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版“国际化”之“路漫漫”

2009-06-07 08:29
出版广角 2009年10期
关键词:资助国际化冲突

吴 伟

《出版广角》是一本挺好看的杂志,经常在上面能看见很多熟人,发表振聋发聩的文章,让我很受益。在法兰克福书展即将开幕之际,《出版广角》希望为“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出一期专刊,邀我说几句话,既让我感动,也义不容辞。

当今,中国出版业界的一个热门话题,是“走出去”,这是一个极其形象的说法,还特别有动感,一看到这三个字,就有一种冲动。实际上,我们要做的事情,确切地说,是国际传播。“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也是一个极直白的说法,如果用“国际传播”可能比“对外推广”要贴切,好在英文表达是China Book International,外国人一看就懂。鉴于“推广计划”已在国内外有了相当的知名度和认知度,我们也就约定俗成了。

在国际传播或日走出去的潮流中,“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已经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为中国出版的国际化走出了一条切实可行的路。

时光追溯至2004年,中法文化年中的一个项目,中国作为主宾国参加法国图书沙龙,为此国务院新闻办公室资助法国出版机构翻译出版了70种中国图书,得到时任法国总统希拉克及法国民众的欢迎。图书销售情况非常好。由此我们得到启发,这应该是一条走得通的路。其实,从莎士比亚时代就知道,“说对方的语言,根据听众来调整传播技巧的重要性。”我们却艰难行走了很多年,曲曲折折始终离目标太远,此番寻得正道,也是多年上下求索的结果吧。

有人说,图书承载文化,而文化就是传播,文化所包含的价值是政治、经济、社会的集中体现。外国人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认同,应该体现在对文化的认同。

中国是文化大国,但还不是文化强国。为什么不强?因为我们的传播不够。一个国家的传播力通常与国力成正比。美国的历史虽然不长,但一个麦当劳,一个好莱坞,使美国文化风靡世界,在近百年的历史上一直处于强势,因为美国的综合国力无人能比。

我们国力强盛的时候也有过丝绸之路,有过玄奘取经,有过郑和下西洋。他们是中国文化的杰出使者,因为他们,使世界用上了中国的丝绸、瓷器和茶叶,也知道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此前的四大发明,对世界的文明及进程更是意义非凡。

要想成为文化强国,让世界上更多的人认识中国,接受中国的价值观,必须建立一条有效传递文化价值的市场化通道。资助国外出版机构翻译出版中国图书,就是这样一条通道。

冷战结束以后,国与国之间的较量越来越表现为意识形态的冲突,表现为价值观的冲突,但无论是意识形态还是价值观的冲突,主要体现为文化力的较量。亨廷顿关于“意识形态的冲突将让位于不同文明之间的价值冲突”的理论虽然没有得到普遍认同,但世界各国都更加重视自己的文化价值,将文化安全与国家安全联系得更为紧密。当一个国家的价值观被接受的范围越大,这个国家的安全系数就越大。而检验价值传播是否做得最好,标准就是其文化产品的国际市场份额是否最大。

“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正式实施始于2006年,标志是成立了由20个成员单位组成的工作小组,其后,开始建立中英文双语网站“中国图书对外推广网”(www.cbi.gov.cn),创办全英文季刊《chinabookintemafionaI》,聘请包括哈伯考林斯、企鹅、施普林格、圣智等国际出版集团CEO在内的外国专家顾问团,形成一套有队伍、有媒体、有顾问、有资金的完整而健全的配套机制。

“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实施三年多来,到2008年底,已经执行了990个项目,1380多种图书,涉及20多个文种,有30多个国家的150多家出版社得到资助,总金额超过4000万元人民币。其中既有像《狼图腾》、《于丹(论语)心得》这样的国内畅销书,也有“重述神话”这样的全球同时出版的国际项目,还有大量反映中国科技进展的科技类及中国国情、中国文化类的图书。

今年,我们又启动了“推广计划”的加强版——“中国文化著作翻译出版工程”,从过去的只资助翻译费用扩大到出版乃至推广费用,加大了支持中国出版国际化的力度。同时,向世界发出强烈信号,力邀有国际影响的作家学者写中国,比如,奈斯比特先生的《中国大趋势》,库恩先生的《中国30年》。

中国出版的国际化,“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就用这句话结束吧,与出版界的同仁共勉。

猜你喜欢
资助国际化冲突
聚焦港口国际化
耶路撒冷爆发大规模冲突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三宜”“三不宜”化解师生冲突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直销企业国际化并不难
美国防部资助研发能垂直起降的无人机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一次冲突引发的思考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