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学习资源对中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分析

2009-06-08 03:00陈明选
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 2009年11期
关键词:学习资源效果分析信息化

俞 瑜 陈明选

摘要:学习资源的信息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扩大了知识面,增加了信息量,但资源呈现方式的改变也同样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中学生正处于认知发展的过渡阶段,受学习资源的影响较大。因此,分析和开发能够促进学生学习的资源,营造良好的学习资源环境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学习资源;信息化;效果分析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09)22-0020-03

教育信息化给课堂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地运用于教学。学习资源比过去更加丰富和生动,对中学生的学习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是现代中学生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与传统的教学相比,信息化的学习环境给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研究信息化学习资源对于中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信息化学习资源与学习

1.学习资源的概念

学习资源指支持学习的资源, 它包括支持系统、教学材料与环境。在学习的过程中, 学习资源的地位和作用相当重要。学习资源是提供给课程活动,满足课程活动需要的一切,包含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即构成课程活动所需要的素材和条件。[1]学习资源为学习者提供对媒体进行控制的界面,呈现教学信息,并且为教学系统各要素(教师、学生、学习材料)提供沟通渠道。但在纷杂的资源中,有些是不会实现课程目标的,只有满足学生学习的有价值的资源才能达到课程目的并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2.信息化的学习资源

信息化的学习资源是应信息时代的技术发展而出现的,它的技术基础是网络与多媒体技术相结合的超媒体技术。与传统教学资源相比,信息化的学习资源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个别化的学习环境。其内容更为丰富, 交互性更强,获取、查找更加方便, 超文本结构、多媒体显现都有别于传统的线性的、平面单调的信息组织形式。数字化资源依托于现代信息化的教学环境,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类,如表1所示。

3.信息化学习资源与学习的关系

在现代课程中,信息化的学习资源已经能够涵盖学习的各个环节,不仅为教师的备课和研究提供帮助,还为学生的情境探究、发现问题提供了支持。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从教材、板书、教师传授转移到教学软件、电子阅览室、卫星电视上等等。学习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逐步转化为自主式学习、情境式学习、探究式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信息化的学习资源不仅是整个学习活动的支撑,还是引领学生全情投入学习的工具,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效率。在教师的主导地位逐渐减弱的今天,资源对学习的影响力就显得更为突出。

二、中学生学习心理分析

1.知觉思维分析

知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整体反应,需要一定的经验帮助。处于中学阶段的学生知觉发展的速度非常快。中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接触了部分学习资源,对信息化的教学媒体也有了初步的印象,这些在他们的知觉体验中有了一定的经验基础。在中学阶段继续接触信息化学习资源就有了很强的适应力。

中学生心理活动快速发展,做事情的计划性增强,思维水平、观察力水平大幅度提高,已经能够在观察中做到不遗漏主要细节,能够发现事物之间的微小差别,能够快速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而注意广度在初中一年级就已经接近成人。[2] 因此,中学生喜欢在课堂中观察丰富的学习资源,如多媒体课件、动画、音像资料等,愿意自己去探索在其中发现的问题。但总体来说,他们的理解能力还有限,发展还不稳定,因教育不同个体差异很大。所以信息化学习资源的运用、组合与呈现都深刻影响着中学生的学习和理解。

现有的信息化学习资源已经逐步从单一媒体的资源向多媒体资源发展,同一资料往往包含图像、文字等两种以上的媒体。由于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他们对于同一资源的观察也会不同,有人从颜色知觉开始,有人从形状知觉开始,也有人同时把握住全部信息。观察的切入点不同会影响到对于信息特征的把握度不同。总体说来,信息量大,资源种类多的媒体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2.学习动机分析

“学生对任何外部情境所做的反应既依赖于情境的性质,也依赖于个体的情况,这是心理活动的普遍规律。”[2]如果情境本身是外在的,那么反应就依靠个体心理和外部情境的联结,外部情境的刺激就显得非常重要。在现代课堂中,教师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会为学生设置情境和活动,信息化学习环境中的资源如果能够使得整个情境本身对学生的心理有吸引力,那么学生的反应将会是促进其学习的行为。若资源枯燥乏味,则无法刺激学生探求未知的欲望。

学生的学习态度是其学习效果好坏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一堂课的资源媒体不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且堆砌呈现,学生的内心就会产生拒绝情绪,无法进行有效学习。学生对于学习情境的认同性往往影响到学习者的学习内驱力。“教育的主要职责之一是让学生对获得有用的知识本身发生兴趣”,[3] 即提高学习者的认知内驱力。个体的态度、心向、兴趣和目的每时每刻都在与各种学习情境一起发生作用。基于信息化教学环境的学习对学习者的学习动机要求比较高,学习资源的外部刺激就更应当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

3.学习风格分析

“学习风格的个性差异对学习活动和学习效果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4]由于学习者受特定的家庭、教育和社会文化的影响,个体自身长期的学习活动会形成鲜明的个性特征,表现为对学习环境、学习内容等方面的偏爱,学习者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有可能随学习环境、学习内容的变化而变化。因此,信息化的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的组织结构和内容对于某些有特定学习风格的学生来说具有很大的影响。例如场独立性学生易于给无结构的材料提供结构,偏爱自然科学、数学,学习动机往往以内在动机为主。场依存性学生需要提供外在结构,一般偏爱社会科学,对人比对物更感兴趣,他们更多地依赖外在反馈。场独立性学生对资源的多样性和表现方式可能要求更低,他们需要陈述性强、概念阐释清晰的资源材料,而场依存性学生往往需要图文并茂,能够产生交互的动态资源。

