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颖彦
一张借条,白纸黑字,却引发了一段不同寻常的故事。
马明是位美籍华人,他的生意合作伙伴谢齐则来自台湾。借条上的内容归结起来便是马明借了谢齐54万元钱,并表示二三个月内归还。
但3个月过去了,谢齐没有收到还款,他将马明告上法庭。可蹊跷的是,马明非但没有还钱,反而报了警,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马明指出,这实际上是一张没有借贷往来的假借条。然而,谢齐却一口咬定马明向他借了54万元并写下了那张借条。
一时间,真假借条难以分辨。一张借条的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
一张借条引发风波
马明出生于上海,后赴美深造。2003年,他回国在杉达大学担任中美合作国际贸易系主任。2006年6月,他在报纸上看到上海某师范大学有一所科技管理学院后,就打电话询问是否有兴趣开展合作项目,同时马明和该校负责人之一施碧见了面,最后,该校董事谢齐聘请马明做中美合作项目的负责人。
同年9月,学校派马明前往该高校的分校担任负责人。第一学期结束前,马明要求学校支付4万元年终奖。谢齐让施碧送来4万元现金和一张手写的收条,由马明签收。
没想到,就是这张收条引发了一系列诉讼。
马明当时想这可能是学校的合同承诺,压根就没有考虑到其中有什么问题。便欣然在指定的右下端签名,并在事先被谢齐写好的年月日之前的空格处,填写日期。还特意在签名前写了“谢谢收讫”。
第二学期结束,马明返回美国度假。这时,谢齐通过施碧重新安排人事,在没有给马明任何书面或口头通知的情况下,撤销了他的全部职务,单方面撕毁了双方签订的三年合同。
就在马明与学校交涉有关合同事宜的时候,他收到了谢齐的民事起诉状,同时还附有由马明本人签名的54万元巨款的“借款收条”。
一纸诉讼打破平静
谢齐在诉状上写道,2006年12月,马明在回美国过圣诞节前,向他提出圣诞节要给在美国的太太和在上海的女友杨英一笔钱,但手头资金短缺,所以向他借钱,他出于私交,同意借54万元给马明。
之后,谢齐称自己于2006年12月19日通过汇丰银行上海分行提款54万元给马明,马明在“借款收条”上签名,注明款已收讫。谢齐在诉状里还写明,马明曾口头承诺2至3个月内归还。
可马明表示从未借过这笔钱,于是两人打起了官司。
马明在接下来的整整一年里,百思不得其解。他回忆,当初的确写过一张“谢谢收讫”的收条,但那是4万元的收条。而不是54万元的借条。两张完全不相关的纸,居然也能捏合在一起?
马明开始怀疑,这54万的借条是否是谢齐编造出来的呢?可证据在哪里?刚刚理出一些头绪之后,他又一次陷入困境之中。
三大疑点成问号
在平时的工作中,因为学校管理和教学问题,马明和谢齐产生很大的分歧,从之前的伙伴变得渐渐有点“水火不容”。试想,谁会向自己的冤家借钱?而谁又会把钱借给自己的“对头”?
