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时安排

2009-06-07 08:29李淑霞
新课程·中学 2009年12期
关键词:研究性课外课题

李淑霞

我校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的领域实施起步较早,几年来,学校课题教研组引领教师,经过深入的学习和思考,选择了“研究性学习”这种新的课程形态作为推进课改实验的切入点。为了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力,社会参与意识和公民责任感,随后又相继科技类、技艺类、学科类,并开设了以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为核心的内容要素,以研究性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和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相整合的综合活动课程。

综合活动课程,是新课程改革的亮点,其主要原因就是综合活动课程倡导的“学生对课题的自足选择与主动研究的学习过程”的显著特征。因此,我觉得它的课程安排,应与其他学业考察科目得到同等的重视。

经调查发现,很大比例的学校,在综合活动课程的课时安排上,仍采取那种每天固定安排内容的固定课时,它是不科学不合理的。例如:数学的课题学习专题是以教育性、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创造性、趣味性为原则,以能力立意,与学习活动和社会生活密切相联,重在引导学生尝试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同时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体验与感悟。在教学时空上应由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大量的探究工作可延伸到课外;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充分利用校外场地设施和教学资源。在活动的组织形式上也可以有个人独立探究和小组合作的探究两种,但都有教师的参与指导。在活动方法上提倡丰富多样、生动活泼,可以用社会调查、科技实验、主题活动等形式作为载体。显然,这些不是综合活动的要求。最适应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安排是弹性课时制。弹性课时制意味着将每周一课时的综合活动时间根据需要灵活安排,做到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这就要求在每学期初做比较周密的安排,将综合活动课程的内容、课时分配设计好,不能完全随机,否则不易操作。但也不排除活动可能会受到一些不确定因素的影响,预定的课时发生变化,这就需要临时的调整。

猜你喜欢
研究性课外课题
小满课外班
实践,让研究性学习课堂精彩起来
我的“课外老师”
学写简单的研究性报告
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
第一次写课题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
浅谈“研究性”阅读教学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
课外实践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