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生作文材料的运用

2009-06-10 12:07徐晓玲
文学教育 2009年5期
关键词:主旨材料文章

徐晓玲

有了“米”,是否就可以轻易做出一锅香喷喷、受人欢迎的“饭”来?不一定,还要看对“米”的处理和使用。材料,就是学生手中的“米”,准确选取、恰当运用材料无疑是作文成功的关键。在近几年的教学工作中,本人发现如何处理作文材料已成为严重制约学生写作能力提高的瓶颈。如何才能帮助学生解决这个问题呢?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略抒己见,求教方家。

一、围绕主旨,恰当取舍。

材料的取舍,是作文的重要环节。取舍是否得当,直接影响到文章主旨的表达效果。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有些学生将作文素材不经剪裁取舍地一路“漫谈”过来,结果使材料冗长乏味、“水份”太大,不能集中地体现主题。严重的更是蔓出文章主旨,导致以“材”害意。比如一篇高考作文,写“我”和父亲去大伯家拜年,亲眼见大伯收受贿赂的事情,动摇了大伯在“我”心中的诚信形象。主题的选择是可以的,但文章的重点几乎全落在记叙大伯收受贿赂的过程上,没有就大伯的“诚信”与否展开描述,尽管文中三处出现“诚信”一词,但所写内容与“诚信”若即若离,结果得分勉强及格。这明显犯了材料不能集中地体现主旨的错误。是考生未能围绕主旨,对材料加以取舍和锤炼所致。

对作文材料的恰当取舍,就是要求材料要与主旨统一,并能很好地为主题的集中表现服务。围绕文章主旨,选取材料中有用的地方,哪怕只是一鳞半爪,不必讲究材料的完整性。在这方面,近年来出现的高考高分作文中就有不少成功的事例。如2004年广东高考佳作《语言是风,沟通是帆》:“钱钟书教授曾这样婉约地拒绝一位很想跟他见面的记者:‘如果你吃到鸡蛋味道很好,你会想去见那只下蛋的母鸡吗?这是一句多么巧妙的语言,它既不失幽默又表达出了自己拒绝来访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这句话没有使钱教授与那位记者的沟通陷入僵硬与冷漠的气氛之中,相反它使那位记者更加敬重这位渊博的老人了。”这一片断。完全只取事例中与观点有关的部分,对事件发生的前前后后一概不理,我取我需。读起来干净利落,明快轻捷,晓畅清新。

二、选材新颖。独具魅力。

没有好材料,写不出好文章;材料不新颖,文章也很难有新意。新颖的材料往往是生活知识的快速反映。大多是最新的信息,因而更具有时代感和鲜活力;即使不是新近发生的事情,也是他人很少运用的材料,因而就显得别致,具有“人无我有”的独特魅力。当代中学生应该具有“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良好习惯,要多关注社会、关注自然、关注人生、关注人类的进步和发展。平时要从现实生活中多积累一些鲜活的、具有典型性、现实感、新颖性的写作材料。不能总是在“光荣榜”、“名人榜”里,在古人、洋人、死人中寻找作文灵感,更不能总是“拾人牙慧”或者“炒冷饭”。总之,要想写出一篇优秀的作文,其材料就要和现实社会生活密切联系。这方面成功的例子有很多。如2003年江苏省高考作文的一篇夺魁之作《放下感情的叶片》,文章由“一叶障目”生发出“感情的叶片”。并由此展开了情思。从“我们的眼光常常只停留在一小部分人身上”,反省亲情、友情等情感的“屏障作用”,思虑所及,直至我们每个人心灵中最为隐秘的角度,乃至人性的共同弱点。材料切合当今社会所关注的热点、焦点,新颖别致,加之巧妙的构思,使这些文章有了不同凡响的表达效果,获得高分也就理所当然了。再如马红梅同学的作文《周末》(发表于《作文报》),文中这样写道:“我的周末快乐最多。我真想让时间慢慢地走。周末的节目太多了,我只好两只眼睛看电视,两只耳朵听广播。林霞的话像水果,杨澜的笑特幽默,冯巩、牛群的相声真有趣,中央电视台的《开心辞典》也不错。汪国真的诗也得读几首,《西游记》里也得再走一走……”这些材料鲜活生动,时代感强,使读者顿感耳目一新。

