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曾国藩家书》中的情

2009-06-10 12:07郭梅影
文学教育 2009年5期
关键词:家书曾国藩子女

郭梅影

曾国藩,近代中国一位引人注目的人物。100多年来人们对他有着截然不同的评价:誉之者褒为“一代完人”,毁之者贬之为“千古罪人”。尽管毁誉有天壤之别,但他那对父母、儿女、兄弟、国家的满腔深情,是谁都不能无视和否认的。读其一千多封家书,是那么的荡气回肠,情义浓浓。封封家书,或长或短,字里行间洋溢着款款深情,其自身德行修养、洁身自律方面更是国人之典范。曾国藩是其情殷殷而心默然也。他是最好的儿子。能使父母放心、欢心;也是最好的哥哥,教导和照顾弟妹,体贴入微,真情实意,极为动人;更是成功的父亲,仁慈而严正,是子女的好榜样……

《曾国藩家书》中上由祖父母至父母,中对诸兄弟,下及儿辈,有琐碎的家事、父母的存问、兄弟的劝诱、子女的教导,进而至国事、政务的处理,军事的指示,人物的论评,事物当否的检讨,以至于论文论学,论修身成德,封封真实感人,句句情真意切,曾国藩,实乃性情中人也。

一、亲情

(一)孝亲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儒家认为:孝是个人伦理道德修养的基础。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是“仁”,而“仁”之根本是孝。曾国藩的儒家“孝”、“亲亲”思想根深蒂固,他十二分的相信孔、孟的遗教是我民族的至宝。“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爱人”是“仁”的灵魂和内核,而曾国藩在《家书》中最为人感动的也是“亲亲”,即“孝悌”。他在同治九年六月初四谕纪泽纪鸿《家书》中道:“孝友为家庭之祥瑞。凡所称因果报应,他事或不尽验,独孝友则立获吉庆,反是则立获殃祸,无不验者。”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在曾国藩致祖父母及父母的家书中,其对祖父母及父母或叔辈的敬、爱,那种深情,无人能及。一句问候、一份贺礼、一斤鹿茸,几套衣服……细微中现真情,点滴中透实意。试看道光二十六年十二月初六日《家书》:“九弟信言母亲常睡不着,男妇亦患此病。用熟地当归蒸母鸡食之,大有效验。九弟可常办与母亲吃,乡间鸡肉猪肉,最为养人;若常用黄芪当归等类蒸之,略带药性而无药气,堂上五位老人食之,甚有益之,望诸弟时时留心办之。”九月初七日《字谕纪泽儿》:“尔外祖母于九月十八日寿辰,兹寄去银叁拾两,家中配水礼送去。以后凡亲族中有红白喜事,我应送礼者,尔写信禀知。”事无巨细,处处显真情。让人看到一个有血有肉真情流露的曾国藩。

曾国藩的“亲亲、孝悌”,无论官居几品、身处何方,都丝毫未减,看曾国藩于咸丰二年七月廿六日谕纪鸿:“七月廿五日丑正二刻,余行抵安徽太湖县之小池驿。惨闻吾母大故,余德不修,无实学而有虚名,自知当有祸变,惧之久矣。不谓天不陨灭我身,反而灾我母,回思吾平日隐愚大罪,不可胜数,一闻此信,无地自容……出家辄十四年,吾母音容,不得再见,痛极痛极!不孝之罪,岂有稍减之处?”其在获知母亲逝世后的那种悲痛、那种发自肺腑的自责、日夜兼程奔丧的情形,谁不动容?要知道,其母去世之时。正值太平军猛攻长沙之际,由京城到湖南,路途遥远凶险,且已是官居二品,试对比《史记·吴起传》的吴起“东出卫国门,与其母诀……居顷之,其母死,起终不归。”真是天壤之别。

(二)手足情

曾国藩的手足情,从家书中大部分是写给诸弟的就可见一二。他是最好的兄长,教导和照顾弟妹,对于弟妹的诸事,包括生活、学习、工作,事无巨细,都一一过问且关心备至。他虽然身居高位,但并没因自己知识丰、挣钱多、职位高而专横拔扈,他与各兄弟姐妹之间,经常通信,不断联系,交流思想、工作、学习和生活各方面的情况。他认为,兄弟姐妹之间,应友爱、互助,家和为贵。家书道光二十三年二月十九日禀父母:“兄弟和,虽穷氓小户必兴,兄弟不和,虽世家宦族必败。”咸丰四年八月十一日致澄温沅季诸弟的家书道:“兄弟(上日下升)娣总不可有半点不和这气。凡一家之中,勤敬二字能守得几分,未有不兴;若全无一分,未有不败。和字能守得几分,未有不兴;不和,未有不败者。”

