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正传》中的灵魂家园

2009-06-10 12:07何权锋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09年5期
关键词:恋爱婚姻太爷婚姻家庭

何权锋

在文学创作中。家园意识是永恒的主题,许多优秀的文学都反映出这样的主题,像巴金的《憩园》、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鲁迅创作《阿Q正传》,旨在解剖中国人的灵魂,对民族精神的消极方面给予彻底的暴露和批判,“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但从这篇小说中,我们依然看到了一个身无所依、四处飘泊、无所归属的阿Q,依然看到了一个在现实世界和灵魂深处无家可归的个体的悲剧。

在小说第二章中,首先写道:“阿Q没有家,住在未庄的士谷祠。”这个家,指的应该是住所,对于一个人说,灵魂家园远比住所更为重要。阿Q不但居无定所,在灵魂深处就是无家可归,找不到归属。在第一章中,阿Q到赵太爷家里去,结果被赵太爷狂训一通后,被赶出宗族。剥夺了姓“赵”的权利。这对于居住在农村的阿Q来说。便无势可依,人单力薄,被社会主流所抛弃。

不能姓赵,无祖无宗,阿Q受到的伤害无疑是非常巨大的,在伤害面前,阿Q又得不到其他人的同情。在这样的环境中,阿Q只能沉默以至麻木,这就奠定了阿Q精神胜利法形成的基础。

无家可归,无族可依,阿Q也梦想着恋爱婚姻,期待着和另外~个女人相濡以沫,感受一下家庭的温暖,于是小说中便出现了第四章《恋爱的悲剧》。这章写道,当阿Q听到“断子绝孙”的骂声后,“他想:不错,应该有一个女人,断子绝孙便没有人供一碗饭,……应该有一个女人。夫‘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而‘若敖之鬼馁而,也是一件人生的大哀,所以他那思想,其实是样样合于圣经贤传的,只可惜后来有些‘不能收其放心了”。

可惜,阿Q这场恋爱又以悲剧告终,他对吴妈突兀的表白又招致更大的难堪,得到了更可悲的结局:“棉被可以无用,便质了二千大钱,履行条约。赤膊磕头之后,居然还剩几文,他也不再赎毡帽,统统喝了酒了。”婚姻家庭是人类生活最重要的一种社会组织形式,有了婚姻家庭,才形成了血缘关系以及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婚姻家庭是人类生活最基本也是特有的部分。对一个人的作用也是非常明显的。对于阿Q来说,恋爱婚姻又成了水中之月、镜中之花,终究无法实现。

无家可归、无族可依、无人可伴,让阿Q没有归属感,灵魂飘泊不安。

在这种情况下,阿Q也希望找到一个团队一个组织,借以消除心中的孤独感,但是在未庄,这样的组织是找不到的。于是,阿Q在进城后,终于发现了这样的组织,小说又出现了第六章《从中兴到末路》。

进城之后。阿Q加入了一个偷盗团伙,重返未庄竟然受到大家的尊敬:“人人都愿意知道现钱和新夹袄的阿Q的中兴史,所以在酒店里,茶馆里,庙檐下,便渐渐的探听出来了。这结果,是阿Q得了新敬畏。”可惜,当阿Q的经历被大家知晓尤其知道阿Q自己从这个团伙偷跑回来,未庄人的看法又变了,他们在鄙视阿Q的同时又提防着阿Q。阿Q又一次被抛弃了,众人的鄙视和不屑让阿Q重新回到原来的境况中。这时候,辛亥革命来了。

从赵太爷对革命党的恐怖中,阿Q感受到了革命党的强大,于是便心生向往,情不自禁把自己当成了其中的一员,他幻想着:“造反?有趣,……来了一阵白盔白甲的革命党,都拿着板刀,钢鞭,炸弹,洋炮,三尖两刃刀,钩镰枪,走过土谷祠,叫道,‘阿Q!同去同去!于是一同去。……”

对革命不甚理解的阿Q把自己当成了革命党中的一员,他觉得自己和他们是心意相通、理想一致的。但久而久之。无人相问的冷落又使阿Q不安和着急起来,他用竹筷插人辫子,甚至主动跑到赵白眼家中联络革命。

但是,阿Q的梦想又一次被现实无情的打破了,他依然找不到归属感,依然找不到组织,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在此得到鲜明的体现。作为一个反帝反封建的组织,却把阿Q这样的穷人排除在外,注定了辛亥革命要走向失败。

就这样。无家可归、无族可依、无人可伴、无组织可加人,阿Q彻底被抛弃了,小说最后的大团圆其实是阿Q一个人的团圆,没有人可怜他,到死,他都是孤苦伶仃的一个人。

所谓的精神胜利法,便是这寒彻心底的孤独带来的麻木后又引起的自我麻醉,是阿Q被社会抛弃后一个人的娱乐和美梦。

猜你喜欢
恋爱婚姻太爷婚姻家庭
谢谢你,《恋爱婚姻家庭》
《诗经》婚恋习俗探析
那熟悉的声音再次响起
鞋不合脚或是心衰
种菜风波
画中迷雾
湖南加快推进婚姻家庭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建设
白裤瑶婚姻家庭生活变迁研究
配偶法定继承权重塑中对婚姻家庭伦理的考量
去镇上喝牛肉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