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与罚》中的心灵对话

2009-06-10 12:07孙红林
文学教育 2009年5期
关键词:尼科夫斯克里罪与罚

孙红林

《罪与罚》中,几乎每一个看似纷繁的章节都非常重要,小说中的“对话”是最大的特色。尤其以第一章的心灵对话最为典型。这里选自第一章第四节,即从“母亲的信让他痛苦到极点”到“他突然打了个哆嗦……两眼一阵发黑。”这个片段总的来说是写小说主人公拉斯克里尼科夫阅读了他母亲的来信之后的心理状态,是一系列的心灵对话。

在这个片段甚至是整个小说世界中,“到处都是公开对话的对语与主人公们内在的对语的交错、呼应或交锋。到处都是一定数量的观点、思想和语言,合起来由几个不相融合的声音说出,而在每个声音里听起来都有不同。”主人公拉斯克里尼科夫是心灵对话的最核心人物。他在遭受着贫困漂泊与走投无路的夹击时,“不修边幅,邋里邋遢,已经到了极点”,但至少“拉斯克里尼科夫甚至觉得,这样倒挺惬意”(第三节第三段)。然而“母亲的信让他痛苦到了极点(第四节开头)”。显而易见,表面上是信件致使他痛苦,但实质上是他最脆弱的神经已经被拨动起来了,或者说他的软肋遭受了沉重的打击,致使他有失去最后的精神寄托的痛苦,某种使之得以存在的动力遭受创伤。但所有这些,无不体现在整个“对话”关系构建的小说世界中,种种出场的人物都有着不同形式的心灵表现。

该片段中,拉斯克里尼科夫的情绪达到最激烈的状态,这是心灵对话的高潮部分。如:“她却出卖了自己!”——“她是肯出卖自己!”——“她会出卖自己!什么都肯出卖!”之后接下来的三段文字中,前后十多个感叹号“!”。与近三十个问号“?”交织并行,强烈对峙,掀起一波又一波的对话狂潮。当然,不言而喻,主人公的精神状态极度紧张,主人公的心灵世界波澜怒吼。这让读者也为之窒息。值得注意的是,“?”问号多于感叹号“!”占上风位置。可见,“这些问题早就在折磨他的心灵,使他痛苦到了极点!”痛苦之关键,恐怕在于他内心的矛盾和思想的争锋。

“决不会有!为了让这样的事不至发生,你要做什么呢……你猜到了吗?”这个部分,在拉斯克里尼科夫看来,这样的问题最具有杀伤力。也就是前面谈及的精神的后花园受到沉重的刺激。人的行为依赖于本能的指引,其中非常重要的是社会本能,如“爱和同情”(心理学家詹姆斯语)。一旦拉斯克里尼科夫的社会本能遭受威胁和创伤,那么可想他的内心是如何的复杂,他未来的命运将向何方?

即便如此,作为颇具思想深度的拉斯克里尼科夫,理所当然地认为必须尽快有个结论以力图改变这种状况。“一定的才去某种行动,立刻行动起来……即便什么决定都行……”如此一来,终于爆发出“发狂似的大声叫喊”,还有一个念头,是“完全陌生的新形式的可怕的”幻想的形式。这样的心灵对话,越深层挖掘,越神秘无休止。不同的声音融合到一个人的心灵对话之中。这其实就是巴赫金所说的“有着众多的各自独立的而不相融合的声音和意识,由具有充分价值的不同声音组成的真正的复调”。正是有着太多不同的声音,才有了不同心灵的对话关系;正是在这些心灵的对话中,体现着不同的声音可以自由地平等地同时共存。小说中。主人公和“自我”、假想的母亲、妹妹、读者以及作者这些角色平等交流对话。这就是最普遍的说明。

多种不同的声音代表着多种不同的立场出现。这些不同的声音交织在一起,这些声音的交织。实质上就是心灵对话的内在因素,根本在于思想的争辩和叩问。在《罪与罚》中,这些对话都是围绕着拉斯克里尼科夫的心灵对话而展开的,恰当地说。应该是拉斯克里尼科夫的思想对话在起作用。由于“陀思妥耶夫斯基所有的主要人物,都是冥思苦想的人,每个人都有种‘伟大的却没有解决的思想,它们全都首先耍弄明白思想。”而思想只有在交锋状态下才得以形成和发展。对话也就越加呈现出交织的火热。人的心灵状态便随着对话的无限延伸和永远未完成而跃然纸上。

对话关系,尤其心灵对话的形成,是思想产生的必要条件,更是人之为人的首要条件。正如巴赫金所说:“思想只有同他人别的思想发生重要的对话关系之后,才能开始自己的生活,亦即才能形成、发展、寻找和更新自己的语言表现形式、衍生新的思想。人的想法要成为真正的思想,即成为思想观点,必须是在同他人另一个思想的积极交往之中。”这样,对于《罪与罚》进行了体验式的阅读之后,便可以看出人与人之间心灵对话的重要作用。这归根结底是对我们心灵和思想的陶冶,它更可以促进我们平等地对话,促进思想的进步。

猜你喜欢
尼科夫斯克里罪与罚
明星逃税罪与罚
斯克里帕利 双面间谍中毒英俄双边关系冻结
疑遭暗杀 前俄国间谍斯克里帕尔的双面人生
俄著名导演涉嫌欺诈被拘
房地产的“罪与罚”
违反校规的“罪与罚”
为休假撒谎自导绝症闹剧
对一个人的认识
俄罗斯女排主教练被疑上吊自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