他是一个非常称职的兄长,在照顾弟妹方面,无论是弟妹的衣食住行,或婚姻大事,均细心过问。不但在经济上帮助,更是在精神上支持。如道光二十二年四月十一日《禀父母》的家书中说:“惠妹家仅存钱百千在新窑食租,不知住何人屋:负薪汲水,又靠何人?”他还担忧:“率五索来身体弱,何能习劳?”望父母以后写信“将惠妹家事琐细详书。”道光二十四年三月初十日《致温弟沅弟》:“兰姊、蕙妹再过数年则不能自存活矣。同胞之爱,纵彼无觖望,吾能不视如一家一身乎?”那种血浓于水的手足情,对兰姊、蕙妹的关心无不溢于言表。还有曾国藩对三妹曾国芝的关爱也令人感动:自道光二十一年下半年开始曾国芝开始怀第一个小孩,体质较弱,曾国藩在外非常担心她的分娩,是年六月二十八日,他接父亲三月二十四日所发信,知妹已经分娩,故在道光二十二年七月初四日复父母信中说:“四妹生产虽难,然血晕亦是常事,且此次既能保全,则下次较为容易。男未得信时,常以为虑。既得此信,如释重负。”关爱之情跃然纸上。

兄弟姐妹间的真诚帮助、热情鼓励是一个人前进中不可忽视的动力,曾国藩在教导弟妹做人或工作或习文方面确实如此,他无微不致,苦口婆心。如教弟去骄气惰习,十月廿四日与澄弟书云:“余在外无他虑,总怕子侄习于骄奢逸三字。家败离不得个奢字,人败离不得个逸字,讨人嫌离不得个骄字,弟切戒之。”

学习方面更是以身作则:致季弟咸丰十一年十月十四日安庆:“季弟左右:接十二日信,具悉一切。写字一纸,有秀劲之气,若常写不间断,必有猛进之时。余自八年起,每日用油纸摹帖,不甚间断,近日常常长进,弟亦可用油纸试摹也。”又十一月十四日书云:“……油纸摹帖,初为之,则写次行而首行未千,揩摩墨迹,狼藉满纸,迨摹习稍久,则手腕不甚牯滞,纸上墨迹自少矣。弟习油纸,即以此自试效验可也。”那种耐心,可见一斑。

(三)子女情

鲁迅有这样两句诗:“须知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于菟。”意思是说,老虎尚且爱子,何况人乎?“天下父母心”也。马克思也曾经说过“家长的行业,是教养子女”,抚养和教育子女是父母责无旁贷的义务和责任。古往今来,绝大多数的父母都是挚爱子女的,即便自己含辛茹苦,也要把子女抚养成人。高尔基曾说过:“爱护子女,这是母鸡都会做的事。然而,会教育子女,这就是一件伟大的国家事业了……”俗话也说“养不教,父之过”。曾国藩是清末湘军首领。他权管四省,位列三公,拜相封侯,谥称“文正”。然而,儿

子曾纪泽和曾纪鸿都没有变成“衙内”和“大少爷”。曾纪泽诗文书画俱佳,又以自学通英文,成为清朝的著名外交家;曾纪鸿不幸早死,研究古算学亦取得相当成就。这说明曾国藩教子有方,“爱之以其道”。曾国藩是一个仁慈而严厉的父亲,是子女的好榜样。在家书中,以督儿女发奋读书方面所言甚细。如家书咸丰五年二月二十九日《致澄弟温弟》,对纪泽的学习:“每日点五六百字,教一遍,解一遍,令其读十遍而已,不必能背诵也。”他不为子女谋求任何特殊化,教儿节俭创业,就可令人们深思一番。咸丰六年(1856)十一月五日,他给纪泽儿写了一封信。信中说:“世家子弟,最易犯一奢字、一傲字。不必锦衣玉食而后谓之奢也,但使皮袍呢褂俯拾即是,与马仆从习惯为常。此即日趋于奢矣,见乡人则嗤其朴陋,见雇工则颐指气使,此即日习于傲矣……京师子弟子之坏,未有不由于骄奢二字者,尔与诸弟其戒之,至嘱。至嘱。”

他还要求:“吾家男子于看、读、写、作四字缺一不可。女子于衣、食、粗、细四字缺一不可。家勤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可见,曾国藩对子女“爱之以其道”的“爱”是多么的深沉,其情可鉴。

二、友情

“与人为善,取人为善”是曾国藩处理人际关系的根本准则。他认为:“思古圣人之道莫大乎与人为善。以言诲人,是以善教人也。以德薰人,是以善养人也:皆与人为善之事也。”他在朋友最危急、最困难时刻施与援手,以宽容、关爱的态度对待其挚友及部属。五月二十九日禀父母:“……同县邓铁松在京患吐血病,甚为危症,大约不可挽回。同乡有危急事,多有就男商量者,男效祖大人这法,银钱则量力资助,办事则竭力经营。”他那对朋友的关切之情表露无遗,是真君子,坦荡荡也。

