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英国转折点上三次局部战争的影响比较

2009-06-08 08:03马维强
剑南文学·经典教苑 2009年11期
关键词:转折点英国

马维强

摘要:从战争背景及对英国和国际关系的影响两方面,在纵向分析英国在百年中介入的三次局部战争的基础上,通过比较战争对英国内政和国际环境的影响,得出了布尔战争是英国衰落的开始,运河战争是英国世界大国地位的终结和马岛战争是英国振兴开始的结论。

关键词:英国;布尔战争;运河战争;马岛战争;转折点

布尔战争、运河战争和马岛战争是英国在20世纪介入的三次颇具代表性的局部战争,其时英国的国内状况和所处的环境虽各不相同,但共同点在于,它们都处于英国国势的转折点上,对于英国和国际关系的影响均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一、布尔战争

布尔战争爆发的1899年,英国正处于经济和殖民主义最为鼎盛的维多利亚时代末期。尽管美德经济规模此时已经超越或逼近了英国,但是现实实力英国依然遥遥领先,其科技、造船、海军等无出其右。同时,民众普遍为“日不落帝国”的荣耀而自豪,殖民主义和沙文主义泛滥。然而鼎盛的另一面却蕴藏着危机,几十年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后,杜会矛盾已十分尖锐,贫富悬殊和贫困问题最为突出。1901年英国全国的国民收人分配,140万富人相当于3900万穷人的总和。

英国通过战争受益匪浅。首先,在经济上英国的金融寡头控制了全球的经济命脉,使得伦敦迅速成为全球金融和黄金交易中心。内政方面,鉴于战争期间源于福利制度缺陷种种社会弊端,英国开始其社会改革并着手建立社保制度,确保国际竞争力。军事方面,英国政府鉴于陆军的拙劣表现开始推进军事改革,这些努力在一战初期得到了回报。从当时的战略上看,布尔战争使得英国控制了通向非洲腹地的走廊,大大巩固了其在非洲的优势,南非成为“英属海外帝国最重要的前哨基地之一,英国在印度洋地区的优势完全确立”。但这场战争却是英国霸主地位衰落的开始,它标志着英国的几个世纪海外扩张的终结。出于对惨重代价和高昂支出的恐惧,战后英国开始了全球范围内的战略收缩,并在20世纪初尽可能地调和与主要竞争对手的矛盾。英帝国范围内,爱尔兰民族运动风起云涌,印度甘地也破蛹而出,加拿大、澳大利亚的离心倾向日趋明显。内外交困的英国终于开始放弃光辉的孤立,于战争结束当年缔结《英日同盟》借助日本对抗俄国在远东的扩张,并开始英德结盟的尝试,未果后最终与法俄结盟,这些无不以自身的霸主地位作为代价。此后直至60年代殖民帝国瓦解,英国的国际地位江河日下,可以说,布尔战争是大英帝国瓦解的第一张多米诺骨牌。

二、运河战争

运河战争前的英国与布尔战争前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语,尽管赢得了两次大战,却几乎耗尽了国力,战后经济复苏举步维艰,军事上沦落为二等强国,殖民地运动此起彼伏,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更远无法与两个超级大国相提并论。但英国政府却对自身的衰落颇为迟钝,依然以“三巨头”之一自居。当时艾登政府的国内政治基础不断恶化,当纳赛尔宣布收回运河之后,英国民众群情激昂,但政府碍于美国政府的态度迟迟没有采取行动,当国内对于运河事件的反应已由狂热转化为温和理性之后,为挽救“大国声誉”及自身统治,艾登政府却不顾国内外各种反对贸然动手。国际上,英国提出的“三环外交”旨在借助美国的实力实现自身意图、显示其存在、维持世界大国的地位。同时,非洲反殖运动已有燎原之势。

英国政府最终在埃及的顽强抵抗、世界舆论的压力、国内民众的反对、苏联的威胁和美国的压力之下被迫撤军,永久丧失了对埃及和运河的控制。战争失败直接导致艾登政府垮台。战争引起的英镑贬值,迫使政府通过通货紧缩来平衡收支,由此直接导致了长达二十多年的经济停滞,不但相继被德法和日本超过,而且差距越来越大。战争更重创了民众心理,消沉的氛围使得民众普遍对现实不满,社会也日趋保守,此后的二十年堪称英国几个世纪以来最为低迷的时期。运河战争更是英国世界霸权终结的标志,两次大战尽管使其损失惨重,但毕竟最终获胜并作为主要战胜者决定了战后的世界秩序,“三环外交”超然于西欧的态度更显示了其成为美国最重要的伙伴和美苏间中介人的大国希望,但是运河战争使这一幻影消失了,甚至有人认为“英国已由一等国降为三等国”。战争还直接促成了英国殖民体系的瓦解,在埃及胜利的鼓舞下,约旦、伊拉克相继爆发反英运动,到60年代初,英国在中东的殖民统治基本终结。运河战争也是英美特殊关系的转折点,英国至此认识到特殊关系的局限性,并适当调整对外政策着手修复。在抛弃“世界大国”的虚幻光环之后,英国外交开始“回归欧洲”,不再以不屑和疑虑的心态对待欧共体,而是积极寻求融入。

