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恩泽
他是美国信息工业里最具争议的人物。1969年,离开富有传奇色彩的仙童半导体公司,创立AMD(Advanced Micro Device Inc.)公司。在其后的三十多年中,AMD在他的领导下几经沉浮,从一个办公室设在卧室里的小公司发展成为销售额超过24亿美元的国际大公司,并时时让全球第一大个人电脑CPU制造商英特尔提心吊胆地过日子——
今年4月29日,是全球第二大个人电脑CPU制造商AMD首席执行官杰里·桑德斯(Jerry Santers)退休5周年纪念日。历史注定要记住这一天:五年前,桑德斯正式从与英特尔“龙虎斗”的战场上激流勇退,他在IT业界的神话也从此画上了圆满句号。
桑德斯凭借独特的魅力、狂妄的言辞、超人的智慧和恰如其分的疯狂,很早就成了硅谷的大名人。硅谷知名杂志《Upside》说,桑德斯的浮华作派在硅谷显得十分怪异。然而,正是这种怪异成就了桑德斯的IT霸业。
硅谷最有名气的公关人物里吉斯·麦克肯纳这样评论:“在所有的硅谷巨头中,杰里·桑德斯可能是最才华横溢的,但也是最不可靠的。”
一面是好高骛远、异想天开,一面是脚踏实地、埋头苦干
1936年9月12日,桑德斯出生于芝加哥南温切斯特街。在上幼儿园时,父母就已离异,他是由祖父一手养大的。
缺少母爱和父教的他逐渐形成了孤僻乖戾的性格,经常跟小朋友打架,是当地有名的“坏孩子”。他很聪明,读书成绩一直很优秀,中学时跳了一级;却经常因为打抱不平而卷入打架斗殴之中。
在伊利诺斯大学,他读的是工程学。有一次,一个叫吉姆的同学和一伙流氓发生了纠纷,眼看就要挨打。他走上去拉开那些流氓,吉姆跑掉了,他却被打得遍体鳞伤,以致于永远破了相——鼻子变形,额骨下陷,肋骨也断了好几根,差一点死掉,牧师也已经准备为他祈祷,但他却奇迹般地从死神那里溜了回来。从那以后,他明白了应该把忠实用在什么地方。
与许多穷孩子一样,桑德斯有自己的人生之梦:“我想成为演员,赚许多钱,还有许多漂亮女人。”1958年,他大学毕业,获得了电机工程专业的学士学位。之后,在道格拉斯飞机公司找到一份工作,但他并不安心于此,一心只想当电影明星。后来有人告诉他:除非把鼻子修复好,否则他永远成不了明星。歪鼻子使他的明星梦彻底破灭了,但他开始用扎实的劳动来改写自己的命运。美国因此少了一个电影明星,却多了一个IT英雄。
有一次,飞机公司的老板让桑德斯试着去主持一个项目——设计DC—8直升飞机上的空气调节系统,他干得很漂亮,这让他满怀信心。期间,他与摩托罗拉公司的推销员打过一次交道,发现他们对自己的产品一无所知,但挣的钱却比自己多得多。他们驾驶着公司的车,又能报销昂贵的费用,这简直妙极了。桑德斯辞去了道格拉斯的工作,设法在摩托罗拉公司找了个推销员的职位。他发现自己更适合干推销员的工作,谁也没有他干得好。两年后,他已经是地区销售经理了。不久,摩托罗拉公司把他派回芝加哥,可是他不喜欢在家乡工作,就跳槽到新成立的费尔柴尔德半导体公司搞销售,并把工作做得非常出色,成了负责西部11个州的销售经理。
桑德斯入不敷出的生活终于有了转机,还清债务,并可以像电影明星一样生活。他在好莱坞山上的国王路买了一幢漂亮的房子,按自己的审美管精心装修了一番;后来,又搞了一辆黑色的卡迪拉克高级敞篷汽车。
一面是轻浮张狂、放荡不羁,一面是恪守信念、艰苦创业
