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构建探究式地理课堂模式

2009-06-08 03:00范惠明
成才之路 2009年32期
关键词:天气情景探究

范惠明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新的教学理念已深深扎根于每一位教师心中,“学生为主导,教师为主体”成了教育界的至尊名句。探究学习就是新课改理念的具体体现。所谓探究学习,就是指学生在问题情景的引导下,利用教师提供的地理信息主动研究、发现、获取地理知识,发展地理思维,进而提高学习能力的一种学习方法。那么如何促进学生去探究学习呢?这就要求我们地理教师要认真构建探究式课堂模式。

一、 要有明确的达成目标

人们常说:有了目标,就会有前进的动力!新地理课程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表述,这三个维度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是一个有机整体。要重视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要把课标中的“内容标准”和“活动建议”细化为具体的可操作的课堂教学目标,以此来指导课堂教学。例如,我们在学高中地理必修1“天气系统”这一课时,要给学生确立明确的学习目标:认识锋面、低压、高压这些天气系统,能判读不同的天气系统图,通过教师讲述,学生要能作出不同天气系统图,学会分析我国的一些天气现象受哪种天气系统影响。如长江中下游的梅雨、伏旱,贵阳的冬雨,华北的春旱、沙尘暴等等,让学生从理性上认识、从情感上关注身边的地理现象,学会用科学的头脑去分析、去判断、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二、 重视问题的提出和解决

思维起源于问题,体现了人认识事物的基本特征。思维正是从认识的问题中获得自己的本源,又以解决问题为出发点和归宿。课堂上,巧妙地、适时地提出各种问题,并通过问题的层层递进,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和主动探究、激发学生对新的未知知识的认知需要,使得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体验来思考和探索,地理能力得到应有的发展。以“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为例:南北半球海陆分布的状况有何不同?海陆热力差异的含义?热力环流的原理前面刚讲过,让学生再回顾:近地面受热空气上升,冷却空气下沉,不难得出结论:7月份亚欧大陆形成低压中心,同纬度的太平洋形成高压中心。1月份反之。层层递进的设问,这一知识点让学生在答问的过程中就解决了,而且因为理解,所以印象深刻。

三、 重视地理情景的创设

新课程的精神实质要求变革学生的学习方法,使学生能够由被动接受式学习转向主动探究式学习,而这种主动探究式学习是建立在一定的地理信息材料基础之上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些地理情景,通过情景来展示地理现象,让学生去探索去发现。创设的情景要具有挑战性,具有针对性。因为学生对眼前能看到的东西是不感兴趣的,对藏在后面的奥妙却想探个究竟。如“气旋”这一课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回顾夏季天气预报中的台风卫星云图,也可以直接展示教材上提供的“台风”照片,让学生观察它是按什么方向转动的漩涡,为什么?如果这样的天气系统发生在南半球呢,转动方向会不会改变?为什么?让学生边思考边作图,南北半球的气旋就分得很清楚了。

四、 构建重点知识框架

任何一堂课,教学重点要鲜明地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在45分钟时间内,快速地获取要掌握的重点内容。而每一课的重点一般也是这一课的难点,你明确地告诉学生这是重点或难点,他们会很专注于这一块内容。重点把握了,其他知识也就水到渠成了。其实,真正的重点难点只要学生真正用心地去解读,也就不再是难点了。

五、 呈现若干个闪光点

钻石耀眼,因为它有闪光之处。一堂令人难忘的课,必定要有它的闪光点。平淡、呆板的讲述只会让学生乏味。好的课堂,应该是走近学生的心,懂得他们的兴趣、爱好,用他们喜欢的方式,喜欢的语言去描述生硬的知识,他们必定会对你的课充满激情,充满期待。比如对“地球自转方向”这一知识点的把握,侧视、俯视、仰视各是什么状态?可以随手拿起粉笔盒作教具转给学生看,既形象又会给他们留下深刻记忆。告诉他们可以用自己身边的任何物品当做地球仪转动来判断俯视、仰视时的地球运动状态。他们在动手参与的过程中不仅学会了知识,也培养了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

通过这几年的课堂实践,我由衷地感受到探究式课堂模式中,由于师生的平等交往,已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他们个性张扬,善于表达,思维活跃。教师也由教学中的主讲者变为平等中的首席,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靖江市第四中学)

猜你喜欢
天气情景探究
情景交际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天气冷了,就容易抑郁吗?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Weather(天气)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