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君麟
【摘要】 课程体系设置是高职院校在办学过程中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是高职院校与其他院校在办学上的不同之处,关系到高职院校人才的培养。本文就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及课程结构设计进行了一些探讨。
【关键词】 高职 课程体系 设置
一、引言
近年来,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很快,全国有高职院校近1200所,年招生人数300万人,在校生800多万,高职教育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办学规模上看,在校生总数已经占高校在校生总数的一半以上,在办学水平及办学条件上也有较大的提高,显现出越来越好的发展前景,为高等教育大众化做出了重要贡献。近5年来,高职毕业生累计1400万人,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高技能人才。但在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最主要的问题是两个,即“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
本文认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从实质上说,就是课程体系如何设置的问题。从教育教学的角度看,每个专业的培养方向是不一样的,每个专业的课程设置也是不一样的,课程体现了专业方向和专业特色,人才培养方案的差异最终体现在课程设置的差异上,人才质量的高低取决于各门课程教学质量的高低,可以说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质量的保证。对高职院校而言,既不能以理论为主,走“压缩型本科”的路子,又不能以实践为主,套用技校的模式,而必须有自己的特色。即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中,应该自始至终的贯彻够用原则。
所谓够用原则是指,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来设置课程体系,需要的就开设,不需要的就不开设,不考虑学科的系统性;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来确定各门课程的讲授内容,需要的就讲授,不需要的就不讲授,不考虑理论的完整性;同时,在教学中还不能削弱其相关理论的教学,而必须保证相关理论的深度和广度。作为担负着培养生产第一线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重要职责和任务的高职院校,为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的够用原则,必须跳出“本科”与“技校”的非常成熟的办学框架而另辟蹊径,进行必要的高职课程体系设置探索与研究。本文认为完善的课程体系“够用原则”,需要充分考虑课程体系设置的原则和设置方式。
二、课程体系设置的原则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就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提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做到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这就明确的回答了“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具体说,高职教育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的一种类型的高等教育。高职教育的本质属性决定了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高层次,其培养目标与本科有着很大的差异,与技校有着本质的不同,课程体系的设置必须考虑专业设置和毕业生的就业。
1、以就业岗位分析为导向的课程设置
要实现国家规划的“十一五”期间培养高职毕业生1100万人的目标,要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技能、要把我国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国家建设不仅需要大批科学家、工程师和经营管理人才,更迫切需要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的就业需要岗位作支撑。设置合理的、符合社会需要的专业,并不是坐在办公室中就能完成的,这需要花大力气、下大功夫对就业岗位进行调查研究,分析论证;需要组织专门的机构及人员来完成就业岗位需求的工作内涵;需要面向社会进行岗位职业群调研,并进而掌握整个社会对人才、岗位的需求状况。只有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才可能有的放矢做好新专业的开发及老专业的改造,对拟开设的课程体系进行精挑细选,跳出传统教育课程设置时只注重学科体系和理论完整的旧框架,来设置理论上够用,注重实践教学环节的具有职教特色的课程体系,从而使得课程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针对性,适应现代制造业和服务业发展对技能人才的市场需求,培养出大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技能型人才,达到提高毕业生综合素质及综合能力的目的。
2、以就业服务为宗旨的专业设置
从本质上讲,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我国职业教育的先驱黄炎培先生曾把职业教育的目的概括为:“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要实现这一目的,专业的设置是至关重要的,是高职教育的根本出发点,也是课程体系设计的基础。作为有别于本科教育的一种教育类型,在专业设置上,经过市场需求的专业岗位群调研分析,高职教育应该按行业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来设置专业,依托于当地经济,依托于行业,特别是依托于市场,这样可以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增强专业的针对性,培养出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专业人才。一个学校,其专业设置往往体现了学校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体现了毕业生的知识结构及综合能力,同时也是用人单位在进人时首先考虑的因素。近几年来,各高职院校均可明显的看到:一方面,学生入学的总体报到率在下降,但有的专业报到率仍可达90%以上,而有的专业报到率却达不到达30%;另一方面,有的专业毕业生大部分能找到工作,顺利就业,而有的专业毕业生则相反,就业十分困难。因此,从这一角度看,专业设置是否合理、正确,专业设置能否满足社会需要就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所以,要根据产业结构调整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专业结构,灵活设置高职专业,使高职专业的设置成为服务于就业市场对人才需求的需要。
三、课程体系设置的方式
作为高职院校,一方面,课程体系设计不能延续本科教育的理论体系,不能强调理论的系统性和学科性,否则将会成为“压缩型本科”,不能体现高职特色,不利于高职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实践训练教学也不能照搬技校生的训练模式,不能让学生只是动手、动手、再动手,最后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种培养模式能够让学生成为熟练的“蓝领”,但不能成为“灰领”。高职教育应该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在掌握必要理论的基础上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工学结合,工学交替,全面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1、按岗位群进行课程体系的设置
