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伯·格里耶新小说特点及成因

2009-06-10 12:07陈小强
文学教育 2009年5期
关键词:橡皮美学事物

陈小强

相信多数阅读过罗伯·格里耶小说的读者,对其小说都难免生出晦涩难懂,不忍诸读之感。可是为什么格里耶却是因了这些令读者难以阅读和接受的小说,而成为举世公认的小说大师,并且因了这些小说而为世界小说林造出了另一个奇观——“新小说”呢?

纵览格里耶的小说作品,可以看到他的小说创作,自始至终,从内容到形式都体现出了迥异于传统小说的特点,而这些特点具有一定的连贯性,本文就以他早期的三部代表作《橡皮》、《窥视者》和《嫉妒》为具体对象,透过它们来分析在其小说作品中一贯呈现出来的几个主要特点,继而结合格里耶的小说美学主张探究其小说的内质,以期窥视“新小说”内涵之一角冰山。

一、冷峻的“客观”“写物”小说

1953年。格里耶的第一部小说《橡皮》出版,并因此作引起的较大反响为契机,开始担任午夜出版社的文学顾问。1955年第二部小说《窥视者》出版,获得了法国当年的批评家奖,更是引起了文坛一场激烈的争论,作品遭到当时评论界许多人的批评和讨伐,发行的一万册书也是直到1957年才售完,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难以为世人所接受的小说创作,紧接着在1957年又出版了《嫉妒》。这三部小说,后来成为了格里耶及以其为代表的法国“新小说派”的经典作品。小说初创时期,虽然遭到多方的非议,但也得到了罗兰·巴特在内的一部分法国评论界著名人士的肯定,罗伯·格里耶也因了这些被人视为“怪物”的小说作品而成名。

小说《橡皮》讲的是一个类似侦探小说中的谋杀案的故事。故事主要情节是讲一个势力强大的恐怖组织正在有计划地进行一场谋杀,将一个对国家经济政治有重大影响的集团的成员一一除掉。而《窥视者》则描写旅行推销员马第雅斯到一个海岛推销手表,并且这在一段时间里岛上发生了一起离奇的命案的经历。《嫉妒》则没有故事情节,记叙一个嫉妒者的所见所想,近乎纯粹地描写生活现象。

阅读小说之后,我们可以发现几部作品中共同呈现出来的几个很明显的特征。

1客观细致的写物。小说给人的第一个直观感受就是对事物的描写详细、细致直至琐碎,小说中大量充斥着视线所及的事物的形状、位置、数量、颜色等物理特征的描写,表述极为详尽,定位近乎是经过科学仪器的确认一般。如《橡皮》中对邮局窗口牌子的描写,对快餐店菜盘里的一片番茄的描写;如《窥视者》中马第雅斯对到岛上卖表时间的精确计算;《嫉妒》中对树林的树桩数目的精确描述等。

2不厌其烦的反复。小说中除了大量对事物的静态描写,令人感到不耐烦外,厌烦的是小说中一再出现的重复的内容。如《橡皮》中杀手格里纳蒂对杀人现场的多次重复性回忆;侦探瓦拉斯一再地买橡皮的行为;如《窥视者》中反复出现的情杀电影海报;“8”字形状的绳索、海边堤壁上的“8”字形铁环等;如《嫉妒》中反复出现的房屋前的树林、墙上被捻死的蜈蚣。

这些对事物精细描写和一再的反复,看上去毫无意义,似乎没有在小说中存在的必要。

3繁杂混乱的时空。格里耶小说中的时空呈现出了似有矛盾的两个特点。首先。小说故事时间都较为短暂集中。如小说《橡皮》的主体事件就集中在谋杀案发生的24个小时里;《窥视者》事件主体时间则集中在主人公马第雅斯上岛卖表的一天里;而《嫉妒》则更是对嫉妒主体在一段短暂时间里的嫉妒心理的呈现。其次,格里耶小说中的时间常常是混乱的。虽然小说中故事看似简单和事件主体时间相对集中而短暂,但读者在阅读时并不因此就能轻易地把握作品究竟要表达什么,反而常常在阅读过程中有种被带入迷宫的感觉。难以在读过小说之后便能理清一个在这么短时间内发生的较为简单的故事线索。

这三个特点,呈现于格里耶几乎所有的小说之中,由此带来的是他的小说叙述中缺乏复杂的情节,没有丰满的人物形象,没有动人心弦的事件及波折,其作品给读者的直观印象是充斥其间的大量的事物和反复的描写,以及扰乱读者思维的混乱的时空,整部作品似乎就是一些没有任何意义的言说。这些常令读者深觉他的小说晦涩无趣,没有意义,并冠以“写物主义”、“客观主义”之名,对其加以贬斥。

二、冷峻的“客观”“写物”背后的真实

为何格里耶的小说呈现出这样的面貌,给读者以晦涩无趣之感,却掀起了小说和文学评论界的新浪潮,造就了一个全新的小说流派?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进一步探究在其有异于传统小说的“新小说”背后格里耶所秉承的小说美学主张。