杰里·桑德斯绝对是硅谷一幅异彩纷呈的油画。这位把家安在好莱坞的浪荡子,只把硅谷当作生财之地,开着黑色卡迪拉克,留着长发,住豪华别墅,甚至还穿出一条臭名昭著的“粉红色裤子”。据说,他穿着这条裤子走遍IBM各个角落。
他在洛杉矶、旧金山、加州都有豪宅,司机每天从旧金山接送他到AMD位于Suunyvale的总部上班。当时的对手英特尔主席Andy Grove (葛洛夫) 的办公室也不过是一个小小的隔间,而桑德斯的办公室则是大理石地板,并有私人卫浴。
桑德斯在2001年的薪水包含一笔可使用公司配车与飞机的46.5万美元交通费。他喜欢“出风头”,比如最早为员工召开大型聚会,承诺永不裁员,每年都为公司员工举办抽奖发财的活动。当今互联网大亨们所炫耀的所有派头和新潮文化,其实只是对桑德斯30年前发明的“继承”而已。
他语言粗俗,浑身铜臭,赤裸裸地宣扬功利主义。桑德斯渴望发财,并直言“崇尚金钱”。他说:“我干这一行就是为了赚大钱,过得快活,何乐而不为呢?”他的物质享受和生活情调与其说是个电子业的大老板,倒不如说是电影界的大明星。
轻浮张狂、放荡不羁造就了他极端的个人崇拜。AMD在美国加州总部大厅竖立了一尊桑德斯的半身大理石像,外加一幅他身着中世纪国王衣服的画像。AMD有着浓厚的个人崇拜氛围,所有的光环都集中到桑德斯身上。在八个创始人中,有七个人每人各持76500股,而桑德斯则鉴于老资格得到了102000股。1972年6月,公司又另外赠给他48000股的购买特权。
“我是美国梦的最大忠实信仰者。我是一个杂种,身上有瑞典人、苏格人、爱尔兰人和德国人的血统。我所有的祖先都是移民,一个是瑞典的承包商,一个是爱尔兰的劳工。他们来到美国就是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只要你投入足够的精力和努力,就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这是我始终不二的信仰。”桑德斯成功了,并与他以前崇拜的硅谷英雄们并驾齐驱了,他也成了当代美国年轻人崇拜的偶像。
有人说他是“花花公子”,特别是当桑德期宣布退出CEO岗位时,一向对桑德斯有成见的硅谷杂志《Upside》幸灾乐祸地连发数文,要送走桑德斯,对他长期以来的“劣迹”作了一番总结,最后还假惺惺地说:“杰里,我们会想你的。”
然而,桑德斯创业的艰辛却是抹不掉的历史。有人把桑德斯称为计算机业一匹孤独的狼。他的嚎叫在不停回荡,使人们不会感到这个产业过分地千篇一律。
当年桑德斯被仙童(Fairchild)公司排挤出走后,有一天一位遭遇相似的朋友找上门来,睡在桑德斯的沙发上,两人花了几天时间草拟了创建新公司的计划。于是,1969年AMD成立了。当时有八个人,桑德斯是总裁。他说“噢,我们得有一名推销员”。大家说:“你就是呀。”于是桑德斯身兼两职。
公司推出一则令人回味无穷的广告动画片:AMD成为硅谷的中心;英特尔(Intel)和国民半导体(NationalSemiconductor)只能靠边站,而前方是由枯枝支撑的公司,自然是暗指仙童。对仙童,桑德斯永远怀恨在心。很远处,才隐约屹立着摩托罗拉和德州仪器。桑德斯创业的雄心一开始就咄咄逼人。
桑德斯去筹集资金,才发现他的泼辣劲和声望毫无用处。“诺伊斯(桑德斯在仙童的顶头上司)总是说英特尔只花了5分钟就筹集了500万美元,而我花了500万分钟只筹集了5万美元。这简直是残忍,但我坚持不懈。”桑德斯回忆当年公司初创时筹资的情景,感慨万千。
