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小亚
关于农村初中生作文教学,许多有识之士曾进行过不少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效果不尽如人意。教学的有效性亟待提高,有赖于身处一线的语文教师做出更多的努力。本人长期任教于农村中学,试图从寻觅农村初中学生“用笔说话”能力的激发点人手,来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明白一个道理:作文是生活,而不是生活的点缀。
叶圣陶先生曾说:“作文是生活,而不是生活的点缀。”“作文如同吃饭、说话、做工一样,是生活中间少不来的事情。”“所写的内容是你自己原来就有的。”并且在《作文论》中开宗明义地说:“人类是社会的动物,从天性上,从生活的实际上,有必要把自己的观察、经验、理想、情绪等等宣示给人们知道,而且希望愈广遍愈好。有的并不是为着实际的需要,而是对于人间的生活、关系、情感,或者一己的遭历、情思、想像等等,发生一种兴趣,同时仿佛感受一种压迫,非把这些表现成为一个完美的定形不可。根据这两个心理,我们就要说话、歌唱,作出种种动作,创造种种艺术:而效果最普遍、使用最便利的,要推写作。”这些话说明了作文和生活的关系,极明了地告诉我们:作文的实质同人说话、唱歌、手舞足蹈等等“天性”所决定的动作一样,是内心积蓄的自然“宣示”,是内心世界对客观世界感受自觉表达的一种欲望或兴趣,是实际生活中最普遍应用的一种交际方式。因此,作文教学的任务,实质上就是教学生学会“用笔说话”的本领。
夏丐尊也说过:“现在学生作文力的薄弱,并非由于头脑饥荒,实由于不能吟味咀嚼题材,就是所患的是一种不消化的病症。作文的材料到处皆是,所苦者只是学生没有消化的能力。就是对我的生活可以发生交涉的,有意味,否则就无意味。”
但是许多学生对生活视而不见,总是无病呻吟,其实是他们陷入了误区。曹文轩《生活无处不在——与中学生谈写作》中说得好,不要总怀疑自己没有生活。你怎么能说没有生活呢?你吃饭吗?你睡觉吗?你看见过冬天天空下缓缓飞过的鸦群吗?你见过下雨前蚂蚁在匆匆搭桥吗?你对你同桌的好分数嫉妒过吗?你被别人误解过吗……处处有生活,生活无处不在,生活自然也在你身边。当你的作文被老师打了一个3分之后,他们会说:“这孩子没生活。”在这种情况下,你可千万不要心虚,应大声对他们嚷嚷:谁没有生活?我会玩玻璃球,我会用面筋粘知了,我会捉弄我的邻桌,我还会打架,我甚至挪用了爸爸裤兜里的钱,你们怎么敢说我没有生活……人要保持一些童真,要不时地做一些“有意思”的事,那么也写一些“有意思”的文章。依我之见,少年写作文,就应该多写“有意思”的事。何必那么深刻?何必那么深沉?故作高深,一本正经,老气横秋,少了童年的童趣和稚气,倒没有什么可爱之处。我一直有这样一个看法:少年写作文,实际是对自己摹物状态的基本功的锻炼,可先不考虑“有意义”。这有点像学美术的,第一步先要学素描。
因此要引导学生关注丰富多彩的生活。每个人的生活是千差万别的,即使在同一环境下的人,生活也是各不相同,而由此产生的思想感情也应该是不尽相同的。引导他们去写自己身边的、熟知的、有兴趣的事情。因为熟悉。所以有事可述。有景可描,有感可发,有情可达,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从而写出声情并茂的文章来,让他们体验成功的乐趣,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巩固和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正是夏丐尊在《我教小品文》一文中写的:“我所第一叫学生注意的,是自己的生活,叫他们用实生活来做作文的材料。”
二、通过命题:“把题目出在学生的心坎里”。
