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晓庆
赣南地处赣江流域,上通巴陵,下连吴越。山高林密,田少坡地多,决定了这里的人们以家牧为主,兼及采伐林木,运送木材,垦殖茶园等园艺业。所以这里流行的山歌、田歌、茶歌、船歌无不与山、与水紧密相关。秦汉以来,由于战乱的影响和出于某一特定时期的政治需要,北方居民即开始向还处于“蛮夷之地”的越地移民,从此,大量的北方士民定居赣南,特别是唐宋之际大量离井背乡的中原居民(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客家)的迁入,他们在此开垦荒地,传播先进的耕作技术和文化,因此,如今的赣南民歌不论是行腔还是用语都受客家的影响。
古代赣南民歌的发展大体可分为以下四个时期:第一时期为远古时期,时为秦汉以前。这时赣南居民多从事伐木和垦殖业。因此这时的民歌以山歌为多,伐木歌即是其代表。第二时期为唐宋时。这一期间赣南的农业有很大的发展,尤其是种植业空前兴盛,居民以种五谷、桑麻为主。因此这时的民歌中,大多为田歌。第三时期为明清以来,这时,赣南由于茶叶生产日益发展并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到了清朝不但生产“贡品茶”,而且还随着航海业的发展而远销国外。每年春茶上市时,海内外人士云集,十分热闹。居民从事茶叶生产的增多,茶歌便成了这时赣南民歌的突出代表。第四时期为中央苏维埃时期,农民对党的感激之情,进而又转化为真挚的革命热情,中央苏区的热血儿女积极参军参战,誓死捍卫代表自身利益的革命政权。红色山歌《当兵就要当红军》:“当兵就要当红军,红色战士最光荣,勇敢冲锋把敌杀,解放天下受苦人”。兴国红色山歌“哎呀嘞!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着草鞋干革命,哎呀同志哥,夜走山路打灯笼”更是苏区干部作风的真实写照,也充分表达了苏区群众对苏区干部的高度评价和赞颂之情。
赣南民歌从远古的伐木歌,发展到茶歌。从内容到形式都面目一新,于都山歌从“一岁两岁饿,二岁娘面前,三岁为生受人气,四岁学扫地,五岁学挑水,六岁放牛割簏箕。”到“木梓开花连打连,今年开花赶明年,哥哥摇船赶大水,标致老妹赶少年”内容有了较大的变化。客家人爱唱山歌,称唱山歌为“打”山歌,凡有客家人聚居的地方,就有客家山歌。“打只山歌进只坑,雕子没叫哥没声,今朝唱只山歌调,唔晓哪人来接声”。他们在山野田间,老少同唱,世代相传,历久不衰,特别是兴国山歌,一曲“哎呀勒”唱遍祖国大江南北,成为闻名遐迩的“山歌之乡”。至今兴国县每年都有举行山歌擂台赛的传统。
赣南客家山歌,是随着客家民系的形成而形成并发展的,是中原移民文化与本地士著文化相融合,以及周边文化影响的产物。它产生于客家劳动人民中间,人们在山上砍柴、摘木梓、伐木放排、铲松油、挑担及田间劳动时,或为寻觅同伴,以驱野兽强盗;或为消除疲劳对歌打趣;或诉幽怨;或泄愤懑;或表男女爱慕之情等等,都用山歌的形式来表达。“唱戏一半假,山歌句句真”其丰富多彩的内容,是客家人民生活的一面镜子。而其中又以情歌数量最多,也最富特色。正如山歌所唱:“自古山歌唱风流”,“山歌唔唱唔风流”。诸如爱慕、试探、追求、初恋、热恋、拒爱、送别、相思、断情等等,均用大量形式各异的山歌来表达。如上犹的一首山歌唱道:“高岭埂上打呼咒,细妹屋家吃晏昼;细妹听到呼咒响,筷子一扔碗一丢”。表现了细妹听到情哥唱山歌的哟嗬声,便无心吃饭的天真活泼形象。又如兴国的《生死缠》:“入山看到滕缠树;出山看到树缠藤;树死滕生缠到死,滕死树生死也缠”。歌随人走,这首表现爱情生死不渝的山歌,不仅广泛流传于赣南,且在粤东、闽西、广西和台湾都有传唱。
在音律艺术上,由于赣南地处山区,山歌常出现在深山密林或田野山坑,为求传得远听得清,一般音调高扬,声音绵长。其最高音往往在第一句中就出现起到先声夺人或呼唤的艺术效果,然后逐渐下行至主音结束。在修辞手法上,从诗歌最基本的“赋、比、兴”,到双关、对偶、歇后、排比、顶针、反复重叠等各种修辞手法都有应用。在唱法上,有假嗓、本嗓和细嗓三种。假嗓,包括真假嗓结合唱,主要用于高腔山歌;本嗓,为常见形型,它润腔复杂多变,擅长即兴编词对歌;细嗓,多为妇女单独自吟自唱,音量小,音调宁静细腻,委婉动听。前两种唱法,歌之头尾还常加歌号子“嗬——喂”。在句法结构上,主要有二句体和四句体。前者运用上下句不断反复而成,一字一音,重在表达歌词内容;后者是在前者基础上发展而成,一般歌首有一长拖腔。
赣南客家山歌,最具地方风格的是“兴国山歌”,它有固定的歌头格式:“哎呀嘞——哎”,音调既高且长,回荡山谷,意在引人注意。中间是字多腔少的数板性音调,然后又经过一个固定的句式:“心肝格”或“心肝哥(妹)”(苏区时期改为“同志哥”),预示着歌唱将要结束。如:“哎呀嘞哎!打只山歌过横排,横排路上石崖崖;走了几多石子路,心肝格,着烂几多禾草鞋”。“榕树底下一朵花,赛过二月子姜芽,香又浓来格笋又嫩,哎呀心肝妹,几肯移到我屋客,阿哥哥想摘你这朵花”。
随着时代的发展,山歌也在发展,于都有首新山歌就反映了如今改革开放带来的变化“妹娃子打工转屋客,问路问得出笑话,眼前屋客认唔得,哪里搬来的高楼大厦”。时代的车轮在向前走,赣南的山歌也在不断地发展,沿着它的发展规律发展,它们是印证一个个时代的一面镜子,折射着各个时代人们的时尚和情愫。
な崭迦掌:2009-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