高职教育在设置了专业以后,应进行深入、广泛的专业调研,分析本专业范围内的技术活动项目。在了解专业技术应用现状、发展趋势和企业对专业技术人员基本要求的基础上,确定本专业应该开设的课程。高职专业是根据市场需求而设置的,其课程体系和课程结构设计要充分体现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特点、满足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理论教学应以“必须、够用”为度,以应用为目的;实践教学要体现针对性,突出应用性,凸显实用性。课程体系应能覆盖主要的专业岗位群,确保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
同时,还要正确处理课程体系设置中的知识、素质与能力的关系。知识是形成能力和素质的基础,没有知识做为支撑,是不可能形成能力和素质的。而知识的来源就是各门课程中的各个知识点,因此,课程体系的设计,就是对岗位群所需能力和素质的基础设计,对此必须有充分的认识;能力是知识和素质的外在表现,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要将知识转化成为能力,进而上升为素质,在这一过程中,必须以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来实现,没有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没有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所以,在高职教育中理论与实践并重,既要设计其理论课程体系,又要设计其实践教学体系;而素质是内隐的知识与能力,是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达到一定程度以后的综合体现,是知识与能力进一步发展的平台,可以表现为,知识新、能力强,适应性好,毕业就能顶岗的成品型人才,培养高素质的“灰领”就是高职教育所追求的目标。高职院校要根据专业人才职业岗位群和技术领域的要求,确定胜任职业岗位群要求的职业能力和专业技术知识,结合行业、地区和本校的实际情况,构建专业人才需要的知识结构、素质结构和能力结构,以此作为确定理论及实践课程体系设置的总体框架。
在课程体系及课程结构的设计上,要广泛征求企业的意见,发挥企业的作用,企业是人才的使用者,在人才的培养上理应征求企业的意见。要注意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创新能力的学生才是高素质的学生,才会受到企业的欢迎。课程体系设置要满足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要,实行“多证式”培养,将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结合起来,体现出职业教育的特色。要以应用能力为主线,加强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加强学生实践技能的训练。
2、按岗位能力要求确定课程内容
在确定高职专业岗位群的基础上,聘请技术专家分析履行岗位职责必备的基本能力和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形成以(理论知识+经验知识+动手能力)技术学科体系为主体的课程体系。有人认为高职培养的是实践性人才,因而实践要加强,理论愈浅愈好。这其实是非常片面的、也是不正确的。应该看到,高职人才的实践能力是建立在必备的理论基础上的,削弱了理论基础就是削弱了实践能力。不懂得汽车构造原理和相关的机械、电气、传感器等理论知识,怎么谈得上汽车的维修、调度、维护等实践能力的培养呢?当前,在技术的发展向深度化、综合化开拓的新形势下,应用型人才应有的理论水平必定需要不断的提升。这一需求应该在高职课程内容上得到充分的体现。
要根据职业能力分析,组成由教学专家、技术专家和骨干专业教师参加的教学分析小组,按照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所需的知识点、能力项和职业素质目标与要求,明确各门理论课程的知识点、找出各门理论课程的知识点及其关联性,确定设置哪些理论课程。明确各个实践环节的技能点,分析各个技能点的相互关系,确定设置哪些实践性课程。进而分析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关系,确定整体的课程体系及课程结构。根据课程体系及课程结构设计教学单元;若干个相关的教学单元组成一门课程或一个环节,确立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构建满足能力培养要求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两个平行的、互为支撑的、横向有机联系、纵向衔接贯通的体系。
课程体系设置中的“够用”要注意两点:一是必须满足专业课教学和学生能力培养的需要(知识是能力的基础);二是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属性和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要求(素质是能力发展的前提)。所以,“够用”是在能够满足后续课程教学要求和学生职业能力训练的基础上,考虑大学专科层次必备的知识和学生可持续发展(终身教育)的需要。
实践是培养学生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重要体现,一要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增加实验实训的时间和内容,在减少验证性实验的同时增开综合性、操作性实验;二要使实践内容的技术水平适应学生就业的岗位职业要求,与生产现场技术水平同步,并适当超前,使学生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职业岗位必备的基本能力和技能。
3、按岗位能力要求组织教学
形式上,一要淡化“三段式”,打破原有课程的学科界限,不追求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采用模块式教学,重新组合课程内容,按照“需要”来组织授课;二要有清晰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职业技能训练)两个平行并列体系,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的设置要充分体现素质教育思想。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教学都要围绕对合格社会人和职业人的培养,并适当设置除理论课程、实践课程以外的一系列活动。内容上,理论教学要体现高职教育属性,注重理论的应用形态,强调专业技术内容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先进性,以满足本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和奠定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在具体的理论课程设置上,除基本的公共课外,课程设置可进行必要的整合,打破学科性,突出针对性、实用性,增加新技术课程或在课程内容中安排生产现场应用的、成熟的新技术等。实践教学体系中,技能训练项目的构成要针对各专业高职人才应具备的职业岗位技能,精心设计由低到高、结构有序的职业技能训练体系,系统地安排对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注重训练项目的现代技术含量,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能力,为学生获得多种技能等级证书创造条件。
因此,在有限的时间里要完成上述一系列工作,必须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上贯彻够用原则,高职院校才能实现“学校围着市场转,专业围着产业转,人才培养围着需要转”的人才培养目标;只有坚持够用原则,高职院校才能成为社会欢迎、家长放心、学生满意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基地。否则,面面俱到的课程体系和课程结构是不可能实现高职教育的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根本目的的。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号).
(实习编辑:唐石泉)