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维峰
怎样按大纲要求开好英语,使学生提高英语阅读能力,达到“借助词典阅读与课文难易相当的一般读物”的水平呢?提高课外阅读量是重要途径之一。
学生阅读量小,必然使常用词汇复现率低,给学生掌握造成困难。然而,在课堂这不太大的阅读量里,语法却一步一层楼。到了高二,基本语法全部教完。达到了一个相当可观的语法高度,像一根标竿,高度不低,基础薄弱。加之传统的语法翻译法在不少中学教学中仍占着统治地位,即使是很用功的学生,如果仅仅是读好课本,也很难形成大纲要求的实际阅读能力。要达到某个既定的读速更无从谈起了。他们的英语是“标竿式”的,只有高度,基础薄弱,懂的不少,会得不多,因此,我认为用课外阅读的砖石来加固这根“标竿”,通过大量实践,发展能力,巩固基础,以砌成“金字塔式”的英语,教学大纲所要求的目的才能达到。
这就需要我们在学好课本的同时,扎实地开展英语课外阅读,增加在实践中掌握词汇运用和举行表达方式的机会。
几年来,所教过的学生,多数学的粗、差,程度参差不齐。面对这种情况,怎样在短期内提高他们的能力?在狠抓课文教学的同时,发挥学生语法知识较多这一潜在的优势,带领他们开展课外阅读,力求在阅读实践中把知识变成能力,以弥补基础的不足。我们一方面强调每一课都要“把单词学活,把课文学透,把语言点记牢(包括惯用法等)”堂堂大面积地提问,逼同学们开口。同时又精心选择了适当的材料,引导他们推行课外读物。这样双管齐下,把学生带到课外阅读的广阔天地里去反复验证、充实、巩固所学的知识,并自然吸收一些活的语言。
一开始,学生怕读不懂,有畏难情绪,我们的做法是:选材时注意量力性原则,最初选材一不使之过长;二不使之过难;还要注重趣味性,使材料读起来津津有味,还想再读。后来在选材、练习等方面又作了进一步的改进:①选材面更广了,从一些国外试题、简易读物等材料中选入一些短文,生词更少了,同时也注意了思想性与口语化;②在练习设计上,花样更多了,增加了一些Multiple Choices, Close Test, True or False,选标题,复述等由易到难的练习形式。③严格控制短文词数,每篇在120—200词之间,短小精悍生词极少。④注意了其内在联系。所选短文分为四个阶段,从一至四各阶段之间,从短文文字体裁到练习形式的编排,从易到难。如StageⅠ为由简单句组成的小故事;StageⅡ为并列复合句;StageⅢ为主从复合句;StageⅣ包含了不定式、分词、独立主格、虚拟语气等。在体裁上由小故事逐渐增加一些知识小品和议论文。
为了督促学生坚持阅读,我们要求阅读时摘抄一点精彩句子,或写故事大意,有时组织开英语故事会,不能讲的读一段也可以。还要求大家在交换书籍时相互谈一下所读内容。还常常在教师里张贴China Daily,把适合他们阅读的内容用红笔标出,并在Class Report中要求转述一两则新闻,哪怕是标题也行。
就这样,我们把学生引入了课外英语书刊的世界,把活的英语引进了课堂。现在回头来看,可否这样说:开展课外阅读“宜早、宜浅、宜适当”。宜早:应在学生英语基础达到一定程度,能读懂一点东西时即开始,最迟到初二下,学生学了几百个词,懂了一点语法,就可以开始阅读。宜浅:浅一点不至于难倒、吓倒学生,使其一开始能尝到甜头。对于年级高而又从未进行过课外阅读的学生,还是宁易勿难、从浅开始好。有的读物可按书上说明降一个年级使用,比较符合我们中学教学的实际。宜适当:就是说,时间和精力上都不要只强调课外阅读而忽视了课本学习,其分配比例要适当。在初期这样是否合适:花费精力与时间上,“精七范三”,即课本学习花费精力、时间的七分,课外阅读花费三分较合适;在阅读材料和数量上,“精三范七”,即阅读量为同期课文的两倍多,当然,各年级也不尽相同。高年级读速快了,阅读量可以大些。如此持之以恒地坚持课外阅读,必将对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提高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