三、信息化学习资源对学习效果的影响

信息化学习资源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教师通过拟定学习策略,为学生提供学习材料,让学生在丰富的信息化资源中去感受和观察。环境和学习材料的变革给学生带来了冲击和影响。主要表现为:

1.锻炼了学生的知觉思维

现代教学理论强调学习的过程,而不是学习的结果,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教师会安排比较丰富的学习资源,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运用自己的知觉思维。知觉思维对科学活动的发现极为重要。所以,教师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帮助学生根据所提供的学习资源形成丰富的想象。类型丰富的媒体资源为学生展示了他们未知的事物,或者短时间内无法想象出来的事物,为学生剖析了微观世界。而中学生的知觉思维水平发展迅速,在这样的信息化资源刺激下,很容易产生想象。尤其是鲜明的图形图像对学生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增加了学生的兴趣。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他们的观察力、理解力和认知水平。通过对资源的观察、联想和信息的提取,学生的思维得到延展,更有利于他们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和对其他学科的拓展。

2.增强了学习动机并提高了效率

信息化的学习环境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传统的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讲授式教学已经转变为人机对话。各种信息传播媒体及配套运作软件组成媒体化教学环境,如多媒体教室、语言实验室、网络教室。学生已经从接触传统的教材、黑板、录音机、幻灯片,转而接触由音视频、网络、卫星电视组成的高效、多媒化的学习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资源的容量更大,运作速度更快,外界刺激更多。中学生容易受好奇心的驱使去自主发现和探究问题。整个情境具有吸引力和开放性,学生的活动相对自由。因此,他们的学习内在动机有较大的提高,对未知事物存在渴望,会有一种求知的驱动力,同时学生如须保持在媒体高效运作下的学习节奏,也必须积极思维,从而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3.在某些时候削弱了学生的理解力和想象力

由于数字化资源的便捷,资源的呈现速度比以往更快。教师在授递过程中,通过点击、播放,轻松地将未知事物呈现给学生,或通过图片、视频动画展示给学生。资源的呈现变成学生主要的理解途径,教师的讲授变成辅助的理解帮助。在学生了解到事物的部分未知领域时,剩下的部分就已经全部呈现。学生想象的时间缩短。中学生已有较为明显的学习风格差异,有些学生不易与学习情境发生联结,需要通过长时间的想象和比较,才能真正理解,这部分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很难被调动学习内驱力,而有些学生在资源的外在刺激后容易与情境发生联结,在短时内就能理解事物的本质。

中学生的思维知觉也已经发展到比较成熟的阶段,他们有能力自己进行思考、注意和观察。如果在学生自主进行了想象和思考后再将未知呈现,学生能够了解自己的原先认知与真实事物之间的差距,也更容易接近真实事物。倘若略去了这段思维的过程,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就会“等待”,等待教师将内容呈现,等待媒体将事物呈现,学生的想象力就得不到锻炼,思维会滞缓。

4.信息化资源环境的纷杂让学生增加负担

中学生活泼好动,对新鲜事物和未知领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他们的学习动机多依赖于外部情境。如果整个学习环境对他们有吸引力,他们便有强大的内驱力,自主进行探究和学习。但如果长期处于信息化的学习环境中,便很容易产生厌倦,他们会逐渐对语言实验室、卫星电视、视频播放失去兴趣,从而降低学习兴趣。

在充斥着数字化资源的学习环境中,学生也容易迷失方向,无法分辨课程的重点是什么,学习目标是什么,容易游离于学习内容之外,而只关注环境中的丰富资源。这样学生就无法提高学习效率,为达到教师的要求还需要在课后进行补充。从而转向传统的学习资源和学习媒体,看书复习,做试卷练习等等。这无形中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在网络环境下的学习中,中学生的好动情绪和好奇心还会让他们偏离学习的轨迹,寻求与学习无关的东西,如游戏、无利用价值的信息等。他们的自我控制力还很弱,很容易被纷杂的资源所吸引,难以辨别什么资源是可以利用的,什么资源是毫无价值的,从而导致学习效率的降低。

四、结束语

信息化学习资源的建设是一个复杂的、渐进的过程。学习资源应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符,适合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水平。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当将资源以合适的方式、在合适的时间呈现,以保证学生在其“最近发展区”内。信息化的浪潮让学校在变革过程中也大量地引入了数字化设备,以建设信息时代的课堂,学习环境对于学生的影响很大,适合学生学习的良好的学习环境才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提高他们的学习内驱力。

参考文献:

[1]范兆雄.课程资源概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2]张莉.儿童发展心理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邵瑞珍等.教学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4]桑新民.学习科学与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王延.网络教学环境中学习者特征分析的新构想[J].扬州大学学报,2005(6).

(编辑:郭桂真)

猜你喜欢
学习资源效果分析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基于微信公众号的O2O学习资源设计与应用研究
基于新技术环境下的自主学习
中等职业教育中教育技术的应用研究
案例教学法在Photoshop教学中的应用及效果分析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
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