苏霍姆林斯基有言:“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写作何尝不是如此呢?给学生以催发智能的良性刺激,让他们获得跃跃欲试的最佳写作心态,爱写,想写,从而能写,是我们作为语文教师的重要的教学任务之一。写作兴趣的培养是作文能力形成和提高的一个要素,我们教师应该将命题工作作为写作教学的重要一环。
教师须得深入了解学生,使作文命题“切近他们的见闻、理解、情感、思想”。这就是如叶老所说:“教师在命题的时候必须排除自己的成见与偏好,惟据平时对于学生的观察,测知他们胸中该当积蓄些什么,而就在这范围之内拟定题目”,这才能“把题目出在学生的心坎里”。我们语文教师就要善于细心体察这种可贵的欲望,并通过适当的启发、引导,努力把它强化为学生不吐不快的写作冲动,适时地给他们提供“用文字发表”的机会。久而久之,学生便自能养成“有所积蓄的时候,虽没有教师命题,也必用文字发表”的良好习惯了,也有了朱自清所说的:“作文要有味,味是什么?粗一点说,便是生活,便是个性,便是自我。”近日看《叶圣陶语文教学思想研究》,内有陆鉴三先生的文章《写作的历练在乎多作》。他写道,经常让学生写学期、学年作文小结,回顾自己的习作进步和收获,以不断自我勉励,继续多作,继续提高。文题《有苦有乐的一学期写作》(有苦无乐、有乐无苦、苦乐参半、先苦后乐)、《△,又是50篇》(对题内的△,提供了“哟”、“噢”、“哈”、“啊”、“唉”等字)等等,并据以成文。学生们对老师所设计的这些文题,都很感兴趣,不仅积极动笔去完成,而且通过这样的自我教育。进一步调动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三、通过训练:让“只有写。你才会写”成为现实。
巴金先生说:“只有写,你才会写”。
叶圣陶先生也说过“写作的历练在乎多作”。
学作文需要历练,桐城派大师姚鼐说:“大抵文字须熟乃妙,熟则利弊自明。手之所至,随意生态;常语滞义,不遣而自去矣。”我们老师可能会怕学生基础差,材料少,不愿写,而不让学生多作。其实经过“翻箱倒柜”的搜索,提炼加工的过程,锻炼了运用知识进行创造、写作的能力。总而言之,是要自觉进行创造、写作的锻炼,以提高专业特殊能力。
鲁迅先生说过,文章是“挤”出来的,何况我们这些初学者?所谓“挤”,从认识过程和思维活动上说,就是在一个创造、写作的明确目标的督促下,把写作变为继续学习、继续认识的过程,从而变无知为有知,变知之不深为知之较深,变比较一般的认识为比较精辟的认识,变没有冲动为有冲动。所谓“写作的冲动”,那是与经常写作有着密切的联系的。从来不写文章的人,就不会有“写作的冲动”。
有鉴于此,教师要敢于和愿意让学生多作,然后是经常指导学生“写什么”与“怎样写”。既有严格要求又有经常性的亲切鼓励和关怀,学生即使基础差、缺乏多作的能力与习惯,还是不难做到多作的要求的。训练起始阶段,多写对某些基础差的学生确实是个精神上的负担,这就要做到严格要求和亲切关心相结合,学生只要能认真完成习作篇数,在写作
上的要求可以降低一些。对认真写的学生,虽然差或很差,还是要给以鼓励,注意发现和保护差生在多作上的哪怕是极其细微的上进苗头,以促进其继续,然后逐渐提高要求,鼓励其进步,追赶上其他同学,这就是在多作上的“先退一步,再进两步”的训练方法。对于基础较好、积极性高的中上学生,亦坚持正面教育诱导的做法,多鼓励,少批评。这样,全班学生就会出现你追我赶、积极向上的势头,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如何寻找写作的话题呢?我试着这样做,刚开始写作时,把五十来位同学的习作的题材作一简单的介绍。虽然有部分雷同。但也近三十个话题,然后启发学生想想看,哪些可以作为自己下一次写作的话题。同时把平时练笔定在每周三篇,有时体裁、题材什么都不作限制,甚至包括长短篇幅,所以,有时一位只写四五行的同学因是真情抒写而得到肯定,这样的练笔,因为让学生“回归”到了比较自由的写作天地中。有时也把我自己特别关心的事情分析给学生们听,并结合课堂教学仿写片断,例如学《爸爸的花儿落了》以后,想想自己和父母之间的冲突,他们的表情语言,你感觉某事难以启齿的时候的矛盾心理等等。