三、转换角度。发掘新意。

对大部分中学生来说。很难在短时间内大幅度提高作文素材的积累。可我们也应该明白,一则素材并不只为一个主题而存在,同样的材料可以从多角度、多层面为不同的写作目的服务。在素材积累相对薄弱的前提下,对自己熟悉的旧材料进行深入挖掘,转换角度,用出新意,可谓一种巧妙的取材方法。这种方法,或旧貌变新颜,或点石而成金,这正是创造性思维的具体体现。如2004年广东高考优秀作文《跨越语言障碍,筑起沟通桥梁》就是典型一例,“他(唐玄奘)不是在灯下孜孜不倦地翻译天竺的经文吗?他知道,只有把天竺梵文翻译成汉语,天竺的佛法才能在中原弘扬。跨越语言障碍。筑起沟通桥梁,可以使民族间的经济文化相互交流,为振兴民族之用。”不畏艰险、坚韧不拔的唐玄奘,成了论证“语言与沟通”这一论题的材料,其思维可谓独到而新颖。再如陕西高考满分作文《昭君行》:“也许在广阔无边的草原上,我可以不再以青灯为伴,不再与孤独为伍,不用再面对伪善,不必再独忍忧伤。在那里,辽阔的天地可以任我驰骋,淳朴的民风可以给我慰藉。我有豪爽的单于丈夫,还会有可爱的儿女,天伦之乐难道不是最大的幸福吗?,远处,似乎传来了牧人粗犷的牧歌。,我笑了,是由心底涌起的喜悦。”在这里。昭君出塞不再是凄婉与哀痛,而成为思想通达之后走向幸福的起点。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哲理巧妙地寄寓到这个有名的历史故事中,正是本文感动评委、获得满分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概括列举,丰富内涵。

一篇文章的文字空间是有限的。如何在有限的空间里容纳丰富的材料,使文章更具说服力、表现力呢?司马迁《报任安书》中的一段话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文中这样写道:“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这段文字对材料的运用,采取了编排的方式,简短的篇幅承载了丰富的内容,意蕴深厚,耐人寻味。无独有偶,2005年辽宁高考范文《今年的我要飞翔》一文:“于是我拒绝了琼瑶的缠绵悱恻,挥去了三毛的浪漫潇洒。远离了金庸的‘刀光剑影,告别了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杨柳岸的晓风残月已不再是我悲吟的对象,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气概已属于过去,而现在所要的却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那份执着……”这段文字,对材料作了高度的概括,又化用了柳永《雨霖铃》、《蝶恋花》以及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诗句,抒发了一个考生在吸取去年的失败教训后,希望自己能展翅高飞,花红胜去年的自信与执着。不仅文字华丽,而且渲染出一种情蕴和文化品味,感染力顿时倍增。

五、巧妙串联。化朽为奇。

材料是死的,人是活的,一些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素材,如果我们能恰到好处“串联”起来,也能成为精彩的作文材料。比如。三国的故事,本来与“脸”无关,常人也往往不会从这一角度去考虑,可是2005年江西考生《三国之脸说》,就借《三国演义》中的四个主要人物:孔明、孟德、云长和公瑾,表现了“脸”在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含义:“战争风云,变化多端,三国的演义实则是一部关于脸的战争。”如此一“串”,看似不起眼的材料,也就有了用武之地。再比如2004年山东高考满分作文《只缘身在此山中》一文,开篇引出由孔子主持的“秦帝国为什么会灭亡”的讨论会。作者让贾谊、杜牧、苏洵、魏征、孟子依次上场,站在各自的立场上表明对秦灭亡原因的看法。文中的人物都是高中语文课本里见到的,“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相应……”及“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等句子都是课文中要求背诵的。作者把这些不同时代的人物放在讨论会这个特殊场合,又用一条主线将与人物有关的事件有机地组合在一起,点明“在相信自己的同时,也听取一下别人的意见,‘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题旨。这些聪明的考生带给我们一个启示:将零散的材料,别人认为没有多大利用价值的材料,加以串联、组装,是应急考场作文材料运用的一大妙招。

关于巧妙处理与运用作文材料的思路和方法还有很多,这里不再赘述。当然,我们不能忘记。要想提升作文材料的质量,必须注重日常的积累与提炼,平常功夫做足了,写作时自然就可以左右逢源,得心应手。

猜你喜欢
主旨材料文章
主旨大意题
How to Find the Main Idea 如何找出主旨
可爱的小瓢虫
本期文章英文摘要
材料
摇摇鹅
办手抄报
赠送折纸材料
吃透材料 凸现主旨
小排经“点化”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