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4C/ID模型的中小学课堂教学设计初探

2009-06-10 05:30张晓研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09年12期
关键词:建构技能情境

庞 静 张晓研

摘要 在对四要素教学设计模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我国中小学课堂现状的分析,概括出该模型对提高和改进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的借鉴意义,为中小学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典型性问题提供一些解决思路和建议。

关键词 4C/ID模型;复用性技能;非复用性技能

中图分类号:G424.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489X(2009)12-0029-02

4C/ID Model-based Instructional Design of Classroom Teaching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Pang Jing, Zhang Xiaoyan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of the Four-component Instructional Design Model, the writer analyzed the current problems of teaching in the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and Summarized roles of this model in improving teaching effects, aiming to find out some solution ways to improve the performance of teaching.

Key words 4C/ID Model;nonrecurrent constituent skills;recurrent constituent skills

Authors address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34

在终身学习和创建学习型社会的大背景下,全球对于学生创新素质和职业技能培养的关注在持续升温。人们开始意识到,在课堂中发生的情境高度简单化的教学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对其将来职业发展的需要,也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于是,复杂学习的研究开始受到重视。现任荷兰开放大学的Jeroen J. G. van Merriënboer教授在20世纪90年代主持研发了针对复杂学习的4C/ID模型,从一个新的视角引起了业界对传统教学设计的批判性思考。

1 4C/ID模型简介

4C/ID模型是Four-component Instructional Design Model的简称,在国内被译为四要素教学设计模型。最初是为企业的培训设计而研发。经过计算机编程及数字控制编程等实验验证,它在迁移任务与培训任务差距越大时,效果越显著。后来被引入教育领域。该模型依据学习过程的差异将复杂性技能分解为非复用性技能和复用性技能2大类。非复用性技能主要是那些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建构起来的认知策略和心理模式在新的任务中能够灵活迁移的技能。而复用性技能指的多是那些通常在学习中反复使用的技能[1]。教育专家们发现4C/ID模型在促进学生的远迁移方面及个体自身的发展方面具有很大的成效。于是,他们设想可以将这一模型应用于教学来提高教学的绩效。

4C/ID模型包括4个基本的要素。

1.1 学习任务这里所说的任务是指整体性的学习任务,它可能是由不同的技能层级构成,不同的层级有难度相当而情境不同的子任务[2]。但是在任务完成的整个过程中,都是将子技能的习得与整体任务的完成相联系的,子技能的掌握是为了整体任务的顺利完成而进行的学习。强调的是学习任务的真实性、实践性,这也是该模型的精髓所在。

1.2 支持性信息在该模型中支持性信息主要是针对非复用性技能的。它用于支持非复用性技能形成过程中认知图式的建构和重构。支持性信息根据学习者的需要,可以贯穿于学习任务完成的整个过程中,为非复用性技能的习得提供支持和保障。

1.3 JIT信息JIT信息是用来支持复用性技能的形成的。它以一个个小单元的形式组织,这些信息不仅包括了正确操作规则的说明信息,也暗含着正确运用这些规则所必备的前提性知识,是外显知识与默会知识的集合体。它像人们平时使用软件遇到问题时跳出的小提示,在复用性技能习得的过程中,在遵循脚手架递减的原则下,促进规则的自动化。

1.4 分任务练习一般说来,学习任务会为复用性技能和非复用性技能的学习提供一定的练习。但是,这些练习量对于学生实现类似重复性任务的自动化操作还有很大的差距。如果想让学习者在完成一项常规任务时实现高度的自动化,就需要加强复用性技能的训练,来促使学生尽快达到规则的自动化,节省做重复性工作的时间。

2 对中小学课堂教学的借鉴意义

中小学对学生施行的初等教育,对学生的一生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所以近年来国家用于基础教育的专项支出也在持续增高。但是实际的教学效果并没有像预想的那样有一个质的提升。4C/ID模型由于是为企业培训员工技能而设计的,因此,它的模式并非完全适合于学校教学。但是,它里面渗透的思想,有许多是与教育教学的指导思想相一致的。不能完全地遵循4C/ID模型来设计教学,但是可以从中得到启发。通过对它的分析,寻找出适合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的思路和方法。

2.1 为课堂教学面向真实实践提供模型现在的课堂教学中所谓的创设情境,绝大多数是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和网络,给学生呈现生动立体的视音频资料。教学始终处在一个创设的情境或者说一个简单化了的情境中,当学生面对真实而复杂的任务时,往往会感到无所适从。从整体上看,中小学课堂教学的去境脉化现象较为严重。这些只是通过看和听来学习知识的方式并不能满足学生想要自主学习的愿望。学生更喜欢的是在“做”中学。学生学了那么多的知识,如果不知道这些学到的知识的用途,学习没有了针对性和目的性,就很难有持续做下去的动力。所以教师应尽力创造条件让学生接触真实的生活,在实践中应用所学到的知识,条件实在不允许时,再设法借助各种媒体和工具为学生创设一个仿真的情境,让学生在其中进行模拟操练。4C/ID模式的精髓就是它的实践性,实践是其赖以生存的土壤。

