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新
教师的工作性质决定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合作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合作方式,而且这种合作比较有效。一方面,教师与教师之间有共同的语言,容易沟通,在很多问题上较易达成一致的意见;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如教学方案如何设计,什么样的内容、教学方法最适合学生等问题,需要教师之间的研讨。培养教师的合作交流能力,要帮助教师提高自我认识,完善人格;帮助教师认识合作的益处,树立“双赢”思维;构建教学合作的学校管理机制;拓展教学合作的互动空间。
1 教师合作交流能力的研究背景
著名教育家卡耐基认为:“学习中有两种东西是最重要的,一是信心,二是与人合作。一个人的成功,15%靠专业知识,85%靠人际关系和处世技巧。所谓处世技巧和人际关系指的就是学会合作。”[1]20世纪80年代,美国合作授课理论提出“师师互动”为典型的合作学习,这种理论主要针对教师之间缺乏交流,每个教师“各自为政”、缺乏合作这一现实而提出。该理论提倡2名或2名以上的教师同时在课堂上承担授课任务,共同处理课堂事务,教师在课堂上直接进行帮助和合作。
我国学者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也从课堂互动分析的角度入手,提出师师互动是必不可少的人力资源的观念,提出在教育过程中要重视教师与教师之间的相互作用[2]。教师的工作性质决定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合作是校内合作中最普通也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合作方式,而且这种合作往往也比较有效。教师合作是教师之间互相交流,互相教学的互助合作活动,它也是一种目标导向活动,是为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而展开的。
教师的合作交流能力主要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相互提供支持、分享知识,为提高教学技能、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而表现出的协作能力。
2 教师合作交流的主要形式
2.1 学科内合作学科内合作是同一学科的同一年级或不同的教师之间的教学合作,它可以促使教师之间学习,共同提高。
2.2 学科间合作学科间合作即指“跨学科合作”。过去各学科教师常常以“隔行如隔山”的理由自我谅解对其他学科的陌生,不同学科的教师在科研上无对话的基础和需要,教研活动处于“学科孤立”的状态。
2.3 课题合作课题合作即指中小学教师以课题为载体,联合不同学科、不同年级、不同身份的教师共同研究教育实践问题,从找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其合作的过程,目的在与参与课题的每一位教师能从这一合作过程中慢慢改善对教学的反思,从而改进教学,促进教师自身的成长。
2.4 校校间合作校与校联合主要是利用某一方一线教师丰富的实践经验与另一方教师扎实的理论经验,二者的结合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教育研究中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缺陷。
3 培养教师合作交流能力的策略
3.1 帮助教师提高自我认识,完善人格人是否愿与他人合作,取决与人是否有良好的自我认识和对他人的认识。能正确认识自我的人,不仅能在独立劳动过程中顺利完成自己的任务,也善于吸取别人的长处,与人合作,以达到最好的效果。
3.2 帮助教师认识合作的益处,树立“双赢”思维要使教师知道如下道理:合作有利于保持教师间和谐的人际关系;合作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效益;合作能弥补缺陷,积蓄能量,利于教师个人事业的成功;教师间的合作还有利于造就学生的完美人格[3]。
3.3 构建教学合作的学校管理机制政策导向和制度支撑是教师学科教学合作的实施得以保证的2大关键要素。因此学校领导在教师队伍的管理中,要探讨一种“合作式教师管理”。
3.4 拓展教学合作的互动空间教师的学科教学合作还需要一定的互动空间,没有空间也就没有发展。学校要重视教师之间、教师集体之间与兄弟学校之间的横向交流与合作,通过这种协同达到信息资源共享,如每学期组织课堂教学集体备课、集体观课研究活动,教师教案、电教软件、教科研成果展评活动。尤其要建立校际定期交流制度。每个学校的情况各不相同,开设的综合课程也各有特色。学校与学校之间共同合作,相互学习,共享教研资源,甚至可以互派教师进行“访问式交流”,既可以取长补短,又可以节约教育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特长。
参考文献
[1]陈时见.学校教育变革与教育适应性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2]傅建明.教师专业发展——途径与方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邓友超.教师实践智慧及其养成[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