三、马岛战争

马岛战争前,英国经济长期停滞社会保守僵化,以撒切尔为代表的保守党上台后开始推行经济改革,意图重振国力,但改革推行不力,经济状况也鲜有起色,撒切尔政府在“撒切尔主义”的实施过程中陷入困境,不但改革措施没有产生好的效果反而受到更多的批评,政府信誉和撒切尔夫人本人的政治前途均受到了严重威胁。阿根廷出兵的重要原因就是看准了英国国内的困难和危机。国际上,美苏开始了“新冷战”,美国迫切需要欧洲盟国的支持。阿根廷国内则因为严重的债务危机引发的军政府信誉危机,迫切希望转移国内视线。而英国与欧共体联系日益密切,其自身已完成了从世界大国到地区大国的角色转变。

通过政治、军事、外交的成功努力,英国在马岛战争中获得了完胜。撒切尔个人威望高涨,并成功连任,她得以以空前强大的感召力继续推进其改革计划,“我们不再是一个日渐衰弱的国家。我们有了新的信心,有能力解决经济困难。这种信心在8000英里以外的战场上经受住了考验,并被证明是无坚不摧的”。英国经济重现活力,在此后的近10年中高速增长,同时撒切尔政府大力推行的私有化进展显著,社会矛盾得以大大缓解。“更为重要的是,‘福兰克效应重新鼓舞了民心士气,使英国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首次感到骄傲,也弥补了因苏伊士事件造成的伤害”。英国借助战争胜利重振了其大国地位,有力地证明了,它的外交政策“不光是没完没了地从昔日帝国的阵地上撤退,起码在涉及到英国的重大利益时,只要有美国的声援,哪怕是美国保持中立,并且在不与苏联发生直接对抗的情况下,它还是能够运用军事力量去解决某些问题的”。撒切尔还借助战争重建了英美特殊关系。为回报里根政府在马岛战争中的全力支持,撒切尔政府此后在一系列重大国际问题上都给予美国大力支持,从参与“星球大战”计划,到第五次中东战争,再到空袭利比亚和美苏军备谈判,因运河战争而严重受损的英美特殊关系真正得到了修复和发展。

结语

称霸世界两个世纪的英国自布尔战争起走上了下坡路,但两个世纪的惯性及新霸主的支持并未使其意识到自身地位的落差,直到运河战争中在美苏号令和胁迫下的退缩,才最终使其从“世界强权”的迷幻中惊醒,并开始了长达二十多年对自身角色变化的适应,终于在20世纪最后20年里借助一场来之不易的胜利重新焕发了生机,完成角色转换的英国在三次重要转折之后重新确立了自己在世界上的地位。

参考文献:

[1] 李衡.“论英布战争对20世纪初英国社会改革的影响”.乐山师范学院学报[J].2006.7.

[2] (英)约•阿•兰•马里欧特,姚曾皮译.《现代英国(1885-1945)》上册[M].商务印书馆1973.

[3] 程群.“简论南非战争 (1899 - 1902年)”.《军事历史研究》[J].2006.1.

[4] 韩冰.“大英帝国的耻与荣—苏伊士运河战争与马岛战争结局之比较分析”[D].曲阜师范大学.2007年4月.

[5] 杨冬燕.《苏伊士运河危机与英美关系》[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6.

[6] [英]阿伦•斯克德,克里斯•库克.《战后英国政治史》[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5.

[7] 赵万里,毛锐.“马岛战争与撒切尔夫人外交”.社会科学论坛[J].2007.2(下).

[8] [英]雨果•杨格.《铁女人撒切尔夫人传》[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0.

猜你喜欢
转折点英国
Fancy a curry?Millions do!
When is the festival?
Myths and legends-Polynesia
余有画说
余有画说
英国“脱欧”的经济账
高效英语教学让学生在转折点实现突破
英国立法向酗酒“宣战”
拔牙有“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