2.2 协调复用性技能和非复用性技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每个孩子都是天才。只要是智商达到正常值的孩子都有创造的潜能。教师要做的就是尽一切可能地激发学生的这种潜能,促使其个性化发展。而现在的教学方法大部分都是对班级里的所有学生讲授同样的内容,学生的个性、特点完全被埋没在这种同一化的模式中,失去了自己独特的视角和观点。四要素教学设计模型对复用性技能和非复用性技能的划分,从另一个层面上体现了学习的个别化和情境化。对于学生需要理解记忆的知识遵守重复性技能的学习过程,而对于非重复性技能的习得,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在情境迁移方面不同的特性,有区别地加以指导和协助。学校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那种能够在相似情境中以自动化的规则熟练完成的技能,同时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个人心理图式和认知策略的建构,培养其在不同的情境下灵活有效地处理问题的能力。当学生对一些相同或相似的任务达到自动化的程度后,培训他们在新的情境中运用复用性技能解决常规问题,腾出精力来调动自己已有的认知图式和策略,学习不熟悉的方面,思考新环境下的解决问题的思路[3]。把有限的精力用于自己感兴趣的或擅长的方面,这也是遵循用脑最优化的原则。协调复用性技能与非复用性技能,使这二者都以最佳的状态运作,能够有效地支持学生新的知识和技能的习得。

2.3 给学生提供自主建构的舞台虽然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一直是教学的原则,但是实际上,广大一线的中小学教师并不敢放开他们牵着的学生的手,怕一旦放手学生会在学业上“摔跟头”。正是由于教师的这种保护心理,使得许多学生失去了自主学习的机会。而4C/ID模型中非复用性技能的习得,主要是从练习设计和信息呈现2个角度来进行设计,它们有效地支持了学生的自我建构。从练习设计角度,非复用性技能的习得鼓励学生从教师提供的丰富的具体经验中归纳总结,在练习中抽象出解决该类问题的一般性的问题解决的图式。从信息呈现的角度,要求教师运用足够的案例来演示,促使学生从中发现新旧知识的联系。必要的时候还可以演示专家或教师操作某一非复用性技能的范例,专家演示其问题解决的过程,出声思考,口述问题解决过程中大脑的思考活动(经验+案例),有助于学生以最快的速度入门,进一步根据自己的兴趣,一步步地深入研究下去[4]。在学生问题解决的整个过程中,教师都是一个导学者,而不是学习过程的掌控者,他们负责在学生需要的时候为学生认知图式的建构提供脚手架。脚手架的提供遵循“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原则,在学生自主建构的过程中逐渐撤消。脚手架的逐渐消退,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教师要在学生知识技能达到一定程度以后放手让学生去探究,教师尽量少参与学生探究的过程,但可以控制教学的整体进度。

2.4 循认知规律,循序渐进教学中小学的课堂上教师“满堂灌”的现象依然十分严重。一节40分钟的课,教师一人唱主角,讲课贯穿整节课始终的现象经常会出现。课堂教学的认知规律显示,大脑在进入学习后的10分钟左右达到最佳状态,这种状态能持续25~45分钟,之后效率就会下降。教师要充分把握这一规律,在学生注意力最集中的时间集中讲授新知识,当学生注意力进入疲惫期时,教师要变换教学策略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要依据学生认知的规律,即时性信息以小单元方式呈现,相对少的新信息能有效防止信息过载[5]。在不同的注意力疲惫时间点上转换不同的教学方式,以不同的刺激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根据学习任务所属技能层级和难度的不同创设不同的情境,有助于学生由“感”上升为“知”,有利于知识的迁移。

2.5 关注学生的发展美国2007年新版的21世纪技能框架是以学习与创新技能、生活与职业技能及信息媒体与技能作为核心课程的。近年来国家的新课改也开始转向关注人的发展。如何培养具有21世纪技能的新型人才,以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和职业对人才的需求,是许多教育人士在反复思考的问题。4C/ID模型的精髓就是它的实践性,它是面向真实的实践的,学生在学校中学的书本知识再多,如果不能把它应用于真实生活中,一样是与教育的培养目标相违背的。关注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及生存技能,根据社会的需求培养不同的人才成为中小学教学时应主要思考的方面。该模型对于学生今后职业技能的培养是建立在学生自身的兴趣之上的,学校教育的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发掘学生的兴趣和潜能,提供一切可利用的条件,让学生在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职业技能,在尊重学生兴趣和为祖国培养人才方面相互协调,培养时代所需要的人才。

3 结语

虽然4C/ID模型最初并不是为教学而设计,在教学中也不能完全地照搬这一模式,但是它对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还是有一定借鉴意义的。它立足于实践,对复用性技能与非复用性技能的划分,有助于教师从2个不同的方向去设计学习任务。对学习任务不同技能层级的划分,有助于教师根据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安排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支持性信息的适时提供,有效地支持了学生认知图式和认知策略的建构。即时信息的提供,也有助于学生熟练掌握常规技能,以最小的学习投入来收获最优化的学习效果。虽然它不是一个能够完全应用于教学的范型,但是只要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去不断改进和完善它,就会不断发挥它的作用,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

参考文献

[1]van Merriënboer J J G,Clark R E,de Crook M E M.Blueprints for Complex Learning:The 4C/ID Model[J].ETR&D,2002,50(2):39-64

[2]van Merriënboer J J G&Sweller J.Cognitive Load Theory and Complex Learning: RecentDevelopments and Future Directions[J].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2005,17(2):160-177

[3]高丽.三种学习理论对复杂学习的解释及其整合[J].远程教育杂志,2006(1):30-32

[4]赵健.面向复杂认知技能的训练四要素教学设计模型述评[J].全球教育展望,2005,34(5):37-39

[5]程景利,译.基于业绩表现:系统设计复杂学习的十大步骤[J].盛群力,校.远程教育杂志,2003(6):26-27

猜你喜欢
建构技能情境
高级技能
不同情境中的水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建构游戏玩不够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