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编时议

2009-06-04 08:13
中外管理 2009年4期
关键词:衍生品全球化金融

中国企业总在同处翻船?

《中国新闻周刊》报道:2004年,中航油炒油巨亏。2005年,国储铜风波。近来,东航、国航、中信泰富、碧桂园等中国企业在金融风暴中再次受到重创。似乎中国企业总在一个地方翻船。为什么?

央企纷纷因为金融衍生品导致巨亏,国家审计署与国资委在调查中也发现这是“屡查屡犯”的现象。为此,审计署署长表示:“看来,改革体制实为必要。”

美国金融衍生品不只是引爆了美国次贷危机与世界经济危机,也让涉入海外金融市场的中国企业蒙受巨大损失且无法脱身。目前的原油价暴跌,对中国航空企业又是一次灾难。东航为此“一举”亏光了去年年底国家给它的70亿元注资!而南航则看出油价已与供求无关,纯属炒作,而及时中止了套保业务,显示出了时任南航总经理刘绍勇(去年年底调任东航“救火”)的经验老道。

另外,中国还有几位“民间富豪”因参与美国衍生品投资,被送上风口浪尖,财富大幅缩水。中信泰富因澳元大幅贬值,巨亏186亿港元,正在接受香港证券调查。号称常青树的董事会主席荣智健个人资产缩水75%,从而使他不幸成为“全球十大缩水富豪”第九名。有“地产首富”之称的杨惠妍也因对冲股价巨亏,个人财富缩水70%。有“澳门李嘉诚”之称的柯为湘,也因衍生品巨亏37亿港元……

时议:我们都亏在了金融衍生品上。可是为什么独独南航毫发无损?

人们都知道,世界百年以上的巨富企业之所以常青,除人所共知的原因外,最主要的一条就是“在投资上保守稳重”。

为什么中国企业如此热衷自己并不很熟悉的金融衍生品投资?因为我们仅仅是“知道”,而没有“理解”,特别是面对诱惑时。那又为什么都在一个地方翻船呢?正像金融专家说的:“一般企业投资衍生品,就像普通人与乔丹比赛篮球,必输无赢。”道理很简单,就是交易双方的信息、知识极不对称。那些金融“人精”就是设计好圈套,让不懂事儿的企业入套儿,而获取暴利的。因此专家建议:金融衍生品中只有简单基础衍生品可以涉足,不可借之求富。

收购海外资源适逢其时?

德新社报道:中国已是世界矿业资源公司的最大买家,是全球破产矿业公司的救星。澳大利亚的矿业公司,已欠十多亿美元债务,同时又逢矿价一落千丈,所以只有接受中国公司的收购。一位中国企业老总说:这是市场经济决定的,中国做得好,将受到鼓励。企图阻止中国,是很难的。

《华尔街日报》报道:中铝以大笔巨款投资澳国力拓公司,78%澳人反对,担心中国国有矿业公司投资的后果,但阻止此事也是很危险的。2007年,澳国GDP的34%(3120亿美元)是外资拉动的。因此,反对估计只是暂时的。想当初,日本公司也曾投资澳矿遭到了强烈反对,后来也平息了。惟一不同的是,日本是私人企业。

《时代周刊》报道:中国各行各业的企业家都实施过“走出去”战略,这次是在付出昂贵代价后学到的投资新理念——“低价收购”策略。这次中国铝业以185亿美元收购力拓,中国五矿以17亿美元收购世界第二大锌矿开采商OzMinerals。显然,中国是抓住了一个低成本收购的好时机。

德国《商报》报道:在经济危机时期,中国通过入股直接获取原料的两大收购事件意义重大。这不同于以前中国投资黑石集团和购买大量英国巴克莱银行股票导致大幅资产缩水。中国这次学聪明了,买资源要比买金融强多了。

时议:中国企业走出去,已经交了不少学费。最近交付“丰厚”学费的案例,是平安保险。但愿我们中国人终于学聪明了,不会再为金融“快钱”的泡沫所诱惑。相对于投资金融,投资矿业原材料不只安全可靠,重要的是为战略资源的供应提供了保证,势必推动整个中国经济的发展。而且留下重要资源,也是对我们前几十年掠夺性开发资源后,留给我们后代的一个交代与补偿。

中国持大笔美国债之后?

日本《外交论坛》发表文章认为:美国金融资本主义已经崩溃,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对此,世界各国都在紧急应对。主要对策就是政府拿出钱来挽救金融企业。

此时此刻,各国政府的投入越投越多,赤字越来越大,何时是底?其结果,正如人们预料的,美元贬值。尽管美元在国际上的基础地位不会马上崩溃——因为当今世界尚无一国货币能顶替美元——但美元地位不断下降已在所难免,而且美元的高汇率时代即将结束。实际上,人们正在为此做准备。尤其是美国从去年10月起已发行4000亿美元国债,今年会超过一万亿美元已在预料之中。美国这种不断大量发行国债的必然结果,是美国国债等级下降。结果必然是美元暴跌。可是相当大部分美国国债,是卖给中、日等少数国家,因而这些国家下一步行动成为关键。由于美元难以找到代替体系,世界经济秩序也就必然混乱,其结果必然是债权与债务国之间的对立,这就可能走上1930年代的危险道路。

时议:上述论点不一定成为必然,但值得我们警惕。因为1930年代的经济混乱,直接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事实上,第一次世界大战也是因为当时的强国英国经济崩溃引发的。虽然,全面战争的风险不大,但区域战争的苗头已经开始显现……即便不说战争,单就持有如此之多的美国国债和美元外汇,都很危险。因此,尽快花掉成为炸弹的美元资产,变换为靠得住的资源资产,是当下可行之路。正如我们上面讨论的那样。

中国经济何时见底复苏?