曾国藩待朋友的宽容在他对左宗棠的态度上就表露得淋滴尽致,曾经的挚友左宗棠后因政见分岐产生矛盾,但他亦以宽容的态度待之,当矛盾表面化后,曾国藩采用两条办法:一是表扬、鼓励不参与纷争的部属。二是当骂到自己头上时,则不予理睬。他在一封信中写道:“左公之朝夕诟詈鄙人,盖亦糊闻一二。然使朝夕以诟詈答之,则素拙于口……故以不诟不詈不见不闻不生不灭之法处之。”他在家书《谕纪泽》:“余于左、沈二公以怨报德,此中诚不能无芥蒂,然老年笃畏天命,力求克去褊心忮心。尔辈少年,尤不宜妄生意气,于二公但不通闻问而已。此外着不得丝毫意见。切记切记。”这种对朋友的胸怀应该说是难能可贵的。

曾国藩认为交友贵雅量,要“推诚守正,委曲含宏,而无私意猜疑之弊”。“凡事不可占人半点便宜。不可轻取人财”。要集思广议,兼听而不失聪。曾国藩交友是以“仁孝”、“血诚”为标准。他对有“血诚”的书生特别重视。他主要的朋友多为湖南老乡,后多成其主要的幕僚和将领,如李鸿章、左宗棠等。

三、爱国情

曾国藩家书中,处处洋溢着忧国忧民的哀愁和对亲情、友情的至爱。他所处的晚清,内忧外患,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他为维护社会的稳定,想救国救民,他所继承的儒家思想首先就是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主义精神,儒家的优秀传统之一是培育了中国人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紧结合的自觉。治国、平天下的追求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箴言,已经成为社会认可的理想人格和道德规范。他在十一月初七日致澄侯、温甫、子植、季洪四位老弟的信中说:“至军事之成败利钝,此关乎国家之福,吾惟力尽人事,不敢存丝毫侥幸之心”,又五月十四日致澄侯、温甫、子植、季洪四位老弟:“父亲每次家书,皆教我尽忠图报,不必系念家事。余敬体吾父之教训,是以公尔忘私,国尔忘家。计此后但略寄数百金偿家中旧债,即一心以国事为主,一切升官得差之念,毫不挂于意中。”拳拳爱国之心溢于言表。根深蒂固的儒家文化“仁义”、“和谐”思想使他“奉天道而忠君报国”。

曾国藩的爱国热忱还表现在他急于改变国家的贫弱面貌,他非常务实,致力于洋务运动,他同那些高喊与侵略者不共戴天、以驱赶洋人为快、却不愿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文化之士的所谓爱国者相比,无疑是更高明更清醒的爱国。他冲破“天朝大国”的盲目虚骄的笼罩,勇于承认中国文化有不如西方文化之处,因而积极参与洋务运动,倡导学习西方文化中的某些长处。并提出“外壤之要,莫如内修,刻下维持大局,以自强为主”的发展思想,在他的积极倡导、主持下,制造出中国第一艘兵轮和第一台车床,炼制出近代中国第一炉钢水,造就出中国一大批近代技术工人。他还大力倡导翻译出版西方近代科技等方面的书籍数百种,他派遣学生赴美留学,十分努力接受西洋机械,相当尊重西洋科学。他所做的一切努力,目的就是强国救民。这一切不都证明他的爱国情怀吗?

曾国藩是我国旧文化的代表人物,他的成功是从艰难困苦中奋斗出来的,他和小农民一样,一生一世不作苟且之事,他知道文章学问道德功业都只有汗血才能换得来。正如小农民知道要得一粒一颗的稻麦都非出汗不可。他是一个脾气倔、忍性重、吃得苦、不怕输、有蛮劲、好争胜等地道湖湘文化性格的儒将。当然,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是不能脱离当时的历史条件,是绝不能妄下评语的。但他的一番深情,他的家书却是货真价实,家书中那发自肺腑的娓娓深情感人至深,总而言之,曾国藩虽然位高权重,却是一个至情至性之人,他的款款情深,使人深思、使人感动……

猜你喜欢
家书曾国藩子女
跟曾国藩学修身
推荐书目《曾国藩传》
Tomb-sweeping Day
春节家书
一封家书
曾国藩吃牢饭
家书( 连载一)
曾国藩背书
正在上大学的成年子女是否属于离婚案件中“不能独立生活的子女”?
人小鬼大狄仁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