马明道出了其中的疑点:“首先,谢齐是个商人,他怎么会在无需抵押、担保,完全不知我在上海和美国住址的情况下,把54万元借给我?”马明还指出,在随后的一年中,直到自己正式与他解除合同,谢齐在任何场合都没有与他提过这54万元的“借款”。
其次,马明表示:“我持有学校发的两张农业银行的银行卡,如果谢齐确实要借给我巨款,并要确保欠款万无一失地收回。何不直接由银行转账?相反,谢齐却让他的妻子黄荫在浦东汇丰银行领取54捆、每捆1万元的钞票。带到徐家汇校区本部?如此做法不合情理。”
最后,谢齐并不知道马明在美国和中国的资产,实际上,马明有一定的经济实力,由此推断即便他真的需要54万,也没有必要向任何人借钱。
即便有如此多的疑点,但马明知道,按照中国法律,对方持有自己签名的“收据”对他是非常不利的,正是这点,马明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
于是,在接到法院的传票后,马明立即前往公安局以及文保分局,要求对此进行立案侦查。
惟一“铁证”露破绽
2008年3月,马明搬家到闵行区,这个案子也转到了闵行区法院。5月7日,马明不堪压力返回美国,前脚到后脚就接到律师的通知,让他参加5月20日的庭审。
那时,马明刚回到美国,想缓解一下在国内时的压抑情绪,同时因奥运会期间签证办理比较困难,所以他希望法院能推迟庭审的时间。然而,办案法官向他说明,此案有比较多的疑点,最大的质疑便是借了钱的人为何还要去公安局报案?法官希望马明利用庭审的机会,讲清事实经过。
5月20日,马明回国,如期到庭。庭审中,他告诉法官,他和谢齐曾因工作上的事情关系搞得很紧张。同时,杨英也不是他女友,仅仅是上下级关系。“我从未签署过54万元的《借款收条》。”不过,马明承认他确实在施碧提供的领取4万元奖金收条上的打“×”处签了名,并在打“×”的左边写了“谢谢收讫”。但他强调“年月日”三字原先就有,他只不过填写了具体时间。“那张收条是A4纸,另外还写着‘今发马明老师奖金4万元,这些内容与署名处有很大的空档,谢齐可以利用该空白处填写《借款收条》的内容,并将原收条上端的内容裁剪,伪造《借款收条》。”
审判该案的审判长顾亚安也表示。当他们细致地观察了“惟一铁证”之后,发现这“借条”只有半张纸,由此产生怀疑。
鉴定之下现原形
在马明的申请下,那张借条被送往司法鉴定中心进行鉴定。
法院委托华东政法大学司法鉴定中心对“2006年12月19日”、落款签名为“马明”的《借款收条》上方边缘是否经过裁剪、切割等相关事项进行鉴定,2008年7月11日该中心出具《文检鉴定意见书》,结论为:一、落款日期为“2006年12月19日”、落款签名为“马明”的《借款收条》上方边缘存在切割痕迹;二、落款日期为“2006年12月19日”、落款签名为“马明”的《借款收条》上除“谢谢收讫马明20061219”以外的字迹与样本材料上的谢齐样本字迹系同一人所写;三、落款日期为“2006年12月19日”、落款签名为“马明”的《借款收条》上的“借款收条本日借得人民币(¥540,000)伍拾肆万元整此致谢齐先生”字迹与该《借款收条》上的“年月日”字迹的形成时间不一致,倾向于“年月日”字迹形成在先,“借款收条本日借得人民币(¥540,000)伍拾肆万元整此致谢齐先生”字迹形成在后。
同时,庭审中杨莫女士也作为证人证明她和马明仅仅是上下级关系,并且从没听说他借钱的事。
一块重石自此终于从马明的心头落下。法院根据鉴定结论驳回了谢齐的诉讼请求。
(文中人物均为化名)
法官建议
文书要规范信用须评价欺诈该问责
目前,在闵行区法院记者见到了马明案的主审法官顾亚安。
说起马明这个案子,顾法官心生感慨地告诉记者,按一般常规,一张带有借款人签名的借条,一次庭审就可以定案,无需再经任何周折。
“但我们合议庭反复细致地观察过借条后,发现这借条只有半张纸,而不是马明说的A4纸。如他所言,在他签字的时候,这张纸根本不是借条,那变造的借条上下的文字形成一定有时间差。”顾亚安表示.通过精密仪器进行光谱分析,可以辨认三个月以上的时间差。
“现在虚假的民间借贷越来越多,其中包括虚构债务、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不道德的交易。”顾亚安告诉记者,“这种案子处理起来有一定难度,特别是很多由赌博引发的借贷、高利贷,这些在形式上是借贷关系,但却是以合法形式掩盖的犯罪活动。”
据此,顾法官认为,该类案件需要慎重分析,依法制裁违法行为。
为了防止虚假的借贷发生,顾亚安建议:写收条、收据、借条等,落款应该紧挨着内容写,特别是借款内容等不是本人书写时更应注意。“形成文书一定要规范,不能给心存不轨之人以可乘之机。”
同时,他建议完善个人信用评价制度,以进行有效预防。法院在制作调解笔录的过程中,对怀疑可能是诉讼欺诈的当事人,应写明诉讼欺诈的后果,以起到威慑的作用。“另外应该在立法中引入责任机制,如罚款或记入诚信档案,对确有欺诈的情形予以通报。”
(责编/陶仁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