时下经济寒冬,人们殷切期待权威人士能有个明确答案。

新华社记者林建扬就此采访了两位权威专家。一是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郑新立,一位是财政部财政研究所所长贾康。

郑新立说:“一季度就是中国经济谷底,二季度有望回暖,现在出口订单开始增加,企业库存正在减少。”

贾康表示:“铜铁建材等与扩张性投资计划相关的产品订单增加,价格有升。但用电量还在下降。从大趋势看,今年经济将出现先低后高的走势。”

在谈到“保8”时,贾康认为:“实现胜算较大,我们有信心。”郑新立认为:“今年投资和消费有望快速增长,并可弥补出口下降的负面影响,‘保8提速可以实现。”

在谈到财政赤字增大问题时,他们认为今年赤字规模达到9500亿是新中国60年最高纪录,但也只占GDP的3%,属于安全范围,总量不大。况且这个赤字是用来改善民生,有助于拉动投资和消费,是完全必要的。

时议:就在此话音刚落之际,世界银行发布了对2009年中国经济增长的展望,只有6.5%。对中国经济前景,中国的乐观与海外的谨慎明显不同。但那些外国经济学家也许忘记了,中国历来有强大的政府,特别是现在政府还有强大到近乎全球独一无二的财政资源,即便外需不旺,中国在2009年出现奇迹是很有可能的。况且,在“家里”搞建设,是我们几千年练就的看家本事。外国人,还需要领教。

4万亿投资能解决就业?

《南华早报》、日本人《外交论坛》等报刊近日针对中国两会议题发表评论。他们认为:“4万亿政府开支计划落在何处?是解决就业的关键。”当前中国政府的着眼处只在于装备十大制造业,或重点是大型国企,虽然能够“保8”,但这对就业来说是低标准的。中国政府似乎没有注意到投资大型国企的风险,是不能很好解决就业这个大问题,或不能立刻解决什么问题。中国政府忽略了中小企业是吸纳劳力解决就业的最大保障。而这又是关乎社会稳定的大事。金融危机之后,出现的近3000万农民工失业多是私企与外企解雇造成的。而十大产业投资计划,所能解决的失业是有限的,而且是暂时的。工程完工,失业率依旧会上升。

时议:我们长期以来强调的都是“抓大放小”,实际上这是弱化了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就在日前,一位信产部中小企业司的主管还直言:近年来,我认为我们对于中小企业反而更不重视了。其实早在十多年前,在我们“中外管理官产学恳谈会”上,一位日本朋友就提出:中国政府不很重视中小企业,其明显标志就是政府中不设“中小企业局”,这在各国中极为少见。后来虽然设置此局,但规格、规模和人力投入不足。而这,也正是那位信产部官员感到失望的重要依据。

外国朋友在敲警钟:大型工程总归是暂时的,总归会有“二次失业”。当今领导者,要注重“决策后出现问题的二次决策”啊。

现在是“去全球化”时代?

《华盛顿邮报》等报刊认为:1982年以来,世界贸易翻两番,说明一个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新加坡与中国的兴起完全是世界进入全球化时代的产物。同时,一个世界史上最大信贷泡沫膨胀的危机,也继而出现了。

现在,30年以来世界贸易首次大暴跌来临,作为全球化窗口的新加坡,也成为了全球性萧条的窗口:现在国际航运停摆了,货运量下降近1/4,仅新加坡一个港,就闲置货轮绵延数英里。于是,全世界都在转弯,各国政府开始转向内部调整,政策上也突显民族主义复苏,全球化似乎在开倒车。

今年,发展中国家临于失业贫困的流动人口多达5300万。大多被驱逐的是异国它乡的员工。一些国家收入的1/4靠海外汇款,现在面临断流。作为国家无界限的欧盟内部,也显现西欧只顾自己不顾东欧严重危机的分裂倾向。法国总统萨科奇甚至命令法国在东欧的工厂撤回国,而后投60亿欧元建自己汽车制造体系。英国政府也提出凡是得到紧急援助的银行,要优先向本国人贷款。美国议会更通过了动员“买美国货”的号召。

经济学家无奈哀叹:过去30年世界各国经济赖以繁荣的起搏器正在消失。

时议:人类社会已有3000年农业史,300年工业史,信息社会、虚拟经济社会满打满算才30多年。人们不适应是可以理解的,它需要一个过程。但人类适应性很强,一切都会过去,全球化列车还会重新启动。美国《外交政策》总编发文认为:有些政府企图实行贸易保护,但其投入代价过大,从长远看也难维持。全球化是个大趋势,不可能逆转。

只是全球化下的虚拟经济造就了更多更严重的“坏人得志”,其破坏性是各国政府在下一轮全球化过程中必须从制度上竭力杜绝的。管理

责任编辑:化 石

猜你喜欢
衍生品全球化金融
给漫威、DC做衍生品一天赚1485万元 Funko是怎么做到的?
新旧全球化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祛魅金融衍生品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君唯康的金融梦
大健康催生眼健康衍生品市场的繁荣
全球化陷阱
P2P金融解读
金融扶贫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