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必须贯穿人文精神

2009-06-10 12:07董欢胜
文学教育 2009年5期
关键词:人文精神人文精神

董欢胜

走上教师工作岗位也快十个年头了,但对于教学工作我一直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怕就怕误人子弟罪大恶极。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一直在思考:到底什么才是语文教学?语文教学到底要教些什么?语文教学到底要怎么教?没有明确的目标就会失去方向,没有正确的方法就会陷入被动,没有对教育本质的深刻理解就不可能有成功的教学。

曾经以为字、词、句、篇、语、修、逻、文,就是语文教学的全部。上课就是先读生字词,再解释词语。接着朗读课文,然后划分段落,最后概括中心思想。千篇一律日复一日就像流水作业,我们的学生就这样在老师“毁”人不倦的教育下泯灭了思想,泯灭了个性,也泯灭了对语文的最后一点兴趣。总听语文教师抱怨学生难教。大概原因也在于此。

其实现在我们都知道,真正的语文不是这样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说:“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虽然培育人、教育人是各个学科共同担负的责任,但语文学科却有着独特的作用。因为作为母语来说,语言是民族文化的地质层,它积淀了一国的文化精粹,它不仅仅是载体,实际上是意识、思维、心灵、人格的组成部分,因而“文”和“人”有着天然的血肉联系。语文教学既是训练学生运用语言能力的过程,也是传递文化、陶冶人性、建构人格、促进生命个体成长完善的过程。语文就是要培养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对理想与未来的追求、对自然与人生的关怀。一个学生的人文基础,如对人类的责任意识、对理想的执著追求、对科学的兴趣和态度,往往对其学习起着决定性作用。因为这是一种精神底子,中小学生奠定了这样的“精神底子”,以后无论遇到了什么艰难曲折,经历了怎样的人生的、精神的危机,都能从容应对,坚守住基本的精神防线,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态势,不至于在精神上被压垮。笔者想就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谈几点看法。

一、在语文课堂中渗透人文精神

1、以教材为依托,培育人文精神。无论是从历史,还是从现实来看,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的文学作品和丰富的人文知识,而且从最新的一套初高中教材来看,它的比例有越来越大的趋势。如何看待、如何处理、如何利用这些作品,对语文教学来说至关重要,对培育人文精神来说至关重要。由于长期以来对语文学科的性质认识存在着误区和应试教育功利化的影响,语文教学中的唯知识化的倾向严重,因而把语文课上成是语言文字课,忽视了语文教材中大量文学作品所体现出来的人文思想和人文内涵。其实教材所选的作品中可以涉及到多方面的精神,有孟子的“舍生取义”,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有对自我的追求,有对人性的认识,有对真善美的讴歌……因而首先在教学中应注重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从精神培育的特点出发,在对文本的解读中去品味经典范文,在细嚼慢咽、反复吟咏中,净化心灵,提升品位,促成人格、信仰等的形成。

2、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反思以前的语文教育,我们在“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课堂为中心”的三个中心教学思想的左右下,教学的民主成为一句空话。语文教学的模式基本是“灌输——接受”。殊不知教育的对象是具有个人尊严和特殊个性的人,教育的核心是唤醒,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生命感、价值感唤醒。而这种“唤醒”注定了人文精神的教育是不能“灌输”也不能“训练”的。因此,作为语文老师,应尊重学生的精神自由,帮助学生建立起一个精神的故乡,一个心灵的家园。在对待学生的态度方面,就要求语文老师要把学生当“人”看。因为学生是主体的人。有他自己的独立人格,有他自己的主体意识,要相信他们,尊重他们。还要看到我们的学生毕竟是孩子,有其惰性,有其贪玩、好动、爱胡思乱想的天性。而学生的成长不应以失去童心为代价。因此。我们不能对学生的幻想采取简单、粗暴的禁止、压制的办法,应多一点同情心,多一点理解,给孩子一定的心理自由。学生是有个性差异的,应该尊重这种个性差异,提倡和尊重多元化。我们还应该认识到,中学是人生中一个重要的成长阶段,青春期本身包含“对真善美的追求,对事业的向往和想象,对人类自然宇宙的关怀,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由此贯穿了锐意激情的生命活力,坚强的意志力,永不停息的探索精神,永不满足于现状的批判创造精神”,即著名教授钱理群先生说的“青春精神”——“独立、自由、批判、创造”。而这些,恰恰是人文精神的具体内容,却又是被传统文化所忽视的。

3、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而是学生的引路人,指引帮助学生邀游知识的海洋,寻找心灵的家园。充分发扬民主,尊重学生个性,在课堂上和学生进行心灵沟通、情感交流,绝不能以教师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而是要以思想点燃思想,以自由呼唤自由,以平等造就平等,以宽容培养宽容。总是以欣赏的、亲切的态度激励、夸奖学生,使课堂更具有人文精神。其实在这方面,孔老夫子早就给我们树立了良好的榜样。例如《子路、曾皙、公西华侍坐》日:“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就是孔子与弟子的师生关系,温馨和谐,民主平等,千载而下,依然令人神往。

