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卫
在伦敦商业街的一家酒店“下榻”后,虽然身处异国他乡,贸易小组的老郭依然不改早上跑步的习惯。那天早上,怕跑迷了路,他硬拉上我“作陪”。
伦敦,世界著名的“雾都”果然名不虚传。凌晨,教堂的钟声悠然响起,零稀的红色双层巴士闪亮着车灯,裹着雾霭从空旷的大街上穿行而过。
突然,他停下来,指着码放在路边的一堆旧物说:“你看,这些是什么?”
抬眼望去,街边有几处带花园的别墅,窗口透出柔和的灯光,静谧而安详。弄不好,我们“误入”伦敦富人区了。路灯下,细看眼前旧货,其实并不旧。一个长条沙发上有垫子,没看出有破洞,摁了几下,弹性十足。还有酒柜,式样老气了点,但油漆依旧光亮。一台旧电脑配有鼠标和鼠标垫,上面甚至附上了一张“使用说明”。几个做工结实的纸箱里,掉了少量毛的鸡毛掸,底部微小处缺了瓷的餐盘,有少许锈痕的厨具,修整花园的小铲,等等,不计其数。稍作留意,这些小什件虽然杂,但放进去时显然进行了清理。不远处,还有一堆旧物,有两人好像在挑选。他们嘀咕了一阵后,把看中的东西搬进小货车里。
对此,我们十分不解。第二天,和华商罗先生谈及此事,他微微一笑破了题。原来,伦敦殷实家庭“扔”东西也很“绅士”。被认为过时但还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在天黑后打好包,不事张扬地摆放在门前或街道边,一些经济窘迫或新来的移民趁天亮前来“扫货”。约定俗成,双方都保留了面子。挑剩的东西再由市政部门的专用车及时拖走,并清扫场地。这样,天亮后,街道依旧干净,不知这里发生过“免费馈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