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参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之我见

2009-06-07 11:10李远祥
现代教育信息 2009年5期
关键词:挫折心理健康心理

李远祥

中等职业学生的健康心理是实施思想品德教育的基础,而良好的思想品德又是心理健康的保证。班主任掌握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艺术就可以预防和矫正学生的各种心理偏差,同时更可以完善他们的个性,培养他们良好的性格,陶冶他们高尚的情操。因为只有健康心理的学生,才能有充沛的精力去学习科学知识,学好专业技能。只有健康心理的学生才会不畏险阻地追求美的理想。所以班主任积极投身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和培养高尚道德行为习惯的一个重要环节。

1.学生心理浅析

班主任要深刻认识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中等职业学生进入高中阶段前与少年后期相接,后与青年中期相连,在身心发育和社会成熟方面成为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作为少年期结束和青年期开始的高中阶段,个体心理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动荡性、自主性、前瞻性、进取性、闭锁性和社会性等特点,他们思维敏锐,但片面性较大,容易偏激;他们热情,但容易冲动,有较大的波动性;他们的意志品质也在发展,但在克服困难中毅力还不够,往往把坚定与执拗、勇敢与蛮干、冒险混同起来,在行为举止上表现出明显的冲动性,是意外伤亡率最高的年龄阶段;在对社会、他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上,常易出现困惑、苦闷和焦虑,对家长、教师表现出较强的逆反心理和行为。在心理上正处于脱离父母的时期,美国心理学家霍林渥斯把它称为心理上的断乳期。另外,学生升入高中以后,所受的各种内外压力增大,这既可能成为学习动力,也可能造成心理障碍。班主任要及早做出正确判断,采取果断措施、防止可能产生的问题。

1.1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人的心理健康是指在知、情、意、行方面持续的健康状态,主要包括发育正常的智力、稳定而愉快的情绪、高尚的情感、坚强的意志、良好的性格、和谐的人际关系等。一个心理健康的中职学生,应具有以下特点:

自制:服从集体,遵守纪律,行为符合道德规范;

自尊:尊重自己,也尊重别人,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自强:具有远大的理想,从自己实际出发,能正视现实,能适应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自强不息,有乐观、积极进取的精神;

自爱:既不妄自尊大,自我欣赏,又不言目自卑,消极怠懒,充满自信;

自知:自我评价全面,能正确分析自己的长处和短处;

自恃:情绪稳定、豁达、开朗,善于控制苦恼,能冷静、理智地去对待生活中的挫折和打击,能排解消极情绪,有乐观主义精神。

1.2学生心理偏差的几种表现

人们生活的客观现实有自然界,有人类社会,两者对人的心理都有影响,但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人类社会。班主任不能忽略自己班里学生中种种的心理偏差,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2.1学习方面问题

学习问题是各类问题之首,学习方面带给学生们的压力是很大的。压力来自多方面的原因:

第一:社会上重视学历和专业技能,舆论导向使每位学生重视分数的高低。

第二:父母望子成龙,不容许半点松懈。

第三:学生在学校中必须适应高节奏的学习生活和教师的高标准要求,“优胜劣汰”时刻敲击他们心中的警钟。

长此以往地处于这种多方压力下,其对学习成绩的敏感程度,对分数的重视程度是可想而知的。

这多方面的压力,使学生就表现出如下现象:学习疲劳、学习焦虑、厌学症、学习困难和考试焦虑等。

学习疲劳。据有些学生反映:他们经常一捧起书本就头疼、恶心,心情烦躁,坐立不安,注意力难以集中,思维混乱,夜间常有失眠发生,导致学习成绩下降。这种问题多是学生长期处于过度紧张和疲劳状态造成的。他们多是较要强但学不得法的学生,极力想满足家长和教师的期望,学习很努力,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也很多,但长时间的高度紧张、休息不足、调整不当就会导致神经系统紊乱,身心状态极其疲劳而事与愿违。

学习焦虑。原来我们一直认为只有成绩较差的学生才有学习方面的压力, 其实不然。一些成绩较好的学生由于父母的过高期望和自己过于要强好胜,往往比别人有着更重的心理负担,他们在不断督促自己加紧学习的同时,还要时刻警惕别人的超越和自己的失误,很担心成绩不佳而整天处于高度紧张状态,焦虑重重。

厌学症。这类学生的口头禅是"我真不知道学习有什么意思" 、"我对学习烦透了"等等,他们对学习极度的厌倦,认为它枯燥无味、没有乐趣可言。

学习困难。此类学生注意力不集中、观察能力低、计算能力差、言语水平低、不善与人交往、学习成绩差,他们往往智商偏低,没有学习兴趣。

考试焦虑。许多学生诉说自己甚至在考试前些天就紧张心悸,考试过程中起初也很慌乱,但慢慢地平静下来,进入状态。这属于一种正常的兴奋性紧张,如果适度,可以促使学生发挥高水平。但有些学生考试时产生一系列的心理反应:如肌肉紧张、心跳加速、血压升高、思维混乱,导致考试失利,成绩远不如平日,这便是一种需要矫治的病态心理。

