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树干
人文精神是指以人为核心,对于人的本性、平等、自由、关爱及精神追求的尊重。关注语文教学的人文精神,是当前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一大趋势。观照我们现今的语文教学,文学作品早已成为晾晒风干的腊制品,教学时缺少情感关注,感人的课文被肤解得面目全非,美文被剖析得全无美感,课堂显得毫无生气,学生的阅读更是失去了应有的快乐。因此,关注人文精神是职高语文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
那么,职高语文教学中该如何关注人文精神,强化人文教育色彩?笔者以为,要重点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倡导师生与文本间的平等对话
阅读是语文课程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日常教学中出现教师以自己的思考取代了学生的思考,学生则把教师的思想当成了自己的思想。就连相对比较民主的“谈话法”教学,其实也是由教师预设好结论,然后引导学生猜测,说到底仍是一方强行灌输、一方消极接受的方式,与阅读作为一种对话的本质相去甚远。应该营造一个轻松、活跃、和谐的环境氛围,让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教师与文本之间实现平等对话。
1.要实现教师与文本间的平等对话。教师要改变“传声筒”的角色,要在对文本及文本作者的“倾听”状态中,同时拥有平等对话中的“言说”权,在“言说”中向权威敞露个性化的自我,在认同中质疑,趋近中批判,融合中反思,从而凸现审美愉悦中的自主性及语文内在的生命力。
其次,要实现学生与教师间的平等对话。就阅读教学而言,“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应该是学习共同体,都是文本阅读的主体,而学生则是主要发言人或“主辩手”。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当然,师生平等参与,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并不意味着教师放弃组织、引导的责任。“平等对话”阅读观追求的是师生双方在学习过程中共同进步,都有提高,实现“双赢”。
2.要实现学生与文本间的平等对话。文本是学生精神得以寄托与憩息的家园。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其走进家园寻找自我、产生感情共鸣的过程。语文教学中,学生是阅读的主体,是作品的创造者,阅读就是创造。作为教会学生“学会阅读”的教师,不能破坏作者、作品与学生之间的“二传手”或“中介人”,更不应该把自己的理解强加给学生,而应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在与文本乃至文本作者的平等对话中,感悟作者的感受,体会作者的情感,了解作品的风格与个性,从而借作者锐利的眼睛、智慧的头脑、博大的爱心,构建自己美好纯洁的精神家园。
二、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
情感,是人文精神的核心。人们常说的,“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鼓励、尊重学生对学习内容作出个性化的反应,如对文本中自己特别喜爱的部分作出反应,确认自己认为特别重要的问题,作出富有想象力的反应,将自己的学习感受与作者的意图进行比较,为文本的内容和表达另作设计等等。
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萨特说过:“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建构内涵。但有一点值得注意,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不是不问青红皂白,一味肯定学生不成熟甚至是错误的文本解读,如果无原则地认同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任由他们带着错误的理解走出课堂,是对“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理念的误解和曲解。语文教学要特别“重视”和“严肃对待”来自学生的这些或深或浅,或对或错的感受和看法。
三、重视学生美好心灵的塑造
职高语文更要培养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对理想与未来的追求以及对自然与人生的关爱,“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热爱生活、珍爱自然的感情”。教学中应重视作品中人文精神对学生的熏陶感染和潜移默化作用,通过优秀作品的浸染,移人性情,塑造心灵,提升人格。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恶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因此在教学中,学生自觉地接受作品形象的熏陶、意趣的浸润和作者思想的感染,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不断修正甚至推翻自己,不断超越“旧我”再造“新我”;更以评价者、批判者的姿态,审视作品的优劣得失以及作者的品位高下,进而超越文本与作者。读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面对滚滚长江、西边故垒、三国英雄,我们为作者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而心存感动,对他岁月虚度、功业未成的悲郁不平寄予同情,但对他“人生如梦”的消极感慨是应加以否定。语文对人的影响是深广的,是潜移默化的,甚至常常是“有意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阴”,因而,语文教学绝不能急功近利,不能指望立竿见影。
综上所述,语文学科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培养人,人文精神是现代人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是个体发展的精神动力。作为职高语文教师,更应充分发挥教材及自身优势,有效地利用语文课堂这个审美平台,在教学中充分体现人文精神,使人文精神落到实处,从而培养职高生的健康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