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联群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式是统筹兼顾”。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先导性、全局性的地位和作用。
一所学校要发展,关键在教师,学校的声誉和办学效益自然提高了。“发展才是硬道理”。一名好校长、一个好班子,就是一个好学校。校长要善于调动“班子”以及全体教师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鼓足他们的干劲,让他们为学校的发展多做贡献、作好贡献。
“打铁还须自身硬”。
学校是一个多层次、多结构、多因素的有机集合体,事情千头万绪,与日俱增,永无止境。此时,必须要加强管理,充分发挥“班子”的能动性,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要学会感激教师,感激教师是学校发展的需要,学校每一项荣誉的取得,都与全体教师的努力分不开。大致政府部门的表彰,小到社会人士的褒奖,学校领导要记住,不管荣誉的大与小、轻与重,都是全体教师团结协作、奋力拼搏的结果。不要认为,学校的荣誉是某个人的贡献。
有人认为“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作为学校的管理者之一,校长首先要领导好“班子”,要做他们工作的后盾、生活的后勤,但不是主宰和家长。因为,校长的精力毕竟也是有限的,欲以“有限”对付“无穷”,殊难胜任,“放权”应成为学校管理中必然的一面,要让“班子”成员有职可谋、有权可用、有事可干、有责可负、有绩可奖、有过则罚、有言可进、有乐可享。
一个学校校长是组织者、策划者、领路人,但不是垄断者。在纷繁复杂的事情面前要学会选择,善于识事,把握地位,分清有哪些工作应该由自己直接负责,有哪些应该交给部门(处室)完成,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该谁管的事谁管,该谁掌的权谁掌,一竿子插到底就有越权之嫌。每个“班子”成员都有把工作做好的愿望,但在具体操作中又各有各的办法。作为学校应该放开手脚让其去干,不必每个环节都去细问,让他们敢去尝试,并允许犯错误,只有让下属感到,自己在工作过程中是自己的意志在主导,而不是别人的意志在主导,更不是工作岗位上的木偶或傀儡。
辨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同周围有条件的联系着,没有一件是孤立存在的。“班子”做到人尽其才、人尽其力是学校得以发展的源泉。“民主管理、人文管理”。在民主管理过程中,学校领导对下属要放心、要客观公正地评价学校“班子”的工作,靠“高压”政策是做不好工作的。否则,会适得其反。应该要建立起上下级之间的信任感。随着学校分工越来越细,要求彼此协作更加密切,信任是协作关系的粘合剂,没有信任,协作则无从谈起。高度的信任,必然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
管理是一门高深的艺术,过粗或过细都会压抑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力。“领”是为了“导”,“管”是为了“理”,其最终都是为了放权、放手,使教师养成“领导在或不在一样对待工作的良好习惯”。有学者指出,人在“要我干”的心态下,只能发挥个人潜力的20%,而在“我要干”的心态下,能够发挥个人潜力的80%,期间的60%是不用投入的纯效益。教师热衷于“出工不出力”,热衷于“做天和尚敲天钟”的应对式教学,如果总是批评教师,这也不行也不行,究其原因,除了教师职业的本身,还有更多的是学校“班子”应该反思自己的作风和管理机制方面的问题。
作为学校领导“班子”要深入调查研究,努力找到问题的根源,想方设法为教师“人尽其力”创造条件。不要总觉得自己高人一等,或觉得自己很忙,尤其在办公室闭门造车,还不如深入课堂、教师生活中查找原因,这“一亩三分地”经营的应该是责任,而不该是金钱,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不是某些人挣钱的地方。不能学校就我说了算,应该给大家一个“主人翁”的机会。学校是一个特殊的行业,领导、教师、学生都是人,不是机器,更不是工具,不能把他们当工具来使用。他们都有血、有肉、有感情、有责任心。如果每位老师都顺了、心都齐了,力都使了,集体力量就会得到充分的展示,受岗敬业的氛围就会自然的形成。到那时,别说教风形成良性循环,教育教学质量也稳步上升,就学校的管理目的也达到了。
收稿日期:2009-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