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传统 锐意革新

2009-06-12 05:18江巨荣
上海戏剧 2009年3期
关键词:牡丹亭昆曲舞台

江巨荣

守护传统,并不是一成不变、墨守成规,而是需要锐意创新。

近三十年来,“上昆”不但在继承传统上不遗余力,而且在革新发展上敢于尝试,常出新招。这次“临川四梦”的演出,令人看到不少新意。其中,《牡丹亭》就有多种改编和演出本,带有很多革新色彩;《紫钗记》、《邯郸梦》在剧本、演出、导演上也有不少新的创意。

此次《牡丹亭》虽以传统折子戏为基础,但也加进了一些新因素。如《离魂》在以往演出时只是丽娘伤心而死,杜父杜母及春香抚几而泣。这次梁谷音演出时,出场即手持柳枝以表对梦中之人的思念:“死后”躯体离开家人,杜母、春香抚椅而泣,丽娘魂魄则仍手持柳枝置身台前,然后落幕。这不仅在视觉上有观赏性,而且丽娘手中之柳死不离身,尤可见其“一灵咬住”,凸显至死靡它之爱的深切,幕虽落而情无已。又如《冥判》是传统折子,过去一般都只摘演与杜丽娘相关的情节和唱句。这次演出取“花判”的路子,加重了审判赵大、钱十五、孙心、李猴儿的场面,几乎完整地唱叙并表演了[后庭花滚]中那些“对花”的调笑戏谑,突显了汤显祖原有的“意趣神色”。类似这样的改动可谓“移步而不换形”,在不知不觉中加强了艺术效果,这大约是新老观众都乐于接受的吧。

连演“临川四梦”是一个繁重而艰巨的工程。这是因为除《牡丹亭》传承较多外,其余“三梦”在近代昆曲舞台上只留下很少几个折子。在这样的基础上,要重演全本的“四梦”,无论是剧本改编、音乐设计、唱念做打的编导和排练都需付出极大的努力、发挥极大的创造力。这是很大的挑战。经过多年努力。“上昆”做到了。《邯郸记》改编得情节紧凑、主题鲜明、曲辞精妙、戏剧性强。《牡丹亭》以折子为基础、各出间连接紧密、主线突出,充满诗情画意。《紫钗记》把握重点,突出李、霍爱情和黄衫客的侠义,深得戏情戏理。《南柯记》的改编虽还不够成熟,却已做出了可贵尝试。总之,“四梦”昆曲舞台本的改编成功及其整体舞台演出,标志了汤剧当今昆曲本的全面呈现,是“四梦”演出史上的重要收获。

通过“四梦”连演,我们可以看到“上昆”几代艺术家对于传统是非常严肃和执著的。“上昆”的艺术渊源是“传”字辈艺术家和俞振飞的传统。“昆大班”即受到“传”字辈老师和俞振飞、言慧珠这些顶尖艺术家的言传身授、严格训练,因此个个有着深厚的艺术根底。“昆大班”、“昆二班”学员修成正果,当了老师,又以同样的严格和敬业精神培养各班的年轻苗子。这些后继者如今也都学有所成,有些还达到可与老师做派“以假乱真”的程度。此次连演,以“昆大班”老艺术家蔡正仁、计镇华、岳美缇、梁谷音、刘异龙、方洋等人为台柱,同时以张军,黎安、沈昳丽、余彬为骨干,南京、苏州、北京、浙江昆团的石小梅、魏春荣、王芳等名家友情贺演,组成了艺术修养深厚、艺术表现力活跃的演出阵营。看他们的演出,无论唱念做打、声腔道白、出字吐音,表演上的一招一式,都源渊有自,既得师傅真传,又磨练得炉火纯青。这些也都是传统的、规范的。这表明“上昆”此次“四梦”连演,主要以展示功底,守护传统为特色。

此次连演的舞台设计有趋向简约、朴素的意味。近些年,由于追求感官刺激,昆曲舞台设计、舞台美术大有滥用声光电化的趋势。有的往往不顾舞台传统,表演风格,一味填塞实景,或用灯光景片把舞台勾画得花团锦簇、光怪陆离。这既不经济,又分散了观众观看演员表演的注意力,这与昆曲的雅致、洁净是不相符的。此次连演,除《紫钗记》借用了少量灯光布景、生活化的桌椅外,《牡丹亭》和《邯郸梦》都恢复了传统的陈设装置,台上一般只用一桌二椅或一些必要的道具,非常简洁朴素。即便是《紫钗记》,舞台虽有实物布景,也较简略。这些都给表演留下了较大空间。演员只是通过曲辞、表演来渲染情景,突显了昆曲原有的表现力。在物质丰富的现代,我们不一味反对强化舞台美术,只是不赞成舞美对新技术的滥用。减少外在的干扰和刺激,是对演艺人员艺术水准更大的检验。

连演中引起议论的,可能是清唱剧《南柯记》。《南柯记》原就很少演出,无论新老观众都不曾先八为主、怀抱成见,理应成为创新演出的有利条件。但试演的结果似不尽如人意。据笔者的浅见,问题可能有几方面。

首先,传统戏曲重剧情、重表演、重可看性,不强调理性思考和哲理的渲染。这本清唱剧恰恰立足于后者而淡化前者,与多数戏曲观众的看戏习惯有些背离。其次,该剧所唱曲辞整体依据汤氏原文,但为连接剧情、贯穿场次也写了一些通俗唱句。这种贯穿虽不能少,但汤氏以文采著称,新写唱句如何与之相配值得考虑。其三,本剧既为昆曲,演员唱的也是昆曲,但所配乐队、“上音”专家所谱乐曲主要为西洋乐。虽是中西合璧,但两者也有互相脱节、不够协调的毛病。新曲份量较大、悦耳动听,但令人印象深刻的乐段乐句却不易得。其四,舞台设计虽有寓意,但三层高台始终不变,给人有堵塞与单调感。而且乐队左右排开,层层叠叠,所占舞台比重太大,压缩了演出空间,限制了表演者发挥才艺的余地。这是否符合戏曲美学原则,值得研究。

尽管如此,该出清唱剧还是一次很好的创新实践。改编者张福海专事中国戏曲史研究,不仅对“四梦”钻研精深,而且哲学修养深厚,每讲汤剧,都有独到之见。这次用剧本形式阐述《南柯记》的主题思想,应该说非常准确深刻。汤剧既有文学性、舞台性,又饱含人生哲理、社会哲理。改编本强调它的哲理性,无疑是把握住了《南柯记》的精神实质。数百年来,观众养成了看戏的直观审美惯性,脱离理性;但随着社会的进步、文化水准的提高,人们一定会重视思考、重拾思辨,把看戏提高到新的层面上来。只不过,这不应由剧作家灌输给他们,而是由剧情、人物、曲辞、表演,即全部舞台呈现感动、启发他们。

猜你喜欢
牡丹亭昆曲舞台
领略昆曲之美
“百戏之祖”:昆曲里的古典传承
问天
大运河畔响起昆曲声
白先勇:不强人所难
台上
画与话
张生与柳梦梅爱情观之比较
待从头,盛情说不周
我们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