居高临下,一棒子打死。其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学会用心倾听。当学生在就课本内容发表观点的时候,我们也要用心倾听,这样才能从中明确学生的观点并对之给以适当的评价和鼓励。并在之后,进一步明确自己的观点,与同学们进行亲切的交流,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课堂教学。再次,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对课堂生成的信息进行重组。当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之后,就会在课堂上生成大量信息。而对于这些信息,我们又要区别对待。有一部分信息是学生对于文本所生成的独特的见解,这时教师不可打断学生的观点,而要顺应学生思维走向。对于那些即兴闪现出来的火花,教师应敏锐捕捉,并予以引燃,顺水推舟,给以适当的鼓励,以此让所有的学生都积极参与,共同研究。还有一部分信息,是学生对于文本本身超出文学范畴的理解和认知。对于这部分信息,教师必须加以正确指引。我们不能一味地为了生成,而忘了我们在做什么。在语言课堂上,一切的生成都是为了学生更好地感受语文,体会语文。其他的超出语文范畴的生成,无论多么精彩,教师都应该用巧妙的方式将学生的视角引回到语文上来。同时,教师还要在收集处理这一些信息的基础上形成新的能够引发学生新的生成的兴奋点。

三、 课堂教学是预设与生成的辩证统一

一方面,只有生成没有预设的课堂教学是不可思议的,不仅形散而神散,那种单纯的生成实质是“放羊”,“随意性”是其特点,它放弃教学的责任、教师的责任,会严重影响课堂教学质量;另一方面,缺乏预设的生成,课堂是死气沉沉的,“封闭性”是其特点,那种所谓的预设不仅会严重束缚课堂教学中师生的生成能力,而且慢慢会扼杀师生的创新精神、探究欲望和生命活力。

生成性的语文教学理念为语文课改带来了一缕春风,也给语文教师带来了机遇。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我们还应该“提倡生成”“期待生成”,同时也能够“关注生成”“驾驭生成”,让学生问题跟着我们的课堂一起飞翔。

(海门市刘浩中心小学)

猜你喜欢
预设弹性新课程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为什么橡胶有弹性?
为什么橡胶有弹性?
注重低频的细节与弹性 KEF KF92
弹性夹箍折弯模的改进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问题是预设与生成间的桥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
预设留白 生成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