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里挑灯

2009-06-11 10:22
延河 2009年5期
关键词:辛弃疾词人青春

孔 灏

孔灏 1968年生。上个世纪80年代习诗并发表作品,多次在各种诗歌大赛中获奖,作品入选多种年度最佳诗歌读本,曾参加《诗刊》第二十二届青春诗会,著有诗集《漫游与吟唱》入选中国作家协会“二十一世纪文学之星”丛书2008年卷,现居江苏连云港。

精彩的人生中往往会呈现出一些经典的姿势,比如陶潜的“采菊东篱下”,比如李白的“会须一饮三百杯”,又比如鲁迅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儒子牛”……人在旅途,他偶然间的一次顾盼也许就将自已生命的真正走向表露无遗;而且那走向也许正是:顾盼。

是在风雨飘摇的南宋时期。一个普通的夜晚,一个酣醉中的汉子,他一个人面对着自己和自己的剑,拨亮灯花,他看剑——他看到了自己梦幻般的青春在塞外的漠漠黄尘里演绎着最为壮观也最为苍凉的秋景,马疾、弓劲,鼓角争鸣,“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生后名”!接下来,是似乎不为人知的一声轻叹了:可怜白发生。辛弃疾,他应该是在那个瞬间顿悟似地感觉到了自己的衰老。于是,剑回到鞘里,光回到灯里,青春回到记忆里,自己回到醉意里。多年以来,我一直盼望着能有那样的一次纯个人的大醉,尽兴、率真,忧国忧民,诗意盎然而又不生事端不那么矫情。在这个已经少有人提革命的现实主义与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年代,太多的人崇尚着所谓上流社会的“优雅”“小资”或者是“前卫”“新潮”的纵欲与颓丧,真的想有那么一柄古典的长剑,让我们醉时可以借着现代的日光灯看一下,看一看寒光闪处有没有割断了时间,看一看还有多少过去的自己留在我们身边,看一看曾经的豪情万丈,看一看而今的肩上那或轻或重其实在本质上都是一无所有的空空的行囊。

宋朝的优秀词人很多,作为一位行伍出身的词人,辛弃疾如果只是写些“东风夜放花千树之类的作品,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大概也就是个“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吧。历史上善饮的词人很多,能够醉出豪情醉出品格醉出生命感觉也醉出点儿“意思”来的,辛弃疾应该是比较独特比较有魅力的一个。他把“醉”作为一种自觉追求的人生境界了:“醉扶怪石看飞泉,又却是前回醒处",正是“前回醒处”这同一个空间,却给了词人以恍如隔世的时间感,那是醉中的沧桑,那是醒后的绝望: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日:“去!”报国无门,杀敌无路,山河沦丧,草木含情,这醉中的一推又岂能推开满怀的愁绪和一腔的悲愤?词人辛弃疾。将军辛弃疾。饮者辛弃疾!他开始细细想来,他终于想通了一些问题。原来,此生之醉不关乎酒,不关乎杯,不关乎“玉盘珍馐值万钱”,那耿耿于心终日不能释怀的只是:“谁共我,醉明月!”——而独醉于明月之“醉”,又怎及得那共醉于明月之“醉”?由生理之“醉”以至精神之“醉”,有多少烛照历史的灯火要用心灵的手指去拨亮;又有多少锋芒毕露的宝剑要用青春的热血去喂养!

而“廉颇老矣”!辛弃疾,亦老矣!虽然他自己始终没有过这样的感觉,虽然我们也始终没有过这样的感觉。辛弃疾,他干净利落地完成了在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那个环境里他个人所能完成的一切:于万马军中取叛将首级;涉千里长路回临安复命;饮醇美之酒;填豪放之词;遥望北方一声长叹:醉里挑灯,看剑。他看的只不过是另一个自己罢了,他看自己强健的生命所能给予自己的另一种选择,他看自己在绝对自由的状态下所能为自己设置的另一种理想的生活。这样,他也就从来都没有过尘世中的那种真正的一醉了。真醉了的,是我们。醉了的我们无灯可挑,无剑可看,无吹角连营可梦。一些细细碎碎的键盘声,要操持着一种怎样的节奏来应和心跳,才能汇聚成足以震撼整个二十一世纪的巨响?

责任编辑 苑 湖

猜你喜欢
辛弃疾词人青春
辛弃疾的抗金岁月
孤馆寒窗夜无寐
埋线:1厘米提升的青春
青春献礼
辛弃疾作词限酒
青春不打烊
林逋梅妻鹤子
文武双全的辛弃疾
词人的风骨
我的青春谁做主 爆笑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