二、在课外阅读中感悟人文精神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借助丰富的人类文化精品滋养学生的心灵,充实学生的头脑,无疑是使孩子终生受益的重要措施。他认为引导学生阅读描写英雄人物的生活与战斗的书籍对儿童和青少年世界观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如果一个人在少年和青年早期没有受到这些珍贵书籍的鼓舞,如果他们不为书中描写的英雄人物的行为所感染而进一步考虑自己,那么就还不曾受到过真正的教育。只有当青少年在生活道路上确定了要以英雄人物为榜样的时候,他才会以高标准要求自己,因此我们要创造条件,使每个孩子都能找到使他们振奋并终生难忘的书。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教会学生自己能读书”。因此,要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文化素养。适应当今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就必须切实组织和开展好课外阅读活动。替学生甩掉沉重的学习包袱。使每一个学生在书籍的世界里有自己的生活,它不但不会挤占学生的学习时间,而且对课内学习是一个有益的补充,古人所谓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就是这个道理。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有限的时间用在读书上,真正感受文本,

感受语文,感受人文精神。

1、大量阅读古诗古文。古代文学是通过历史积淀而留下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诗经楚辞、诸子散文、建安风骨、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等等,它们既代表了一个时代的潮流,同时也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生生不息的精神血脉。不是有这么一句话吗,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只有继承和发扬这一精神血脉,我们才能真正理解“炎黄子孙”的涵义并为之骄傲和自豪。我们的古人给我们留下了爱国精神、民族气节、忧国忧民、安邦治国、鞭挞黑暗、蔑视权贵、追求自由、乐观豁达等多少珍贵的精神遗产,这些思想精神,与学校的德育内容是一致的。阅读这些文章,能让学生在文学艺术的熏陶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情感的教育、道德的感化。

2、关注当代名家名作。当代作家如贾平凹、莫言、叶辛、余华、苏童、梁晓声、史铁生、周国平等,大都显示出大师或准大师的手笔。他们的一批代表作品,视角独特,主题深刻,语言鲜活,意境高远。是不可多得的人文景观,有的甚至已入选中学语文教材。近年中高考选用了许多文质兼美的散文、随笔等作为阅读材料,这些作品关注人文,颂扬人性、崇尚真理、追求善与美……因此,语文教学应关注文学的当代性,树立当代意识。同时,更重要的是将当代文学更多的引进到语文课堂。援引当代文学的例子,用这样的语言活水,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与鉴赏能力。

3、广泛涉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著作。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除感性的文学形象的潜移默化外,还须拓宽视野。阅读纯文学以外的书籍。《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要求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列出的书单,包括童话、寓言、故事、诗歌散文作品、长篇文学名著、当代文学作品等,此外还提及“科普科幻读物和政治、历史、文化各类读物”,因为缺了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所谓“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只能是残缺不全的。

三、在作文教学中弘扬人文精神

文如其人,作文与做人应该是同一个道理。长期以来,富有人文性的作文教学,却沦为工具性的、纯技能的训练,结果导致文道背向,人文分离,形式重于内容,实为作文之大忌。其实,作文也是育人的摇篮,孩子们从小就在作文中雕塑自己的心灵。作文的过程正是培养学生美德的契机,从观察感知、体验顿悟到捕捉信息、提炼素材,直至构篇立意,运笔成章。每个环节都可能让作者感受真情,感悟真理,陶冶性灵。升华思想。作文的过程也就是让学生贴近时代生活,接受人文思想熏陶的过程。作文教学要弘扬人文精神,重视人格的养成,这既是时代的需求,也是作文本身规律的体现。

1、重视情感价值的潜移默化。为人师表,身教胜于言教,润物于细无声中。身为教师就要有为师者之风,要以一颗真心、爱心、善美之心、宽容之心、正义之心,去尊重、爱护、鼓励自己的学生,感召自己的学生,唯有在一种尊重、爱护和鼓励的情感感召下,教师的学识才会激发学生内在的求知欲,教师才能把自己正确的价值取向、人生感悟默默地融入学生心田。这样以增强他们的自我认识,发展他们的判断力和思考力。从而形成正确的情感价值取向。

2、教师要引导学生说真话,诉真情,做真人。用真的、善的、美的来引导学生树正气,讲奉献。在不少人金钱至上、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沉渣泛起时,要指导学生澄清认识,在学生心中培护好真善美的源泉,那么,从这眼泉中流出的必然是甘甜的泉水。学生在书面表达中才会写有意义的真话,才会激浊扬清,才会写下自己真确的幸福观、苦乐观、友情观、价值观。

3、作文命题要富有人文精神。教师命题时要体察学生心态,布置的文题应当让学生有话可写、要有话想写。叶圣陶曾经提出教师要“钻到学生心里出题目”,就是说作文题要富于情趣,文题要富于美感。一个好的文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可以诱导学生一吐心曲。同时在作文评语中也要充满人文性,真心倾注自己的情感。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真诚的关怀。

综上所述,语文教师要适应新课程标准,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掌握足够多的人文知识,这样才能在教学中高屋建瓴、得心应手,给学生带来更多的启发。要把人文知识转化为人文精神。保持教学个性,通过自己的个性魅力去影响学生个性的形成。切实转变观念、开阔视野。注重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语文教学才能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适应21世纪的需求。

猜你喜欢
人文精神人文精神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
最朴素的人文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如何在高中历史学习中培养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一种文化的自信
拿出精神
人文社科
写人文的写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