创业三十年来,桑德斯虽然始终没能登上成功的巅峰,但也从来没有被失败和挫折压倒过。甚至在八十年代初期,半导体业进入萧条期时,AMD反而兴旺发达,一度盖过了英特尔。AMD的股票走势也成为股市中最跌宕起伏的画面:一会儿痛楚,一会儿狂喜,一会儿被捧上了天,一会儿又跌到似乎马上要破产的地步,而这一切的源头就是桑德斯本人。
互联网热潮中,一个成立不到10个月的电子商务公司,其市场价值就能轻易超越10亿美元。可是,桑德斯领导的AMD为了撞到这根线,却用了整整14世纪。AMD就像桑德斯本人一样,性情不定,股票大起大落,毫无定数。
桑德斯在过去三十多年中一直是AMD的精神标杆。有一个AMD广为人知的著名电视广告:海上有一个青年, 身着商人服装, 特别像桑德斯, 两脚分开站在冲浪板上, 周围还有一群青年人。一片海浪涌来,只有这位青年看准了,弓起身子,成功地冲出这朵螺旋状的浪花。此时,简单而吸引人的广告语是:“AMD Catch the Wave ”(AMD公司,赶上浪潮) 。
桑德斯可能是硅谷放荡不羁的急流中历经磨难最多的人。为了AMD,他失去了最好的朋友、妻子和他自身的东西。
一面是挑战强敌、屡遭碰壁,一面是百折不挠、永不言败
AMD和英特尔是一对冤家,AMD从成立之初起,就一直在追赶英特尔。1997年,AMD推出的K6处理器向Intel的奔腾(Pentinum) 家族发起了最强大的挑战。1999年,桑德斯不惜以年薪75万美元和至少10万股的AMD股票为代价,将摩托罗拉半导体部前总裁海格特·瑞兹挖来。
AMD和英特尔的竞争使得CPU市场发展迅速,有人戏言,应该感谢AMD,让人们用上便宜的英特尔处理器。AMD与英特尔之间的持久抗战更是创造了硅谷的历史。桑德斯在任33年,AMD与英特尔斗了33年;但他注定是个失败者,注定会被英特尔打得遍体鳞伤:到2002年3月底,英特尔公司市值2050亿美元,而AMD刚好是它的零头50亿美元;英特尔每年利润都有几十亿美元,而AMD在2000年开始赢利前的5年内都是赤字高挂。
跟英特尔抗衡,无异于以卵击石,蚍蜉撼大树。但是,33年艰苦卓绝的斗争的确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英特尔:英特尔的市场份额已经从90%多降到了75%。更让桑德斯得意的是,全球前五大PC厂商,除了Dell(它是英特尔最优惠的客户)外,其他都打破了英特尔的限制开始与AMD全面合作。
桑德斯不但丰富了整个高科技行业,而且让整个数字世界增加了一个新的选择:他使每一个数字化的人们都免受CPU的垄断之苦。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今天每一个PC用户,即使是英特尔的忠实用户,也应该对桑德斯心怀一份感激。
对于失败,桑德斯的内心里有一种深深的恐惧,不认输的桑德斯不得不一生都与失败搏斗。轻浮而外露的性格,浮夸的外表和卖弄,都无法掩饰其内心的脆弱和敏感。桑德斯的一生被涂上硅谷最浓郁的悲剧色彩。在个人计算机芯片行业,遭遇了英特尔这样一个对手,是桑德斯的不幸,也是桑德斯的大幸———因为,再没有谁比他更能解释高科技竞争的残酷性,当然,还有竞争所能创造的巨大价值。他是注定的失败者,却又总能赢得几次胜利者才享有的掌声。
桑德斯坚信,“一个人的活动范围应超过其力所能及的限度”。有人问,百年后,他的墓志铭应怎样写,他脱口而出:“永不放弃、永不投降”。
责任编辑:赵晶华
Zhaojinghua_79@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