1.2.2家庭关系方面问题

本人在长期的班主任工作实践中发现:家庭关系方面的问题初中到高中始终占10%左右,属于影响中等职业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之一,问题集中在单亲家庭子女、对父母有内疚心理、与父母关系紧张的特殊问题三个方面。

①、单亲家庭。随着离婚率的升高, 单亲家庭正悄然融入社会。据本校的不完全统计,单亲家庭子女大概占5%左右,这些孩子普遍生活在这样一种状态下,由父母中一方抚养,缺乏正常的父爱或母爱。在这种家庭教育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几乎人人都有心理偏差,轻者自卑导致郁郁寡欢;重者好怀疑并猜忌,对别人缺乏信任感和安全感。

②、负疚心理。有部分学生,尽管学习挺刻苦,但成绩一直不理想,父母也知道他尽力了,因此无论他取得了什么样的成绩,父母都不责备,而是尽心尽意地照顾好他的生活,变着法地鼓励他。父母越体谅他,他却愈加内疚。

③、关系紧张。 初中毕业进入高中这阶段正是"身心剧变"时期,美国心理学家霍林沃斯称之为"心理上的断乳期",他们身体发育导致心理开始逐渐成熟,他们意识到自己长大了,不能再像小学生那样依恋父母,开始要求独立自由;而父母却觉得孩子不听话了、自作主张、自以为是,如果老师和家长采取简单粗暴、严厉训斥的方式对待他们,就会使孩子产生厌恶和反抗情绪,使矛盾更加尖锐激化。这样,有的学生与父母或某一方性情不和,关系紧张;有的学生向父母发泄;有的拼命压制自己强忍怨气,但又感到很压仰。

1.2.3人际交往方面问题

本人强烈感受到现在有些学生缺乏最起码的交往能力,如事事处处以"我"为中心,对人苛求,好嫉妒,爱猜忌别人;拉帮结伙;胆小羞怯,不善与人沟通等等。这些不当方式都会给他们的日常生活及未来发展带来不利影响。中等职业学生的交往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①、同学关系。同学关系是中等职业学生的基本人际关系。本人担任班主任以来,遇到过这样一位学生,他的同学看不起他,什么好事也轮不到他,什么坏事都有他的份,他认为自己对别人都不错,而别人对他都很冷淡和反感,甚至有几位同学和他正面冲突过,他觉得生活在这个集体中很痛苦。

②、朋友关系。 青少年都强烈地渴望友谊,朋友之间的感情非常浓厚,但也存在着大量问题:如情感不够稳定--朋友间的关系时好时坏,分分合合都要随自己的心愿,以“我”为中心;对朋友的要求苛刻,有"排他"心理,要求朋友眼里只有自己,最好不理睬其他任何人;对朋友的选择有时缺乏原则--品行不端的同学对自己亲近也不加拒绝,而是盲目追随;解决问题方式任性,有了矛看不是设法解决,而是冷淡地相持等等。

③、早恋。从内因来看,由于近些年来,人的体重和身高提前1-2年达到平均标准,这种发育的加速也必然引起性成熟的提前和性意识的产生,同时有些青少年明知早恋对人对己都不利,但由于自控能力差,常常难以控制早恋的激情。外因方面,主要是家庭、学校、社会的不当态度造成的。

④、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学校里对学生具有深刻影响的垂直人际关系。在高中阶段,学生对教师的看法以及他们与教师的关系更加复杂了,有的学生对老师不尊重,没有礼貌,与老师很随意。

我认为中等职业中学的学生的心理偏差主要表现在以上三个方面。作为班主任主要任务不仅是发现问题,更重要的是找到“症结”所在,对“症”下药,解决问题。

2.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班主任进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从班主任自身的策略运用入手,二是从培养学生心理调适能力入手。

2.1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运用

2.1.1用班主任自身的心理健康感染学生

班主任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感情,始终都应以满腔的热情坚持工作。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去爱他们,教育他们,从而得到了学生无比的崇敬和爱戴。班主任无论是境遇顺利还是遭受挫折,在学生面前都要保持良好的心境,对待学生总是要满面笑容,以乐观的精神感染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通过自己的言语、表情、动作,流露出对每个学生都寄予希望,真诚的信任,殷切地期望他们不断进步。反之,如果班主任经常在学生面前表现出不良的心境,反常的态度,对学生丧失信心,或是声色俱厉,威胁、恐吓,就有可能损害学生健康的心理。

