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自读课文创新教学的思考

2009-06-10 12:07张素琴
文学教育 2009年5期
关键词:课文语文课堂

张素琴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中国教育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呼声愈来愈高。而素质教育的实现离不开“创新”二字——教师教学创新和学生思维创新。本文拟就中学语文自读课文如何实行创新教学,谈一点自己的感想和做法。主导思想是建立学生学习自主性,把课堂交给学生。真正实现课堂教学中学生作为主体的教育思想。

一、转换角色,学教结合。

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首要的一条就是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一个积极主动的探索过程,始终把发挥学生主动性作为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的核心,要鼓励学生参与思考、讨论、评价,从而培养学生的参与感、责任感。根据语文自读课文相对简单的特点,教师可以打破传统习惯,重新确定“教”、“学”对象和主体,让学生“教”学生,使三尺讲台不再像过去那样令学生望而生畏。其实,《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语文》第一册的前言,明确提到学生应具备的技能:“熟练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学会圈点批注和做摘录卡片”,“说话要态度大方,口齿清楚,清晰简洁”,“自读课文一般用一课时,少数课文也可让学生课外阅读”。把这几方面有机结合,老师完全可以有目的、有计划的“放手”。中学生特别是中学低年级学生普通具有好动、好奇心强、思维活跃、喜欢表现自己的特点,因此,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当教师角色的学生肯定会自发钻研教材。自主学习,有意识使自己自信、勇敢的性格得以充分发扬。“被教”者提出既围绕课文内容、又角度独特、有典型性的问题则会得到老师的肯定和赞扬。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大部分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中来。得到心理上的满足。

我指导学生学习刘增山的《秋魂》一文时,采用让学生讲解的方法:首先课文分为七部分,为了便于驾驭,以每两部分一个小节,每位同学任选一个小节写一份教案,从中挑选出优秀的教案;再选出八个能力强、口才好的同学分为四组,两人合作,参考优秀教案,讲解课文,回答问题。最后评出综合能力强的组员和提问题有创见性的学生,适当给以口头赞扬。实践证明,绝大多数学生对这种活动报以极高的热情。他们认真查阅资料、精心备课,从课文整体上及字里行间搜寻问题。导语的设置上,通过诗句引出课题的有“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等。总结课文时出现了“酸甜苦辣都是营养,成功失败都是收获”,“一份耘耕,一份收获”之类富含哲理的句子。此外。还提出了许多千奇百怪而又合情合理的问题,课堂气氛活跃,内容掌握很全面,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学生讲课的优点主要有:课外准备充足。课堂气氛活跃,对自读课文的理解也比平常要深刻、全面一些。大多数人善于提问,勤于动脑,能够积极配合课堂的要求。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而且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当然,学生知识水平毕竟有限,讲课过程中难免出现不合谐的音符,比如拖延时间,偶有空堂,有些知识点讲解不深人、不透彻,但从整体来看。因为自读课本身的特点,学教结合还是优点大于缺点。教师要对学生多鼓励,少打击,多表扬,少批评。

在语文教学中,创造力培养不是要求教师和学生在每节课都有独到的做法和新颖的技巧,而是要求学生在教师设制的特定训练中,理解、掌握知识与技能。随着社会整体文化水平的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多。通过自读课文的学习,让学生从课堂上站起来,这既有利于实现国家教育部对初级中学教学的要求,又迎合了教育大发展的趋势,同时赢得了学生的欢迎和拥护,获取知识,锻炼能力。

二、因势利导。巧妙安排。

心理学知识告诉我们,中学教师面对的是一群正茁壮成长的少年,他们正处于鲜活多变的年龄,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开始对世界、对人生、对自身有了一定的认识和见解,每个人的气质、性格、思维都各有不同,但在这个人人充满个性的基础上他们又有共性。初中生正处于半幼稚半懂事的年龄,既有独立性,又有依赖性,渴望成熟。喜欢表现,尽可能想把自己优秀的一面展示出来,求知欲望高,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教师如果能抓住他们这些心理特点,巧妙安排课堂内容,就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自读课文具备大多数人都能读懂的特点,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最好途径。比如,我在讲解自读课文《宋定伯捉鬼》这篇课文时,指导思想是自己处于配角地位,让任何一个学生都有可能唱主角,因势利导,巧妙安排教学活动:

(1)故事接龙,疏通课文。

这篇古文比较简单,虚构了一个人用智谋制服鬼的故事,有滑稽意味,这类文章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上课先利用五六分钟,让学生把课文浏览一遍,了解文章大意。下面的任务是各人任选一句或一段,展开想象,添加细节,把原来简洁的故事扩充为曲折离奇、险象环生但又保持原有内容的长篇故事。想好的学生在讲台上讲述自己的“杰作”,可以多个人讲一段,在比较中相互学习、共同进步。事实证明,学生想象力之丰富,表达能力之出色,参与活动之踊跃,超出了教师的设想。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也说过,几乎每一个孩童都能在没有事先计划的情况下即兴创作一支歌、一首诗、一个舞蹈、一幅画或一个剧本、一个游戏,在他们看来,创造和想象,近乎于人类的本能。无拘无束的放飞创造与想象,本是孩子的“专利”。比如课文第一句话“南阳宋定伯年少时,夜行逢鬼”,一个学生扩充为:“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南阳县一个叫宋定伯的少年,急匆匆的行走在通往宛市的田间小路上。父亲的病又加重了,他必须连夜赶去城市的药铺为父亲抓药。路上静悄悄的,只能听到他沙沙沙的脚步声。突然,他眼前一道白影一晃,倏又不见了。宋定伯先是一愣,接着大喊一声:“谁?你是谁?我是鬼一个阴森恐怖的声音从前面飘了过来。”学生设置这样的情节,既紧扣原文又内容丰富,把课文讲活了。这种做法首先满足了学生希望展现自我的心理要求,其次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能力,并使学生进一步熟悉了课文内容。创新思维必须依赖于想象和联想能力,想像和联想是写作的基础,也是创造性思维的基本功,没有一定的想象和联想能力,思维就谈不上有创新性,而要锻炼这两种能力,扩写、续写、改写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在自读课文教学中,这些方法都是值得借鉴的。

(2)你问他答,各展其才。

教师授课面对的是全体学生,他们能力有差别,性格有区别,所以要时时考虑到每个学生的个性,全方位调动每个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促使人人思考,个个动脑。在讲解《宋定伯捉鬼》的知识点时。先让每个学生就自己不懂的字、词、句、篇提问,其他学生举手回答,较难的问题由老师解答。为了鼓励学生多提问,针对部分学生怕暴露自己无知的心理,设立奖励提问同学的政策,即:在举手回答问题的同学中,提出问题的人有权利选择谁来回答,感受一次当老师的感觉。对于那些永远不爱提问的人,将他们确立为教师提问的对象,视回答问题情况,该鼓励的鼓励,该批评的批评,逐渐改变少数学生不懂装懂,懒于思考的习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必过多干涉学生的思想和行为,除非学生的活动完全偏离了教学活动的方向。教师要多看、多听、多感受而少说话,要及时表扬那些提出“与众不同”见解和问题的学生。对于回答问题遇到困难的学生,老师应在必要时给学生以合理支持。

创新能力很早就在个体身上萌生了,这是一种潜力,有待于培养和发展。正确识别和挖掘学生的创造潜力,建立起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对于发现和培养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中学语文自读课文的教学,我们应该有“该放手就放手”的胆识和策略,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推进素质教育。

猜你喜欢
课文语文课堂
欢乐的课堂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写字大课堂
一条鱼游进了课堂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