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向 莉
欧洲第一大葡萄酒企业法国卡斯特集团2007年在华销售葡萄酒260万瓶,2008年猛增到540万瓶,今年的销量目标则是1200万瓶;30余家澳大利亚酒庄5月20日齐聚昆明推介红酒;法国最大的葡萄酒生产区朗格多克-鲁西荣大区5月21日在温州举行了“法国南部”葡萄酒推广中心的揭牌仪式……洋葡萄酒对中国市场的觊觎可见一斑。
伴随着中国城市中产阶层的兴起,进口葡萄酒的市场潜力被看好。因此,无论是葡萄酒生产的“旧世界”——法国、意大利和德国,还是“新世界”——澳大利亚、新西兰,都开始增加对中国市场的投入。据国际葡萄与葡萄酒组织最新公布的数据,作为世界上葡萄酒第一出口大国,意大利葡萄酒的最大出口市场是德国,但去年意大利葡萄酒对德出口量下跌10%;对法国出口量暴跌27%;而此时,意大利葡萄酒对中国香港地区出口量攀升29%。据不完全统计,上海葡萄酒市场现有品牌200多种,洋品牌160多种,占了近八成。有近40个国家和地区的葡萄酒产品进入上海市场。
据《酒海观潮》杂志总编辑张勇介绍,上世纪90年代初期,国外的葡萄酒就曾规模性地进军中国市场,不过,当时没站住脚跟。中国加入WTO之后,进口葡萄酒再次大规模涌入中国市场。在欧洲国家葡萄酒消费趋于饱和和过剩的形势下,中国大陆成为了最大的一块蛋糕。
进口葡萄酒纷纷进中国,对国产葡萄酒形成了巨大压力。根据海关数据,我国2006年进口原装葡萄酒同比增长97.7%;进口散装葡萄酒同比增长108.7%,分别占我国葡萄酒消费量的4.1%与17.9%。虽说目前国产葡萄酒还占据着更大的市场,但进口葡萄酒销量逐年增长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张勇说,正如中国的白酒和黄酒比较正宗一样,欧洲的葡萄酒给人感觉“更为正统”,酒质上的优势比较明显。
不过,在日前举行的伦敦国际葡萄酒展上,有专家表示,虽然“金砖国家”蕴含着巨大的葡萄酒增长潜力,但他们本身也面临着生产过剩问题。目前啤酒行业早已征服了中国市场新一代消费群体。葡萄酒业必须帮助消费者了解葡萄酒,现在中国葡萄酒人均年消费量不到0.7升,如果未来这一数字升至2升,全球就不存在生产过剩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