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中应注重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2009-06-08 03:00
成才之路 2009年32期
关键词:创设意识情境

张 炜

摘要:问题意识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基础和前提。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要创设民主的教学氛围,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倡导探究式学习,使学生养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进一步解决问题的学习习惯。

关键词:创新性思维;问题意识;地理教学

创造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民素质的基本标准之一。基础教育中创造能力的培养表现为建立学生的发现问题、积极探求问题结论的心理趋向。苏格拉底说过:“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的产生。”一切思维都是从问题开始的。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训练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是培养创新性思维的基础和前提。

首先,教师要创设民主的教学氛围,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指导思想。要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思想,将自身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宽松、民主的环境中积极思维,促进学生将自身角色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化为主动的知识构建者,使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充分发挥他们好学、喜探究的天性,大胆探索发现,敢问、乐问。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普遍存在“死读书,读死书”的现象,只满足于上课时被动地接受、机械地记忆,使得许多鲜活的知识变成了死板的。究其原因,传统的师道尊严的思想,无疑压抑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才能。在我的多次鼓励下,一些学生开始大胆质疑。如在演示地球的公转运动时,由于条件所限,由一名学生拿着手电充当太阳,另一名学生手拿地球仪绕其旋转。演示完后,其他学生都表示理解了地球公转的方向、特征,但有一位学生却提出:“太阳应是四面发光的,这样演示不准确。”这时我及时表扬了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对此做了进一步解释,并且趁机抛出了另一个问题:“大家想想,怎样才能利用简单的器材,使这个演示实验更加完善?”安静的课堂热闹了起来,学生们议论纷纷,提出了不少行之有效的建议。

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发扬民主,让学生有问题敢问,还要善于引导,创设情境,让学生有问题要问。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创设质疑释疑的情境,采用多种方法和手段,提出有一定深度的问题,鼓励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去思考,去探索。通过教师的点拨、诱导,唤起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情境中产生困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讲授“热带的气候类型”时,教材是通过四幅气候统计图来进行比较的,我设计为由学生进行小组学习,探讨四种气候类型的特征,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进行适当点拨。最初曾担心学生无法完成,但事实证明,学生不仅能完成,而且完成得很好,更重要的是,他们由此学会了通过分析气温曲线变化及降水量特征概括气候特点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我进一步提出问题:“你们发现热带气候类型的共同特征是什么?”学生们在刚才思考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归纳,得出了结论,这为以后进行气候方面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此外,要倡导探究式学习。探究是指学生用获取知识、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研究自然界的科学方法以及进行的各种活动。①探究是能动地学习科学的过程,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地理教学的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尊重科学、不迷信权威的科学精神,也有利于防止学生思维僵化,培养思维灵活性,发展学生的创造性与创新意识。新教材中设置了许多地理活动,这为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提供了很好的平台。除此以外,教师还应该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引导学生观察地理现象,提出问题,收集处理分析数据,进行解释研究。例如对秦岭-淮河线南北地理差异以及其形成原因的探究,对当地主要农作物的探究,都可以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完成。

“你今天向老师提问题了吗?”这是犹太人在孩子放学后的问话。在推崇自主探究学习、启动新一轮课改的今天,作为教师,首先要树立现代教育的新思维,让学生从问题中来,到问题中去,使学生养成善于发现问题、主动提出问题、寻找问题解决方法,并从中发现新问题的学习行为习惯,培养创新性思维,从而培养出有创造能力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美]国家研究理事会.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M].北京:科学技

术文献出版社,1999.

(兰州市五十五中学)

猜你喜欢
创设意识情境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护患情境会话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