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的郝刚同学问:
老师经常说我作文的语言平铺直叙,缺乏表现力,还说适当地引用典故能改变这种状况,我想问问哈星丁,什么是典故,它真有这么大的魔力吗?
哈星丁回答:
一篇文章,如果语言平淡枯燥,那么一定是缺乏表现力。适当地引用典故,确实能为文章的语言增色生辉,使之富有魅力。
那么,什么是“典故”呢?
“典故”就是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故事或传说以及有来历的词语。例如“刻舟求剑”“邯郸学步”“守株待兔”“七步成诗”等等,就属于有故事的典故。
故事典故往往用很精练的语言概括整个故事,或以成语或短语约定俗成下来。它们的特点是:结构简练,含义丰富,耐人寻味。
而像“晓风残月”“水落石出”“作奸犯科”“相煎何急”等等,就属于词语方面的典故。词语典故,往往是古典文学作品中的名言警句。如:
强弩之末:出自《汉书•韩安国传》,“强弩之末,矢不能穿鲁缟。”
老骥伏枥:出自《步出夏门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两小无嫌猜:出自《长干行》,“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不为五斗米折腰:出自《晋书•陶潜传》,“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词语典故的特点是:简练、精警、含蓄。
无论是故事典故,还是词语典故,它们都有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简练、含蓄、令人寻味。
在今后的习作中,你应该尝试适当地引用典故,这样会使你习作的语言富有韵味和趣味,显得委婉含蓄,避免平直。
【田如娟/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