2.1.2运用思想预测的方法

思想预测指根据人们思想活动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事先估计和分析产生思想问题和不良品德行为的可能性,以求及早预防和早期纠正。中等职业学生处于青春期,在社会生活环境、家庭影响下,生理、心理趋于成熟,思想活跃,爱激动,经常产生思想矛盾,处于极不稳定的状态。表面看来,思想品德的种种问题是难以预测的,但是在学生的思想变化和品德形成过程中,必然性总是支配着偶然性,而偶然性则是必然性的反映。因此,中职学生的思想品德问题总是有征兆可寻,有前因后果可供思索。在我新接的班级中,为了预测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形,除了做那些必要的事先了解之外,往往有意特设一些情境,来预测学生心理健康的程度。例如,我校举行第一次清洁卫生大评比中,在班上我有意识地让学生自己选择所承担的任务:一是打扫厕所,二是擦玻璃、擦桌椅,三是扫地、拖地。老师在和大家一起劳动之中有意观察每个同学的劳动态度,劳动结束后,教师组织大家畅谈劳动的感想,并有意识地在全班面前表扬了打扫厕所的同学们,然后再观察每个同学的面目表情,结果发现了不同的心理状态。这种自觉经验预测法可以用于预测班级学生思想变化的倾向性问题,也可以预测出个别同学可能出现的思想品德问题。通过这种预测方法,学生若是有不好的苗头,就能及时抑制和消除于萌芽状态,防患于未然。班主任对学生的思想预测,不是凭空的胡思乱想,而是要建立在调查研究和实事求是的分析之上的。

2.1.3教会学生运用心理保健的方法

班主任老师要有意识地教给学生应用心理保健的方法,其目的是通过学生主体积极地进行自我心理调节,借以保护自己的自尊心,获得心理平衡。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①转移法:转移自己的注意中心,对正在经受精神折磨痛苦的学生,要设法摆脱眼前的情境,可以通过一些活动,听音乐、打篮球,看课外书籍;到野外走走,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来消除当时不正常的情绪。

②宣泄法:可以找知心朋友和值得信任的师长,倾吐悲伤、委屈、苦恼、愤怒等情绪,以解除内心的冲突。或者把它写出来,写在自己的日记当中,写出来后就把它放一边,先不去想它。

③阿Q式的精神胜利法:阿Q永远不会离家出走,永远不会跳楼。“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未必不可,当我们学习有时不理想时,耸耸肩,笑一笑,对自己说“这没什么,明天还是要继续。”

④压抑法:当忌恨念头产生时,要用语言自我暗示,强制自己压抑萌发错误的动机和欲望。

⑤养成乐观的性格:平时要乐观、开朗,不要遇事斤斤计较,要拿得起,放得下,既使出现一些不足和差错,我们只要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就行了,不必要老是放在心上。

2.2培养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

2.2.1自信心的培养

自信心就是相信自己一定能达到某一目标或完成某一项任务的心理状态。自信心是人自身能力发展的巨大动力,是人们走向成功的不可缺少的条件。

要培养自信心,就必须消除自卑感,具体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①正确评价自己。有人说:“梅虽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这话准确地说明任何人都有自己的优势与劣势,应全面认识自我,努力发现自己的优势,不要死盯着自己的短处,用自己的短处和别人的长处比;要善于发掘和发展自己的优势,"避己之短,扬己之长",对自己做出公正的全面的评价。

②正确表现自己。 有自卑性格的学生,可以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把握大的事情,即使只是很"小"的事,也能使自己获得成功的体验,而任何成功都会产生肯定自我、增强自信的作用。

③正确对待失败。失败是成功之母,没有风雨怎能见彩红。 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要想一帆风顺是不可能的,而挫折和失败却会随处而遇,对此应当持以平常之心。

2.2.2抗挫折能力的培养

挫折可以称为是需要得不到满足时的紧张情绪状态,挫折感在个体的青少年发展时期表现较明显。对当前的中等职业的学生他们常常会由于考试的失败、择业的担忧、社交的障碍、人生的思索等方面的原因体验到挫折感。它会给人带来失望、压抑、沮丧等紧张的心理和情绪反应。那么,人在遭受挫折的时候,应该用积极的心理防御机,正解面对挫折。

①遇到挫折时应进行冷静分析, 从主客观、目标、环境、条件等方面找到受挫原因,并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

②要有一个辩证的挫折观,经常保持自信和乐观的态度,要认识到正是挫折和教训才使我们变得聪明和成熟,正是失败本身才最终造就了成功。

③补偿。原先的预期目标受挫,可以改行别的途径达到目标,或者改换新的目标,获得新的胜利,即“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这是人的一种心理防卫机制。

④应善于化压力为动力。 适当的刺激和压力能有效地调整机体的积极因素,正所谓“自古雄才多磨难”。

⑤升华。人在落难受挫之后奋发向上,将自己的情感和精力转移到有益的活动中去,使之升华到有益于社会的高度。这也是人的一种心理防卫机制。

⑥幽默。当一个遇到挫折,处境尴尬时,用幽默来化解困境,摆脱失衡状态,也是一种积极的防御机制。

总之,由于班主任的特殊身份和特殊便利,班主任参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作用就与一般的心理辅导老师不同,那么,他所应该采用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也应有所不同,在学校教育中,对当前中等职业中学的学生应该培养"豁达大度、克制忍让、温和亲切、正直诚实、委婉含蓄这样品质的人才。这是结合班主任工作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产物,是学校开展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手段之一。

收稿日期:2009-10-12

猜你喜欢
挫折心理健康心理
Holism in Education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挫折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终身不遇
心理小测试
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