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洋
摘要:自贡民俗彩灯历经千百年锤炼,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传统特色,是我国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扎根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中。自贡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独特的人文精神,盐文化与自贡三绝在长期的发展变革中,与民俗彩灯融为一体。
关键词:自贡;彩灯;盐文化;“自贡三绝”
中国的彩灯艺术有着几千年的历史,自贡民俗彩灯以其文化品位高、艺术特色鲜明而著称,有着“天下第一灯”的美誉。基于自贡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背景,自贡民俗彩灯与自贡盐文化和“自贡三绝”相互融合,表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一、自贡的“盐文化”
自贡以生产井盐而闻名,因盐建市,历史悠久,具有两千年的盐业历史,自古有盐都之称。 “自贡的得名源于两座古老的盐井——‘自流井和‘贡井。北周武帝时在荣县境东部建公井镇,镇名取自‘大公盐井。根据传说,由于该井所产食盐质量好,常常被作为贡品进贡,所以清初就把‘公井改名‘贡井。清嘉靖十八年到三十三年,由于旧井废弃,富顺县以西90里的荣溪水滨又开凿出了以自流井为代表的一批盐井,形成了新的井盐产地。北宋庆历、皇佑年间,自贡人开创“卓筒井”新工艺,这一深井钻凿法十一世纪传入西欧。”“燊海井”成为世界上第一口超千米深井,开创了世界钻井史上的新纪元,至今仍在产盐。
“盐对自贡这个城市的重要性就由此可见一般,从而形成了井盐文化。井盐文化就是在自贡井盐生产发展中形成的行业、社区和民俗文化的总和, 也是盐商文化、盐工文化和盐政文化相互交融的总和。” 第一次“川盐济楚”以来的井盐生产史, 它是井盐文化的主要来源。
在自贡地区,以“井”为地名的地方数不胜数。一般被选作地名的“井”都有其独特的地方,比如“自流井”和“贡井”都是自贡历史上较为有名的盐井,并且在自贡盐业开发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二、“盐文化”在自贡民俗彩灯中的体现
自贡文化生活中无不充斥着“盐”的气息,这在自贡民俗彩灯艺术中也等到了充分的体现。以采集制盐卤水的天车为元素而建造的灯品、灯组很多。以表现采盐、制盐场景的大型灯组也比比皆是。这些灯组或是展现整个制盐的过程,或是展现自贡盐井的面貌,再现了盐业发达时期的场景。
其次,盐业工业生产中输送卤水的盐管道也是自贡彩灯兴盛的一个重要因素。盐管道的扎架工艺给民俗彩灯艺术带来了技术上的支持。大量的彩灯运用盐管道的扎架工艺,把生活中的常见瓷器材料甚至废旧材料,通过精细的困扎,做成了工艺复杂却相当精美的彩灯灯品或灯组,在国际上赢得了很好的声誉。
三、“自贡三绝”——剪纸,扎染,竹编
自贡有“三绝”,即剪纸、扎染、竹编。剪纸起源于民间,且逐渐发展成为自贡传统工艺品之一。它是以王纸为材料,用刻刀、蜡板刻制而成,所以剪纸又叫刻纸或剪画。由于选用材料和工具的特殊性,形成了剪纸朴实、优美、丰润、明快的艺术风格,图案装饰性很强。自贡剪纸当以郭沫若手书“中国自贡剪纸”时为最兴盛时期。近年来,剪纸从美化玻板、窗棂、彩灯,发展到厅堂居室大型装饰、立体观赏,用途逐步扩大。
扎染也是一种民间传统工艺,至今还在云南、贵州等少数民族服饰中广泛运用。自贡扎染在吸取民间传统扎结方法的基础上,还对所染的布料进行精心制做,结合当地地域文化特点,在白布上描花,然后按照墨痕,用针绞缝捆紧,即所谓打点、断线、块面三个步骤。这样制做出来的图案,吸收了石刻的粗犷、汉砖的残缺、钟鼎文的苍劲、剪纸的稚拙,具有丰富的表现力。
竹编中首推龚扇做工精湛。自贡民间龚姓艺人擅长竹编,在竹扇上做尽文章。他选料考究,竹不成材不用。他的编扇,常取大自然山水、花鸟虫鱼入画,所以静观龚扇,常有花香扑面、虫鱼捣蛋之感。配以象牙或牛骨做的扇柄、丝质扇坠,简直是精美绝伦。清代乾隆年间,龚扇被作为贡品上贡。现在龚扇传人仍在继续继承和发扬传统家族手工艺,龚扇的变化也层出不穷,既有原汁原味的龚扇,又有具有现代气息的龚扇。
四、“自贡三绝”在自贡民俗彩灯中的体现
自贡民俗彩灯与其他彩灯还有一个很大得不同,就是“自贡三绝”在灯品中得运用,形成了自己鲜明的个性。剪纸工艺融入彩灯艺术,为彩灯增添了不少姿色。剪纸大师把剪出来的各种人物、动物、蔬菜、水果甚至连环画剧情剪出来,贴在各种样式的彩灯灯品上,赋予了本来极普通的彩灯新的表现形式和丰富得内容,增添了彩灯得活力与表现力。自贡扎染艺术享誉海外,不仅工艺独到,而且花样繁多,年年翻新。用扎染不料或纸料、绸缎扎制工艺灯,是自贡人的一大创举。扎出来的彩灯不仅外观精美,而且色彩丰富,变化多彩。自贡人在彩灯制作上的发展,使竹编工艺的生命得以延伸和拓展。用于编制的竹篾首先需选用上等竹料,以保证竹篾的坚韧性、不生霉、不被虫蛀,然后用专门篾刀将其劈开,小心剥下竹衣,再精心加工为‘薄如蝉翼,细如丝的高等竹编原料。有些竹编工艺需要上色,如果是自然色彩所呈现出来图案尤为珍贵。
民俗彩灯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形态,在自贡的兴起和发展与自贡特殊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在自贡盐文化大背景下的一种独有的艺术形式。自贡民俗彩灯在保留传统文化精髓的同时,被赋予新的形式和内容,以其鲜明的艺术特征,创造出最原始、最质朴、最真诚的传统之美。
作者简介:宋洋,女,1981年1月生于四川自贡,硕士研究生,现任教于四川宜宾学院美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