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向阳
时下大多数语文课堂教学存在一个通病:只关注教师如何提问,而很少着眼于怎样引导学生提问。在这种教师课前精心设计问题,课上循循善诱,步步启发,最后“请君入瓮”的局面下形成的学习心理必然是被动的、消极的。那么,作为一线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怎样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科学地引导学生提问,使课堂设问更切合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与学习实际,充分发掘他们的深层潜能和创造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和探索者,从而在课堂中提出有意义、有价值的问题呢?
(1)发扬教学民主,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青少年思想活跃、求知旺盛,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这就是问题意识的种子。然而,这颗种子能否萌发,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气氛。在大力提倡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发扬教学民主的今天,“师道尊严”乃蛰伏于许多人的思想深处。老师永远是正确的,老师所传授的知识是绝对正确的、不容置疑的。于是课堂上便只剩下教师的声音了。久而久之,拉深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使学生在课堂中不敢问也不屑问了。相反,如果教师能切实从语文课堂单一的知识传授的角色逐步向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转换,使教学过程变成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从讲台上走下来,融入学生中,做学生的朋友,从学生的角度看问题。当学生提出幼稚的问题时,也许是学生灵感乍现,老师要多一点容忍,少一点讥笑;当学生提出让老师难堪的问题时,要多一点理解,少一点责备;当学生为了表达一个问题急得面红耳赤时,要多一点鼓励,少一点厌烦。学生就很容易提问了。
(2)教给学生提问的技巧,促进问题意识的形成
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一首诗中曾说:“智在得巧,愚者问得笨。”在教学中,经常发现,许多学生只会提一些简单的、思考层次较低的问题。还有的时候,学生对某些内容产生疑问,但不能准确、清晰地将自己的疑问表达出来。所以,教师应当教给学生一些提问的技巧,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首先,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确提问的种类。按照布鲁姆目标分类法。可以分为六个层次的提问。低层次思考的提问,包括知识提问、理解提问、运用提问;高层次思考的提问。包括分析提问、综合提问、评价提问。学生知道提问的技巧和种类后才能知道如何质疑与提问。
(3)、赏识学生,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
马斯洛的“需要理论”告诉我们:人的内心最高级需要就是获取社会尊重。杜威曾经说过“希望得到尊重是人类天性中最深刻的冲动。”罗森塔尔的“期待效应”也充分说明了当教师认定学生有发展前途而对学生进行赏识和期待时,就很容易感染被赏识的学生,从而推动学生成长。所以,我们教师应根据新课程提出的评价方向,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的提问,使学生在得到赏识,积极肯定评价中强化问题意识。要使学生知道,每一个问题都可能对自己或对他人有一定的影响,所以要乐于并敢于把自己想法提出来。同时对学生的问题要表达自己积极的反应,如你的想法真的很深刻,它对我们理解课文很有帮助,从你所提出的问题,可以看出你的知识面很广等等。学生的一得之见得到教师的一句赞许话语,乃至一个肯定的手势、一次期望的目光,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转化为学习的动力,从而使学生的问题意识得到强化。
(4)留出时间让学生自由提问,发展问题意识
在传统的语文课堂中,受“满堂灌”、“满堂问”思想的影响,教师占据了课堂大部分时间,学生只能疲于跟随老师的思维与提问,根本没有独立思考与提问的时间。因此,课堂应合理分配师生活动的时间。让学生能随时问,处处问,以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一直尝试“课尾5分钟——学生自由提问”的做法。在教学设计中,总是提早5分钟完成教学目标,这样学生在最后的5分钟能对本课知识加以巩固与延伸。
学生是好奇心强而且思想活跃的人,每一堂课中他们经常会产生一些想法和问题。教师要努力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允许并吸引学生质疑。热情地为他们创造吐露思想的机会,对于学生的质疑,要在态度上给予鼓励,方法上加以引导,让学生在教师亲切、赞赏的言行中产生强烈的思维意向,积极进行思维活动。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由“敢于提问”向“善于提问”发展,其创造性思维能力也就潜滋暗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