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文忠
编者按:孙轶青(1922—2009),山东乐陵人。1938年参加革命并加入中国共产党,为民主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建立作出7重要贡献。新中国成立后,孙轶青同志从1950年到1980年间一直担任共青团宣传部门的领导工作和《中国青年报》《北京日报》《人民日报》等报社的重要领导职务。1980年1月起,历任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常务副局长、文化邵党组成员兼文物局局长,1984年4月、调任全国政协副秘书长、全国政协机关党组成员,为党的统战工作和人民政协事业的发展贡献了毕生精力。
孙轶青先生自幼爱好书法与传统诗词,曾遍临欧柳颜赵诸名帖,博采众长,自成面目。其书法重传统,尚功力、善行草,诗书结合,雄健潇洒。
2009年3月18日晚上接到罗哲文先生电话,罗老告诉我孙轶青先生昨天走了,25日在八宝山举行遗体告别追悼会。此前春节期间我还陪同罗老去看望过孙老的家人。当时孙老已住院,一直处于昏迷之中,家人轮流陪护。大家都盼奇迹出现,孙老能醒过来。哪知3月17日孙老就驾鹤西去,享年87岁。
从90年代起,每年春节我都能收到一张孙老寄来的贺年卡。回想起几十年来的往事,使我久久不能平静,孙老多年来对我和文物修复工作的关怀也历历在目。
从我接触孙老起就与文物修复分不开。1990年我发起成立中国文物学会文物修复委员会,那时孙老是中国文物学会的顾问。委员会成立时孙老到会祝贺并题词:“文物复制,贵在代真,质量第一,兼备形神,为辨新旧,标志铭身,永葆信誉,戒律必遵。”
1993年12月7日由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学会、文物修复委员会联合主办的“首届全国文物修复技术研讨会”在全国农业展览馆召开,孙老出席了开幕式并作了发言,高度肯定了文物修复工作的重要意义。他指出,文物修复的功能有三:一是恢复原貌;二是延长寿命;三是扩大效益,包括恢复文物的历史价值、科研价值、艺术观赏价值、收藏价值、经济价值。没有文物修复,就谈不上文物的保护和利用。因此,文物修复工作是文物博物馆事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重要意义和作用是任何人也抹煞不了的。当今的文物修复工作既要努力继承传统经验,又需要引入现代科学技术。
1994年,我将长年工作总结的文物修复技术编著为《文物修复与复制》一书。当时中国文物学会副会长金枫先生提议请孙轶青先生作序。孙老很爽快地答应了。没过几天,孙老来电话告诉我序言已写好。看完孙老手写的序言,让我激动不已。孙老是在通读了全部书稿后才写了序言,完全是关于文物修复的内容,而且提出了文物修复工作者是文物的医生,是文物保护神,是民族文化的弘扬者,是抢救国宝的活着的国宝。在序言中,孙老对文物修复技术作了一个总结:“严格地说,文物修复是一门科学。它包含了很多学科和实用技术。在学科方面,有历史学、考古学、博物馆学、鉴定学、金石学、化学、金属工艺学、美术鉴赏等;在实用技术方面有钣金、铸造、鎏金、油漆、陶瓷、造纸、电焊、石刻、色彩等。一名称职的文物修复工作者应当牢牢掌握这些方面的有关学问和技术。”
1998年,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了《贾氏文物修复之家》,我将此事告诉孙老,孙老很高兴,说有什么需要帮助的,我就请他题词。第二天我就见到了孙老的题词:“修复历史文物,弘扬华夏文明”。
2006年8月19日在国贸参加第九届全国古玩艺术品博览会开幕式时,我见到了孙老。当时孙老见到我的儿子贾树,便鼓励他一定要接好班,好好学习这一行。没想到,这竟然是我最后一次见到孙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