四、借助评价:满足学生心中“被人欣赏的渴望”。
有一位心理学家说得好“人心中最深切的禀质,是被人欣赏的渴望。”那么,作为语文老师,应该将鼓励的原则作助推剂,来激发他们的写作激情。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更新作文的评价观。
学生视作文为畏途,提起作文就头痛,这或恐与教师的作文评价观的过于严格有很大关系。学生写作是与生活的对话,与他人对话,更是与自己的对话。教师是学生习作的最重要的一位读者,这位“读者”反映如何,直接影响着“作者”的后续写作的动力和兴趣。可是在写作教学中。教师更多地扮演着裁判员和审判员的角色,很少以一名热心读者、知心文友和欣赏者的角色与学生平等对话。其实,在作文评讲中要确立鼓励主体、不挫伤主体的原则。要以夸为主。让学生在一点一滴的小小成功的喜悦中,养成争强好胜的竞争心、上进心和事业心。靠他们的自觉、自信、自强精神,作文才会从幼稚一步步走向成熟。尤其是对那些平时很少享受表扬阳光的那一些学生。作为教师,更要善于看到他们作文中的点滴进步,予以热情的鼓励和肯定。并要求学生努力学习同学习作中的长处,相信学生对写作的积极性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从另一角度看。学生是一个充满着生命活力、洋溢着诗情童趣的群体。他们用好奇的眼光打量着这个世界,他们的生命每天都在成长,他们的观念每天都在更新……这些都会不同程度地反映在他们的作文中,学生的习作也会成为作为老师的我们的精神的食粮,同时这也是教师走进学生心灵世界的一条通道。教师真诚地向学生学习作文。是对学生写作的极大的鼓励和鞭策,会有力地推动学生的成长,实现“教学相长”。
及时批改,即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作文的情况,又可以使学生及时了解自己作文的优缺点,是调动学生写作积极性的一个重要措施。我实行的是这样一种做法:平时的作文。以练笔为主的,两个班级的作文一般不放在同一天中交。一个班作文本放在办公桌上了,我把其他一些工作先放在一边,抓紧时间批改,以表扬鼓励肯定为主,习作中的美词佳句加圈圈。以示激励,尤其是那些平时写作有一定困难的学生,一旦发现其作文有比平时进步的地方,不吝赞美之词。一次作文表扬的同学占全班的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有时甚至会过半数。一一指出这些同学在这次作文中值得肯定之处。或选材,或主题,或语言,或结构,有时甚至是一个刚新学的一个词语或是一个诗句。这样,批改作文任务繁重的问题也解决了,学生作文的情况也及时地得到了反馈,更重要的是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要真正做到赏识学生,要能将心比心,要能理解他们在作文中出现的一些偏激和不成熟的想法,并能设身处地地理解他们,及时加以疏导和纠偏,而不是简单的用挑剔的眼光来审视学生在作文中所表露出来的思想和感情。要有包容的心态,学生水平参差不齐,要多用纵向的角度看问题,看到具体一个学生在作文写作上的细小进步,不一刀切。我们若是用范文的标准来考量学生的作文,把评改的着力点放在挑毛病上,有一点毛病都意味着作文的失败,那学生常常会心灰意冷而失去对作文的兴趣。
因此,在提升农村初中生写作能力过程中。我们的老师要少埋怨学生,多做一些努力,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使他们愿写、乐写、爱写,使得“用笔说话”的愿望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