任何一部独特作品的创作,都建基于作家一定的哲学立场和独特的思维方式之上。于格里耶而言,如他所说,在50年代,他们所受的是胡塞尔现象学思维方式的影响。

现象学作为一个流派,有其基本不变的原则,就是胡塞尔提出的“回到实事本身”。在胡塞尔看来,事物就是显示在人们意识中的一切东西,即人们直观到的生活现象。现象构成我们的“源初的生活世界”。这个“源初的生活世界”才是值得哲学家观察和思考的第一现实。他反对本质与现象二元对立的传统哲学思维方式,不承认在人们直接面对和感觉到的现象底层之下还有什么本质或实体。他要求“回到实事本身”——也就是说回到“现象”来研究世界。

对于格里耶小说创作影响最大的正是现象学的这个基本原则,正是站在现象学的立场上,格里耶批判了本质主义观念,主张“铲除关于深度的陈旧神话”,并提出了抛弃深度模式的具体措施,用“虚无意识”注视世界,采用平面化写作。他所谓的“虚无意识”是说艺术家为了呈现真实必须抛弃集体意识形态,“悬搁”思维的历史,用一种唯有自我去感受并发现世界;而“平面化写作”则是消解通常认为的世界,或者说事物本质与现象的二元对立,现象即是本质,只写作为唯一存在的事物现象。

同时,对于现实,格里耶持一种后现代主义的理解,认为具有过程化、破碎化、无序化和未知性的客观世界以及混沌、矛盾、流动的主观世界决定了现实的不确定性。

这种站在现象学的哲学立场上,对现实持一种不确定性观点,成为格里耶小说美学和小说创作的基石。在这样的前提下,从“不确定现实观”出发,格里耶提出了一系列与之适应的小说新概念以阐释自己的美学主张,主要方面可以概括为:以“空缺说”为核心的创作论;惟形式的本体论;非意义的价值观;纯客观的写物论。

长时间以来,我们所认可和接受的叙述理论里一直保持着一种“完整律”,这给予了我们认识和解释世界的可能性,这种“完整”蕴涵着时间上的连续性、事理逻辑上的因果关系、体系上的严密无缺、结构上的封闭以及生态上的静止,而格里耶认为的世界是不确定的,与“完整律”相悖离的,他认为真实的应是瞬间性、悖论、破碎、开放和流动的。如前面论述到的小说时空上混乱的特点。我们的正常思维习惯性地认为一个事件的发生是从一个空间的节点开始,至另一个时间的节点上结束,遵循的是“完整律”,而格里耶对此嗤之以鼻,他竭力想纠正人们的这种日常偏见,因此,他在小说中依托于同时性技巧,有意地制造这种时空的混乱,小说中有意把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分界抹去,把现实、意识和潜意识的分界抹去,没有任何提示就让它们接连着呈现出来,比如《窥视者》中马第雅斯在开船后几十页之后才下船上岛,而我们却好像早就被带到岛上的生活中去了。那是因为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让主人公在上岛前就以回忆的方式——文本并没有以任何标记说明主人公在回忆,呈现岛上的情况,并时而不经意地转到船上的情景。读者在这长篇幅的对岛上事物和生活的描写过程中,俨然已进入了小岛,而暂时忘却了主人公尚在渡船上。

与此同时,在不确定现实观的立场上,格里耶在“新小说”创作中采用“空缺”的美学策略。如《窥视者》中马第雅斯从11点30分之后的一个小时的时间和雅克莲如何死去的一段时间皆是空缺的:如《嫉妒》中,嫉妒者是一种空缺:阿×和弗兰克一起出门后住旅馆里的那段时间、阿×和弗兰克去看其妻子和女儿那段时间于嫉妒者而言都是空缺的。而文本即是在这“空缺”中得以无限延伸,真实也正因“空缺”的存在而成为客观的真实,而不是任何一种参杂了人的主观性的一种真实,它是一种不确定的客观真实,我们无法知道,但却能感到它的存在。

格里耶从“非意义的价值观”和“写物论”的美学主张出发。在小说中用了大量细致、反复的事物描写,文本中无处不在的时空混乱和“空缺”,造成了读者常规阅读经验的断裂,给阅读和理解文本带来了诸多障碍和困难。正是因此,他的小说才令读者产生了晦涩难懂、无趣之感,但是却也因其独特的小说美学主张和高超的技术,使其小说以一种全新的方式揭示出了这个世界的另一种真实而成就了“新小说”,为小说开辟了一个全新的天地。

猜你喜欢
橡皮美学事物
印花派对
我喜爱的橡皮
橡皮收了
纯白美学
单独中的洞见
春食色彩美学
“妆”饰美学
橡皮山
鳄鱼小顽皮爱洗澡之收集橡皮鸭
TINY TIMES 3: A REAL H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